定下婚期后,清溪村像炸开了锅。
谁都没想到,沈砚这老实巴交的小子,刚从京城回来就捡了个这么好的媳妇。有人说林晚星是逃难来的孤女,配不上沈砚;也有人说沈砚走了大运,林晚星不仅长得俊,还会看病,又勤快能干,打着灯笼都难找。
王大娘是最热心的,每天都往沈家跑,帮着张罗婚事。她翻了黄历,说三日后是个好日子,宜嫁娶,宜纳吉。
“虽说简单点,但该有的规矩不能少,”王大娘掰着手指头算,“得请村里的长辈做见证,摆两桌酒席,让大家伙儿都来热闹热闹。沈砚,你去镇上扯块红布,做个红盖头;晚星,你也准备准备,就算没有凤冠霞帔,也得穿身干净衣裳。”
沈砚连连点头,把王大娘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他揣着从京城带回来的银子,打算去镇上好好置办一番。
“沈大哥,不用太破费的,”林晚星拉住他,“简单点就好,日子是过给自己看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
沈砚看着她清澈的眼睛,心里暖烘烘的:“不行,总得让你风光点。”
“真的不用,”林晚星认真道,“我空间……我箱子里还有件素色的裙子,稍微改改就能穿。红布也不用买太多,够做个盖头就行。酒席就请村里的长辈和相熟的邻居,简单弄几个菜就好,不用太铺张。”
沈砚见她坚持,也不再勉强,只是心里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好好对她,补偿她这简朴的婚礼。
接下来的两天,沈家小院里里外外都透着喜气。
沈砚把院子里的杂草都除了,又用泥巴把塌了的院墙补好。他还特意去山里砍了些竹子,编了个新的竹筐,又做了个小巧的竹篮,说是给林晚星装针线用的。
林晚星则忙着打扫屋子。她把东厢房彻底清扫了一遍,又用空间里的草药煮了水,把门窗、桌椅都擦拭干净,既消毒又能去除异味。她还从空间里拿出些新米和面粉,打算做些糕点招待客人。
村里的邻居也纷纷来帮忙。张大爷送来了一捆柴火,李婶子送来了几个鸡蛋,还有些半大的孩子,跑来跑去帮忙递东西,叽叽喳喳的,给这个简陋的小院增添了不少喜气。
“晚星丫头,这是我年轻时戴的银镯子,你不嫌弃就戴上吧,”王大娘把一个有些变形的银镯子塞到林晚星手里,“虽说旧了点,但也是个念想,图个吉利。”
林晚星看着那银镯子,心里暖暖的:“大娘,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
“跟大娘客气啥,”王大娘嗔怪道,“你这孩子,就是太见外了。拿着,就当是大娘给你的见面礼。”
林晚星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心里暗暗记下这份情。
沈砚去镇上买东西回来,手里提着个布包,神秘兮兮地递给林晚星:“给你的。”
林晚星打开一看,是一支银簪,样式很简单,就是一朵小小的梅花,却打磨得很光滑。她拿起银簪,放在手里掂量着,心里泛起一阵涟漪。
“喜欢吗?”沈砚紧张地问。
“喜欢,很漂亮,谢谢你,沈大哥。”林晚星真诚地说。
沈砚咧嘴笑了:“我看镇上的姑娘都戴这个,就给你买了一支。”
林晚星把银簪插在头上,对着铜镜照了照,镜中的少女眉眼弯弯,嘴角含笑,头上的银簪闪着淡淡的光,平添了几分娇俏。
“真好看。”沈砚看着她,眼神里满是欣赏。
林晚星的脸颊微微发烫,低下头:“我们去请长辈吧。”
两人一起去请村里的长辈。村里的长辈们都很和蔼,笑着答应会去参加婚礼。他们看着林晚星,眼神里满是慈爱,纷纷叮嘱沈砚要好好待她。
“沈砚啊,晚星是个好姑娘,你可得好好对她,不能欺负她,”村长老爷爷摸着胡子说,“以后要好好过日子,互相扶持,孝敬长辈。”
“知道了,爷爷,我会的。”沈砚郑重地说。
回到家,林晚星开始准备酒席的菜。她从空间里拿出些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又做了些糕点和糖果。沈砚则忙着劈柴、挑水,准备烧火做饭的东西。
“晚星,你歇会儿吧,这些活我来干就行。”沈砚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心疼地说。
“没事,我不累,”林晚星笑着说,“我们一起准备,快点弄完早点休息,明天还有得忙呢。”
沈砚看着她脸上的笑容,心里甜甜的,也不再多说,默默地帮着干活。
夜幕降临,沈家小院里还亮着灯。林晚星坐在灯下,缝补着沈砚的衣服,沈砚则坐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她。
“沈大哥,你明天紧张吗?”林晚星忽然问。
沈砚愣了一下,挠了挠头:“有……有点。”
林晚星笑了:“我也有点。”
“别怕,”沈砚看着她,认真地说,“以后有我呢,我会好好对你的,不会让你受委屈。”
林晚星看着他真诚的眼睛,心里暖暖的:“我相信你。”
两人相视一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温情。
夜深了,林晚星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她想起了前世的父母,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想她。她又想起了沈砚,想起了他憨厚的笑容,想起了他真诚的眼神。
她知道,从明天起,她的人生将会翻开新的一页。她将不再是孤单一人,她将有一个家,有一个爱她的丈夫,有一群淳朴善良的邻居。
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经营这个家,和沈砚一起,把日子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