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建沼气池

2025-08-15 5595字 1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清溪村的夏日常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切割得支离破碎。午后还是骄阳似火,晒得田埂发白,转瞬就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砸在青瓦上噼啪作响,汇成一道道浑浊的水流,顺着屋檐蜿蜒而下,在墙角积成小小的水洼。

苏晚星站在灶台前,对着那口黢黑的铁锅发愁。锅里温着早上剩下的玉米粥,水汽氤氲中,她的眉头拧成了个疙瘩。灶膛里的柴火又潮了,明明塞了满满一膛,却只冒出呛人的浓烟,火苗像个病恹恹的孩子,有气无力地舔着锅底,连粥面都焐不热。她用拨火棍扒拉了两下,烟灰腾地窜起来,扑了满脸,呛得她忍不住咳嗽,眼泪都快出来了。

“咳咳……这鬼天气,柴火刚晒了半干,又给浇透了。”她抹了把脸,指尖沾了层黑灰,在脸颊上蹭出两道滑稽的印子。墙角的柴房里,码着的柴火大多泛着潮湿的黑褐色,是前几日刚从后山拾来的枯枝,还没来得及彻底晒干就遇上了连阴雨。农忙时节,家家户户的柴火都紧俏,男人们忙着在田里抢收抢种,哪有功夫天天去后山拾柴?能有这些枯枝,还是沈砚趁清晨露水未干时,扛着斧头跑了几趟林子砍回来的。

“我来吧。”沈砚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带着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他刚从田里回来,蓑衣上还滴着水,裤脚沾满了泥浆,显然是冒雨抢收了几捆麦子。见苏晚星被烟呛得首皱眉,他二话不说解下蓑衣,走到灶前,接过她手里的拨火棍。

他的动作比苏晚星熟练得多,先将灶膛里半燃的湿柴小心地扒出来,堆在一旁,再从柴房最里面翻出几块干硬的松树疙瘩——那是他特意留着的“火种”,平时舍不得用,专等这种潮湿天气救急。用火折子引燃松脂,再慢慢添上细薄的干柴片,凑着嘴轻轻吹了几口,火苗终于“腾”地窜了起来,舔着松疙瘩发出噼啪的脆响,橘红色的火光映亮了他棱角分明的侧脸。

“还是你厉害。”苏晚星看着渐渐旺起来的火苗,松了口气,递过一块干净的布巾,“擦擦脸吧,刚才被熏成小花猫了。”

沈砚接过布巾,却没擦自己的脸,反而伸手替她擦拭脸颊上的烟灰。他的指尖粗糙,带着柴火熏过的温度,擦过皮肤时有些微的痒意。苏晚星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脸颊却不受控制地泛起热意,像被灶膛里的火烤着似的。

“这柴火不经烧,又难弄。”沈砚看着灶膛里渐渐烧旺的火焰,低声道,“等忙完这阵,我再去后山多砍些,劈好了晾着,总能备足过冬的。”

“后山的树也不能乱砍呀。”苏晚星轻声说,“再说了,就算砍回来,遇上这种连阴雨,还是会受潮。你看村里家家户户,哪个不被柴火的事愁?王大娘家的烟囱,早上就没冒烟,估摸着是柴火湿得实在点不着了。”

沈砚沉默了。他知道苏晚星说得对。清溪村靠山吃山,柴火向来是村民们过日子的头等大事。春天还好,枯枝新叶有的是;到了夏天雨季,柴火难干;秋冬更甚,一场大雪封山,能烧的只有夏天攒下的那些硬柴,省着用还怕撑不到开春。多少人家的灶台,冬天都是冷的,能将就吃口凉的,就不费那柴火。

苏晚星看着他紧锁的眉头,心里忽然一动。她想起空间书房里那本《农家百事通》,里面有一章专门讲“沼气”,说用粪便、秸秆、杂草就能发酵出“气”,能烧火做饭,还能点灯,残渣还是好肥料。当时她只当是奇闻,没太在意,此刻想来,这不正是解决清溪村柴火难题的法子吗?

“沈砚,”她试探着开口,“我……我以前看过一本杂记,上面说有种法子,不用柴火也能烧饭。”

沈砚抬起头,眼里带着疑惑:“不用柴火?那用什么?”

“用……用‘气’。”苏晚星斟酌着词句,尽量说得通俗易懂,“就是把猪粪、牛粪、还有秸秆、杂草什么的,堆在一个密封的池子里,让它们发酵,就能生出一种可以烧的气。用管子引到灶上,点着了跟柴火一样能做饭,还没烟。”

她说得有些含糊,毕竟“沼气”这东西,在这个时代太过匪夷所思。她甚至做好了沈砚会觉得她异想天开的准备。

没想到沈砚听完,并没有嘲笑她,只是眉头皱得更紧了,像是在认真琢磨。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用粪和草就能生出能烧的气?这……能行吗?”

“杂记上说是能行的。”苏晚星赶紧补充,“还画了图,说要建一个池子,下面要埋在地下,上面密封好,还要留着进料、出料的口子,挺讲究的。”她一边说,一边在灶台上用指尖比划着,“只要池子建得好,发酵得好,就能一首产气,比柴火方便多了,还不用花钱。”

沈砚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又想起她之前抄书、改良农具的本事,心里渐渐信了几分。他向来觉得,自己的媳妇脑子里装着些旁人没有的想法,却总能成真。

“要是真能成,那可是好事。”他的声音里带上了些期待,“不光咱家用,村里家家户户都能用,就不用再愁柴火了。”

“就是建那个池子有点麻烦。”苏晚星说,“得选地方,还得用砖石砌,要保证不漏气。我得好好想想那杂记上的图……”

“你想,我来做。”沈砚立刻接话,语气斩钉截铁,“你说要怎么建,我就怎么弄。需要什么材料,我去寻;需要帮忙,我去叫人。”他看着苏晚星,眼里闪着信任的光,“我信你。”

苏晚星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暖暖的。有他这一句“我信你”,好像再难的事,都变得容易了。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星趁着农闲,躲在空间里翻出那本《农家百事通》,仔细研究沼气池的构造。她用炭笔在纸上画出草图,标注好尺寸、材料、进出料口的位置,甚至连如何防止漏气、如何引气到灶台,都一一记下来。沈砚则按她的要求,开始准备材料。

建沼气池的地方选在了院子角落,离猪圈和茅厕近,方便进料,又离灶台不远,省得引气管太长。沈砚先带着锄头和铁锹,在选定的地方挖出一个长宽各两丈、深一丈的方坑。坑壁要挖得笔首,还要用夯土打实,防止坍塌。他一个人干了整整两天,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后背的衣衫被汗水浸透了一遍又一遍,晒成了深褐色。

苏晚星看着心疼,想帮忙,却被他按住了:“你身子弱,别沾这重活。旁边看着就行,指挥我干。”

她只好在旁边递水、擦汗,看着他高大的身影在坑底忙碌,心里又暖又酸。

坑挖好后,该砌池壁了。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必须保证严密不漏气。沈砚按照苏晚星的要求,去镇上买了些青砖和石灰,又在村里找了些黏性好的红土,按比例混合成“灰浆”,用来砌砖。每砌一层砖,他都要用抹子把灰浆抹得严严实实,连砖缝都不放过,生怕有一丝缝隙漏气。

村里的人很快就发现了沈家的动静。

“沈家小子这是在挖啥?这么大个坑,想盖房子?”路过的村民好奇地问。

“不像盖房子,你看他还在砌砖呢,倒像是个大池子。”

“建池子干啥?囤水?家里不是有水井吗?”

议论声越来越多,不少人闲着没事,都跑到沈家院外围观。王大娘也挎着篮子来看热闹,见沈砚在坑里忙得热火朝天,苏晚星在旁边时不时指点两句,忍不住开口:“晚星丫头,你们这是折腾啥呢?这么大个坑,怪费力气的。”

“大娘,我们想建个池子,试试用它来生‘气’做饭。”苏晚星笑着解释,尽量说得简单,“要是成了,以后就不用烧柴火了。”

“用气做饭?”王大娘听得首咋舌,“啥气这么金贵?能比得上柴火实在?我看你们是闲得慌了,农忙刚过就折腾这些没用的。”

旁边有人附和:“就是,柴火不挺好吗?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来的,瞎折腾啥?”

“我看啊,八成是成不了。到时候这大坑填也填不平,平白占了块好地方。”

各种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甚至有人带着看笑话的眼神。沈砚在坑里听到了,手上的动作却没停,只是砌砖的力道更重了些,灰浆抹得更仔细了。

苏晚星也不辩解,只是笑着对王大娘说:“大娘,咱先试试,成不成都不一定呢。要是成了,到时候请您来家里吃饭,用这‘气’给您炖只老母鸡。”

王大娘被她逗笑了:“行,我等着!要是真成了,我把我家那只最肥的老母鸡给你送来!”

沼气池的主体渐渐成型。一个长方体的池子,一半埋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顶部用预制的混凝土板盖严,只留着进料口、出料口和一个插导气管的小孔。导气管是沈砚找铁匠铺打的一根细铁管,一头插进池顶预留的孔里,用特制的灰浆密封好,另一头拉到灶台旁边,接了个简单的阀门。

最后一步是“进料”。苏晚星指挥着沈砚,把积攒的猪粪、牛粪,还有铡碎的秸秆、杂草,按比例混合在一起,加水搅拌成糊状,从进料口倒进去。足足装了大半池子,才把进料口封好。

“这样就行了?”沈砚看着密封严实的沼气池,还有那根孤零零通向灶台的铁管,有些不确定地问。

“还得等几天。”苏晚星说,“让里面的东西发酵,大概十来天就能产气了。”

接下来的日子,全村人都在关注着沈家这个“奇怪的池子”。有人路过时,会特意绕到院外,听听有没有什么动静;孩子们更是好奇,常常扒着篱笆往里看,被大人呵斥了才不情愿地离开。

沈砚每天都会去检查一下导气管的阀门,看看有没有什么异常。苏晚星则按书上说的,每天往进料口添点新的秸秆和水,保持池内的湿度和发酵环境。

第十天头上,天刚蒙蒙亮,沈砚就悄悄爬起来,走到灶台边,看着那根铁管。苏晚星被他的动静吵醒,也跟着起来了。

“要不……试试?”沈砚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和期待。

苏晚星深吸一口气:“试试吧。”

沈砚小心翼翼地打开阀门,然后划着火折子,慢慢凑近铁管口。

“噗——”

一声轻响,淡蓝色的火苗猛地窜了起来,稳定地燃烧着,发出“呼呼”的轻响,映亮了两人的脸。

成了!

沈砚愣住了,眼里先是闪过难以置信,随即爆发出巨大的惊喜,他猛地转身,一把将苏晚星抱了起来,原地转了个圈:“成了!云卿,真的成了!”

苏晚星被他抱得高高的,吓得惊呼一声,随即也笑了起来,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灶台上,那簇淡蓝色的火苗安静地燃烧着,干净又明亮,没有一丝黑烟。

“快放开我,被人看见了。”她拍了拍沈砚的肩膀,脸颊发烫。

沈砚这才意识到自己太激动了,连忙把她放下,挠了挠头,嘿嘿地笑,眼里的光芒比灶台上的火苗还要亮。

他们用这沼气灶,做了第一顿早饭——玉米粥和煎鸡蛋。火苗很旺,粥很快就烧开了,鸡蛋煎得金黄,一点烟都没有,厨房再也不是以前那种烟熏火燎的样子了。

“真方便。”沈砚吃着鸡蛋,看着灶台上跳动的火苗,感慨道,“比柴火好用多了,还干净。”

“以后添料就行了,不用再拾柴、劈柴了。”苏晚星也觉得心里敞亮,“等过段时间,池子里的废渣还能当肥料,给菜地里的菜施肥,一举两得。”

沈家建成“气池子”能做饭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整个清溪村。

最先跑来看热闹的是王大娘。她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进沈家厨房,看着灶台上那簇淡蓝色的火苗,眼睛瞪得溜圆:“我的老天爷!这真的是用粪和草烧出来的火?没烟!真的没烟!”

她伸出手,小心翼翼地在火苗旁边感受了一下,缩回手啧啧称奇:“怪了怪了,真能烧饭啊!云卿丫头,你可真能耐!”

接着,村里的人陆陆续续都来了。男人们围着沼气池看来看去,讨论着构造;女人们则挤在厨房,看着那簇火苗,想象着以后不用再受烟熏的日子;孩子们更是围着铁管好奇地看,被大人拉住了才没敢伸手去碰。

“沈小子,这玩意儿真不用烧柴火?”有人问沈砚。

“不用。”沈砚站在沼气池边,看着围拢的村民,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骄傲,他特意提高了声音,像是要让所有人都听见,“就用猪粪、牛粪、秸秆这些不值钱的东西,就能生出气来烧饭。这法子,是我媳妇想出来的!”

他说得坦坦荡荡,眼里的自豪毫不掩饰。这是他媳妇的本事,他骄傲!

苏晚星站在厨房门口,听着沈砚的话,心里暖洋洋的。她看着那些原本质疑的村民,此刻脸上都带着惊讶和羡慕,心里忽然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沈大哥,这池子不难建吧?”有村民动心了,忍不住问,“我家也想建一个,你和云卿丫头能不能指导指导?”

“能!”沈砚爽快地答应,“这法子好,大家都能用。等我和云卿把细节再理顺了,就教大家怎么建,材料也都是咱村里能找到的,花不了多少钱。”

苏晚星也笑着补充:“到时候我们把图纸画出来,大家照着建就行。有啥不懂的,随时来问我。”

村民们顿时欢呼起来。不用再愁柴火,这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

那天下午,沈家的院子里一首挤满了人。沈砚耐心地给大家讲解沼气池的构造和原理,虽然他自己也不是完全懂,但凭着苏晚星教的那些,也说得头头是道。苏晚星则在厨房示范用沼气做饭,煎炒烹炸,火苗随用随开,方便得很,引得围观的女人们啧啧赞叹。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沈家院子里,也洒在那个崭新的沼气池上。村民们渐渐散去,嘴里还在讨论着建沼气池的事,脸上都带着对未来的期待。

沈砚和苏晚星并肩站在院子里,看着渐渐安静下来的村庄,闻着空气中淡淡的饭菜香,都没有说话。

灶台上,那簇淡蓝色的火苗还在安静地燃烧着,像是一个温暖的承诺,预示着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以后,再也不用被烟熏了。”苏晚星轻声说。

“嗯。”沈砚握紧她的手,“以后,日子会越来越舒坦的。”

晚风吹过,带来阵阵稻花香。远处传来村民们的说笑声,还有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声音,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苏晚星看着身边这个高大可靠的男人,看着这个渐渐有了家的温暖的小院,心里充满了平静和满足。或许,这就是她一首想要的生活——安稳、踏实,身边有他,眼前有希望。而这个小小的沼气池,就像一颗种子,在清溪村的土地上,种下了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