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抄书换物

2025-08-15 6233字 1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初夏的晨光带着几分清冽的温柔,透过新糊的西厢书房窗棂纸,将格子状的光斑均匀地洒在松木书桌上。空气里弥漫着昨夜雨后泥土的清新,混合着书房特有的墨香和木头的气息。苏晚星正凝神静气,笔走龙蛇,宣纸上娟秀工整又隐含风骨的字迹缓缓铺陈开去,正是《西厢记》中崔莺莺月下听琴的婉约片段。沈砚安静地坐在一旁的小凳上,手里拿着一块黄杨木和刻刀,正专注地打磨着一只未成形的鸟儿轮廓,刀尖游走间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与笔尖划过宣纸的“簌簌”声交织成宁静的晨曲。

院门外忽然传来一阵轻快的叩门声和一个清亮的少年嗓音:“沈大哥!苏先生!书坊送东西来啦!”

沈砚放下刻刀和木头,应了一声:“来了!”起身大步流星地去开门。苏晚星也搁下笔,好奇地望向门口。只见书坊那个机灵的小伙计阿福,正费劲地抱着一个沉甸甸、尺许见方的樟木箱子站在门外,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阿福?这么大箱子,快进来!”沈砚赶紧上前接过箱子,入手便是一沉,“什么东西这么重?”

阿福抹了把汗,跟着沈砚进了院子,笑嘻嘻地说:“掌柜的特意让我送来的!说是给苏先生抵一部分稿费的。”他指了指箱子,“苏先生您打开看看?”

苏晚星心中微动,稿费?她的《红楼梦》抄稿己陆续送去书坊不少,掌柜曾说过稿酬优厚,却没想到会以实物相抵。沈砚把箱子小心地放在堂屋的地上。苏晚星走过去,蹲下身,解开箱子上系着的麻绳,掀开了厚重的樟木箱盖。

一股混合着纸张、墨锭和毛颖特有的、清雅而浓郁的气息扑面而来。箱子里,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厚厚一摞上好的宣纸,纸色洁白如玉,质地绵韧细腻,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足有尺半高。宣纸旁边,躺着几锭用靛蓝棉布仔细包裹着的徽墨,墨锭形制规整,色泽乌黑沉静,隐隐透出松烟特有的清冽香气。再旁边,是一排十几支崭新的狼毫笔,笔杆是光滑的湘妃竹,笔头圆润,锋颖尖锐而富有弹性,一看便知是上品。

“这……”苏晚星有些惊喜地睁大了眼睛,手指轻轻拂过那叠宣纸,感受着指尖传来的细腻温凉。这些都是抄书人梦寐以求的好东西,价值不菲。

阿福在一旁搓着手,脸上带着讨喜的笑容:“苏先生,掌柜的说,您抄的《红楼梦》书稿在书会上反响极好,识货的老主顾都抢着订呢!这是掌柜的一点心意,给您抵部分稿费的。他怕您抄书辛苦,笔墨耗费大,特意选了这些顶好的。您看看,够用一阵子不?要是觉得不够,您言语一声,我下次再给您送些来。”

“够了,够了!”苏晚星连忙说道,语气里满是真诚的感激和受宠若惊,“这些太贵重了!掌柜的真是太破费了。阿福,劳烦你跑一趟,回去一定要替我好好谢谢掌柜的!就说晚星感激不尽,定当用心抄写。”

“好嘞!苏先生您客气了,掌柜的说了,全靠您这笔好字,书才卖得俏呢!”阿福笑着应承,又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单子,恭敬地递给苏晚星,“还有这个,掌柜的让我一并交给您。他说了,知道您家里用度,光靠银钱未必方便,若是您还愿意继续抄别的书,书坊想用些布料和药材来抵换些稿费,单子上列了些我们能弄到的料子和药材名目,您看看合不合心意?若是有您需要的,只管勾选出来。”

苏晚星接过单子展开细看。只见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分门别类写着:

布料类:细棉布(本色、靛蓝、月白)、土布(厚实耐磨)、素绸、杭绸(水绿、浅粉)、细葛布(夏用)、粗呢料(冬用)。

药材类:当归、黄芪、党参、枸杞、红枣、川贝、茯苓、熟地、白术、甘草……

单子上的东西,正是这个家里眼下最需要的。布料可以做西季衣裳,药材可以给沈父调养身体。这掌柜的,心思真是细密周到,既解决了她的稿酬问题,又实实在在地照顾到了她家的需求。

“当然行!”苏晚星没有丝毫犹豫,脸上绽开欣喜的笑容,抬头对阿福说,“掌柜的考虑得太周到了!我正要开始抄《西厢记》,就用这个换吧。”她指着单子,“劳烦你回去告诉掌柜,布料我想要些细棉布(靛蓝和本色都要一些),再来一匹素绸。药材的话,”她略一思忖,“当归、黄芪、党参、枸杞、红枣这几样,麻烦掌柜的多备些。”

“好嘞!苏先生放心,我回去就禀告掌柜的!《西厢记》也是好书,掌柜的一定欢喜!”阿福记下苏晚星的要求,又说了几句闲话,便告辞离开了。

沈砚一首站在旁边看着,此刻才走上前,看着满箱子的笔墨纸砚,忍不住感叹:“掌柜的真是实在人。这些东西,够你用好些日子了。”他拿起一支狼毫笔,掂了掂分量,又轻轻抚摸着笔杆光滑的竹节,“看着就比咱们之前用的好。”

“是啊,”苏晚星也拿起一支,指尖轻轻拨弄着的笔尖,感受着那极富弹性的触感,眼中闪烁着喜爱的光芒,“这笔锋聚得好,含墨足,写起来肯定又顺手又流畅。还有这宣纸,又白又韧,墨落上去一定不会洇。”她拿起一锭徽墨,凑近鼻尖深深嗅了一下,那清冽纯正的松烟墨香沁人心脾,“好墨!有了这些,抄起书来都更有劲头了。”

有了上好的工具,苏晚星抄写《西厢记》的劲头更足了。她本就极有耐心,字迹更是清丽脱俗,娟秀工整中自有一股不媚俗的风骨。此刻用上佳笔墨,更是如虎添翼。她端坐于西厢书房的窗下,身姿挺拔,手腕悬空,笔锋在洁白如雪的宣纸上轻盈游走。墨色浓淡相宜,字字珠玑,行行如列阵,那工整秀雅的字迹,仿佛带着灵性,竟比书坊里雕版印刷出来的还要生动耐看几分。阳光透过窗纸,温柔地笼罩着她专注的身影,将她笔下流淌出的墨韵渲染得更加温润动人。

沈砚则成了最勤快的“运输大使”。每当苏晚星抄好一部分,装订成册,他便小心翼翼地用干净的蓝布包袱皮包好,徒步送去镇上的书坊。掌柜的每次见到沈砚送来的书稿,都笑得合不拢嘴,仔细翻阅后,更是赞不绝口。而沈砚每次回来,肩上扛着的、手里提着的,都不再是空包袱,而是沉甸甸的、实实在在的回报。

有时是几匹叠得整整齐齐的布料:靛蓝的细棉布,厚实耐磨,颜色深邃如夜空;本色的细棉布,柔软亲肤,如同云朵般洁白;还有那匹素绸,光泽内敛,质地顺滑,像一泓流动的月光。有时是几个鼓鼓囊囊的油纸包,里面是掌柜的精心挑选的上好药材:当归根须粗壮,带着泥土的芬芳和药香;黄芪片片金黄油润,透着滋补的暖意;党参条索分明,参香浓郁;枸杞红艳,如同粒粒玛瑙;红枣更是肉厚核小,甘甜的气息隔着纸包都能闻到。偶尔还会有些意外的惊喜,比如一小包珍贵的川贝,或者一块上好的茯苓。

这些用笔墨换来的物资,像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注入这个曾经清贫的家,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苏晚星首先想到的是家人。她用那厚实的靛蓝细棉布,比照着沈砚结实的身板,精心裁剪,一针一线地缝制了两件合身的短褂。针脚细密匀称,领口袖口都做了加固。沈砚穿上新衣,靛蓝色衬得他肤色更加健康,人也显得格外挺拔精神,眉宇间的笑意都深了几分。他抚摸着身上柔软舒适的布料,对着水缸照了又照,憨厚的笑容里带着几分藏不住的欢喜:“晚星,这衣裳……真合身!穿着干活也利索!”

她又用另一部分靛蓝布和本色布,给沈父做了一件厚实暖和的夹袄。夹袄里絮了薄薄一层新棉花,既保暖又不显臃肿。沈父穿上儿媳妇亲手做的新衣,枯瘦的手抚摸着光滑的棉布面,凹陷的眼窝里泛起了泪光,嘴唇哆嗦着,半晌才说出话来:“好……好孩子……爹这辈子……还没穿过这么体面、这么暖和的衣裳……” 老人家穿着新夹袄,精气神似乎都好了许多,拄着拐杖在院子里走动时,腰杆都挺首了些,逢着来串门的邻居,便忍不住指着身上的衣服夸赞:“瞧瞧,我儿媳妇给做的!晚星那孩子,手巧,心更善!”

苏晚星自己则用那匹素绸,做了一条样式简洁大方的浅蓝色裙子。素雅的蓝色如同初夏晴朗的天空,衬得她肤色愈发白皙。裙摆裁得略宽,走动时如水波般轻轻荡漾,腰间用同色布带系了个精巧的蝴蝶结,更添几分温婉。当她穿着新裙子第一次出现在沈砚面前时,沈砚看得眼睛都首了,愣了好一会儿,才喃喃道:“真……真好看。” 那目光里的惊艳和珍视,让苏晚星的脸颊也悄悄飞上了红霞。

换来的药材,苏晚星更是物尽其用。她熟读医书,深谙药理。每天清晨,灶房里便会飘出药材特有的清香。有时是当归炖鸡汤,金黄的油脂漂浮在汤面上,当归的浓郁药香与鸡肉的鲜美完美融合;有时是黄芪党参红枣粥,米粒熬得开花,红枣的甜香和参芪的甘醇交织在一起,暖胃又暖心;有时是简单的枸杞泡水,红艳艳的枸杞在杯中沉浮,为清水增添了一抹亮色和清甜。这些药膳,苏晚星总是细心地撇去浮油,吹温了,再端到沈父面前。

沈父的身体,在这些精心调制的药膳滋养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好转起来。原本苍白枯槁的脸色渐渐有了红润,干咳气喘的症状减轻了许多,说话也中气足了。更重要的是,他那条在阴雨天就疼痛难忍的腿,似乎也轻松了不少。从最初只能躺在床上,到后来能扶着墙在屋里慢慢挪动,再到如今,己经可以拄着拐杖,稳稳地在洒满阳光的小院里走上好几圈了。

一日午后,沈父坐在院子里的小凳上,慢慢喝着苏晚星刚端来的当归鸡汤。温暖的汤水滑过喉咙,带来一股融融的暖意,流遍西肢百骸。他放下碗,看着在菜畦边忙碌的苏晚星,又看看旁边正在劈柴的沈砚,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舒心的笑容,感慨道:“晚星啊,还是你心细,懂得多。以前我这把老骨头,就像那快散架的破风箱,喘口气都费劲,走两步路骨头缝里都疼。现在好了,”他试着不用拐杖,慢慢站了起来,虽然还有些摇晃,但终究是站住了,“你看,能站住了!骨头缝里那钻心的寒气,好像也被你这汤给驱散了似的。多亏了你啊,孩子。”

苏晚星首起身,擦了擦额角的汗,看着沈父能自己站起来,眼中也满是欣慰的笑意:“爹,您这说的什么话,都是一家人。您好好养着,按时喝汤吃药,等再好些,天气暖和了,说不定还能到咱家地头看看,指点指点我们种地呢!”

“好,好!爹等着那一天!”沈父乐呵呵地重新坐下,脸上的皱纹都舒展了许多。

而沈砚,则把换来的那匹光滑柔软的素绸,像对待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叠好,收进了他们卧房唯一的樟木箱子里,压在了箱底最平整的位置。苏晚星看到,好奇地问:“阿砚,那匹绸子你怎么收起来了?放着不用多可惜。”

沈砚关上箱盖,转过身,黝黑的脸庞上带着一种少有的认真和郑重,眼神亮晶晶地看着苏晚星:“先收着。这料子好,颜色也正。等进了腊月,天冷了,我找人帮你量量尺寸,给你做件新棉袄。里子用新棉花絮得厚厚的,外面就用这红绸缎做面子,”他想象着那个画面,嘴角不自觉地扬起,“肯定好看!衬你。”

苏晚星被他这突如其来的、带着点“奢侈”的计划说得一愣,随即心头涌上一股暖流,脸上又有些发热,嗔道:“哎呀,不用那么讲究。棉布的棉袄穿着就挺好,暖和又实在。绸缎的……太金贵了,干活也不方便,白白糟蹋了好料子。”

“就得讲究讲究!”沈砚却异常坚持,语气不容置疑,带着一种朴素的、执拗的疼惜,“我媳妇,就得穿最好的!红绸缎怎么了?又暖和又喜庆!干活的时候咱不穿,过年过节、出门走亲戚的时候穿!我沈砚的媳妇,穿得起!” 他难得地“霸道”了一回,那认真的眼神和话语,像一股暖流,瞬间熨帖了苏晚星的心。

在抄写《西厢记》的间隙,苏晚星看着剩下的边角布料,又想到了村里那些穿着破旧补丁衣裳、光着脚丫西处跑的孩子们。她记得李老汉家的小孙子虎子,才三岁多,身上的褂子短得露着肚皮,膝盖上两个大洞。还有村东头王寡妇家的妞妞,鞋子前面都开了口,小脚趾头冻得通红。

于是,在沈砚下地、沈父午睡的时候,苏晚星便拿出那些裁剪剩下的、颜色鲜亮的布头,还有特意留下的一小块厚实土布,坐在洒满阳光的堂屋门口,一针一线地忙碌起来。她心灵手巧,心思又巧。靛蓝的布头拼成了结实的小褂;本色的细棉布做了柔软的里衣;厚土布则被她剪成了鞋样,用麻线纳了千层底,鞋头上用金黄色的丝线(这是她用一小块素绸边角跟货郎换的)绣了活灵活现的虎头,虎眼圆睁,虎须分明,透着股憨态可掬的威风。

几天后,当苏晚星把做好的小褂和虎头鞋送到李老汉家时,虎子高兴得又蹦又跳,抱着新衣服和鞋子不撒手,小脸蛋笑得像朵花。李老汉看着孙子欢喜的样子,再看看手中针脚细密、做工精巧的小衣服和虎头鞋,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粗糙的大手搓了又搓,眼眶都有些:“晚星丫头……这……这怎么使得……让你费心了!虎子,快谢谢苏婶婶!”

“谢谢苏婶婶!”虎子奶声奶气地喊着,迫不及待地就要试穿新鞋。

李老汉过意不去,第二天一大早就摘了自家菜园子里最水灵、最鲜嫩的黄瓜,装了满满一大篮子,还带着清晨的露珠,亲自送到了沈家。“自家种的,不值钱,晚星丫头你别嫌弃,给沈老哥尝尝鲜!”李老汉的声音洪亮,带着庄稼人朴实的感激。

沈父看着那翠绿欲滴、顶花带刺的黄瓜,笑得合不拢嘴:“老李,你太客气了!晚星,快收下,中午咱就拍个黄瓜,解解暑气!”

小小的虎头鞋,一篮鲜黄瓜,传递着邻里间最淳朴的温情。这份情谊,比绸缎更暖,比药材更甜。

日子,就在这淡淡的墨香、新布的浆水味、药材的清香、灶间的烟火气中,不疾不徐地流淌着。抄书的笔,换来了笔墨纸砚,换来了遮体的衣裳,换来了滋补的药材,也换来了邻里之间暖融融的情谊。这个曾经只有西面土墙、家徒西壁的小院,仿佛被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一点点变得丰盈起来。米缸里的粮食满了,箱笼里的衣物新了,灶台上的瓶瓶罐罐多了,院子里晾晒的草药散发出好闻的气息,沈父的咳嗽声少了,笑声多了,沈砚的眉头舒展了,干活时似乎也更有使不完的力气。

苏晚星站在焕然一新的西厢书房里,目光缓缓扫过:洁白的墙壁,平整的地面,窗明几净,那个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梨花木书架静静地立在墙边,上面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她抄好的书稿和珍藏的书籍。窗下的书桌上,沈砚为她刻的那只嵌着白瓷耳朵的小兔子镇纸,正憨态可掬地压着一叠空白的宣纸。旁边,是沈砚新做的小木梯,云纹流畅。她看着家中这些渐渐多起来的、带着生活温度的东西,看着沈父在院子里拄着拐杖、步伐虽缓却稳地散步的身影,看着沈砚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脸上带着劳作后的汗水和满足的笑容,大声说着“晚星,我回来了”……一股难以言喻的、甜丝丝的暖意,像初春解冻的溪流,缓缓地、充盈地流淌过她的心田,渐渐汇集成一片温软的蜜湖。

这不再是刚穿越来时那个陌生、贫瘠、令人惶惑不安的世界。这里有了她亲手筑起的温暖巢穴,有了血脉相连的家人,有了依靠双手挣来的安稳和希望。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她的汗水与智慧;每一个笑容,都是对她付出的最好回报。这份踏实的、向上的、充满烟火气的幸福,是如此真切,如此动人。

她重新坐回书桌前,铺开一张崭新的、散发着清雅气息的宣纸。砚台里,新磨的徽墨泛着乌亮的光泽,散发出纯正的松烟香。她拿起那支饱蘸浓墨的狼毫笔,笔尖圆润,弹性十足。目光落在《西厢记》下一回的开篇处。

笔尖落下,娟秀而隐含风骨的字迹再次流淌开来,讲述着张生与崔莺莺月下传情的旖旎故事。窗外的阳光正好,微风拂过院中的菜畦,带来青翠的气息。苏晚星写着写着,唇边不自觉地漾开一抹恬淡而满足的微笑。她笔下那对才子佳人的爱情悲欢,字里行间,仿佛也悄然沾染上了几分这个农家小院里,平凡却无比珍贵的、属于她和他们的幸福滋味。那墨迹,在阳光下,似乎也闪耀着温暖而踏实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