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冬日储粮

2025-08-15 3514字 10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秋收后的田野出赭黄色的泥土,被几场秋雨后变得紧实。风卷着最后几片枯叶掠过田埂,枝头的麻雀缩着脖子啄食残留的谷粒,村里的炊烟也比往日浓了几分——冬天的脚步,正踩着满地寒霜悄悄靠近。

苏晚星站在院子里翻晒最后一批谷子,金黄的谷粒在竹匾里摊成薄薄一层,被阳光晒得发烫,散发出干燥的谷物香。她拢了拢被风吹起的围巾,看向墙角那几个半满的粮缸,心里盘算着该添些过冬的储备了。

空间里早己囤满了粮食,糙米、白面、玉米堆得像小山,红薯干和南瓜干挂满了架子,但她总觉得,该让村里的乡亲们也多些过冬的吃食。去年冬天,好几户人家靠着挖野菜度日,孩子们冻得通红的手里攥着干瘪的窝头,那景象她至今记得。

“冬天蔬菜少,青黄不接的日子最难熬。”晚饭时,苏晚星往沈砚碗里夹了块炖土豆,“咱们多做点柿饼、腌萝卜吧,既能当零嘴,又能下饭,我还想教教村里的婶子们。”

沈砚正低头扒着饭,闻言抬起头,眼里带着笑意:“好啊,我帮你。家里的柿子树今年结得多,够做不少柿饼。萝卜窖里也存了不少青萝卜,正好用来腌制。”

“那就这么定了!”苏晚星眼睛一亮,扒饭的速度都快了些。

第二天一早,沈砚就搬来梯子,摘下院里那棵老柿子树上最后一批熟透的柿子。橙红的柿子挂满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沉甸甸地压弯了树枝。他小心翼翼地把柿子放进竹篮里,生怕碰破了皮薄汁多的果子。

苏晚星在院里支起几张干净的竹篾席,把柿子一个个洗净擦干。她选的都是熟透了的软柿,果皮橙红透亮,轻轻一按就微微发软。“做柿饼得用这种完全熟透的,涩味少,晒出来才甜。”她一边给柿子去皮,一边跟凑来看热闹的王大婶解释。

王大婶蹲在旁边帮忙,看着她用小刀麻利地旋下柿蒂,再沿着果皮轻轻划开一圈,然后像剥橘子似的把果皮完整地剥下来,露出里面橙黄的果肉,忍不住啧啧称奇:“晚星妹子,你这手艺真利落!我家那口子剥个柿子能弄得满手都是汁。”

“熟能生巧罢了。”苏晚星笑着把剥好的柿子摆在竹篾席上,果肉得像要滴出水来,“得把它们摆得匀匀的,不能挨太近,不然容易粘在一起。”

阳光暖暖地洒在柿子上,把果肉晒得愈发透亮。沈砚在旁边搭了个简易的木架,等柿子晒得半干,就可以移到架子上继续晾晒。“这得晒多少天?”他看着满席的柿子,忍不住问。

“最少得晒半个月。”苏晚星用布擦了擦手上的汁水,“每天还得翻两次面,等晒得有些发软了,就用手轻轻揉捏,让里面的糖分渗出来,这样做出来的柿饼才会有白霜。”

接下来的日子,苏晚星每天都要照料这些柿子。清晨把它们搬到阳光下,傍晚再收进屋里避开寒气。等柿子晒得皱巴巴的,她就戴上干净的粗布手套,用掌心轻轻揉捏,力道要匀,既要让果肉变得软糯,又不能把果皮捏破。

村里的婶子们见她做得认真,也纷纷学着做起来。李婶家的柿子树结得少,特意过来讨教:“晚星妹子,我家那柿子有点涩,能做柿饼不?”

“涩的话可以先泡一泡。”苏晚星耐心地教她,“用温水泡上大半天,把涩味去掉再晒,就是甜味会淡点。”

王大婶学着她的样子揉捏柿子,下手没轻没重,捏破了好几个,心疼得首拍大腿:“哎哟,这可咋整?”

“没事,破了的咱们自己先吃。”苏晚星笑着捡起破了的柿子,递了一个给她,“你尝尝,这样晒过的己经很甜了。”

王大婶咬了一口,甜津津的果肉在嘴里化开,带着阳光的味道,顿时眉开眼笑:“真甜!比生吃还好吃!”

半个月后,第一批柿饼终于做好了。原本的柿子被晒成了暗红色的圆饼,表面结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像裹了层糖衣。苏晚星拿起一个递给沈砚,“尝尝看。”

沈砚放进嘴里,轻轻一咬,软糯的果肉带着醇厚的甜味,那层白霜更是甜得清冽,一点都不腻。“好吃。”他眼睛一亮,又咬了一大口。

“我就说能成吧。”苏晚星笑得眉眼弯弯,把柿饼装进干净的陶缸里,“这样能放两三个月,冬天没事的时候拿出来当零嘴,或者蒸馒头时夹两个,都好吃。”

王大婶和李婶也陆续做好了柿饼,特意送来几个让苏晚星尝尝。李婶的柿饼虽然卖相不如苏晚星做的,但味道也不差,她笑得合不拢嘴:“多亏了你教我,不然这些柿子搁家里就得烂了。”

“大家互相帮衬着呗。”苏晚星又拿出自家做的柿饼回赠她们,“婶子们要是觉得好,明年咱们再多做些,还能换点东西。”

做完柿饼,苏晚星又开始张罗着腌萝卜。她从地窖里取出储存的青萝卜,个个水灵,带着泥土的湿气。“这萝卜得选这种表皮光滑、沉甸甸的,水分足,腌出来才脆。”她一边把萝卜洗干净,一边跟围过来的乡亲们说。

沈砚坐在小板凳上,帮着把萝卜切成均匀的长条,刀工利落,切出来的萝卜条长短粗细都差不多。“切得太细容易烂,太粗又不容易入味,这样正好。”他把切好的萝卜条放进竹筐里,码得整整齐齐。

“还得先晒一晒。”苏晚星把萝卜条倒在竹篾席上铺开,“晒到半干,摸起来有点韧劲就行,这样腌出来才会脆爽,不会软趴趴的。”

晒好的萝卜条收进屋里,苏晚星早己准备好几个干净的陶坛子。她把萝卜条放进坛子里,撒上粗盐,用手揉搓均匀,再加入适量的白糖、香醋和晾干的红辣椒段。“喜欢吃辣的可以多放点辣椒,不爱吃的就少放。”她一边搅拌一边说,“关键是要密封好,放在阴凉的地方,过上五六天就能吃了。”

王大婶看得仔细,连放多少盐多少糖都记在心里:“晚星妹子,这腌萝卜配粥肯定好吃,我家那口子就爱这口。”

“是啊,冬天喝稀粥的时候就点腌萝卜,开胃得很。”苏晚星笑着把坛子盖好,用黄泥把缝隙封上,“等好了我叫您来拿点尝尝。”

除了柿饼和腌萝卜,苏晚星还和沈砚一起囤了不少其他过冬的吃食。他们把红薯切成片晒干,能当零食也能煮粥;把白菜腌成酸菜,炖肉的时候放进去格外香;还把玉米磨成面,装在布袋子里,蒸窝窝头、做玉米糊糊都用得上。

自家的粮缸渐渐满了起来,糙米、白面、玉米粉分门别类地装着,缸口用干净的麻布盖着,防止受潮。沈砚看着这些粮食,伸手摸了摸缸壁,眼里满是感慨:“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见家里的粮缸装得这么满。”以前穷的时候,冬天能有口吃的就不错了,哪敢想这么多粮食。

苏晚星靠在他身边,看着满缸的粮食,心里也暖暖的:“以后会越来越多的,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冬天的日子过得悠闲而踏实。苏晚星每天坐在窗边的新书桌前抄书,阳光透过窗纸洒在宣纸上,暖融融的。累了就去空间里看看,里面的蔬菜长得郁郁葱葱,青菜、萝卜、辣椒绿油油的一片,根本不用担心冬天没菜吃。

沈砚则忙着劈柴,他把山上砍来的木头劈成整齐的柴火,堆在屋檐下,码得像小山一样。“这些柴火够烧整个冬天了。”他拍了拍手上的木屑,看着整齐的柴堆,眼里满是成就感,“保证屋里暖暖和和的。”

偶尔,王大婶会拎着一小篮自家种的花生过来串门,坐在炕头上和苏晚星聊天。“晚星丫头,你做的柿饼我家孙子可爱吃了,每天都要念叨着要吃‘糖霜饼’。”她笑得眼角的皱纹都堆了起来,“还有那腌萝卜,我家那口子一顿能吃小半碗。”

“喜欢就好,我这儿还有不少,您多拿点回去。”苏晚星热情地往她篮子里装,“下次我教您做红薯干,那个更耐放。”

“那敢情好!”王大婶乐呵呵地应着,“说起来还得谢谢你,要不是你,咱们村今年冬天哪能有这么多好吃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风越来越紧,终于在一个清晨,天空飘起了雪花。起初是细小的雪粒,后来变成了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把屋顶、田野都染成了白色。

屋里却暖烘烘的,炭火盆里的木炭烧得正旺,发出“噼啪”的轻响。苏晚星和沈砚围坐在炭火盆旁,手里拿着香甜的柿饼,看着窗外的雪景。

“今年的雪下得真早。”苏晚星咬了一口柿饼,甜糯的滋味在嘴里化开。

“下得大些好,瑞雪兆丰年,明年准是个好年成。”沈砚往火盆里添了块木炭,火星子跳了起来,映得他的脸暖暖的。

苏晚星看着窗外白茫茫的一片,雪花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像开了一树的白花。又看了看身边的沈砚,他正低头给她剥花生,侧脸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柔和。

炭火盆里的热气袅袅升起,屋里弥漫着木炭的清香和柿饼的甜味。苏晚星心里觉得踏实又温暖,这样的冬天,有足够的粮食,有温暖的柴火,有好吃的零食,还有身边的爱人,真是再幸福不过了。

她知道,只要他们俩一起努力,日子就会像这满缸的粮食一样,越来越充实,越来越红火。窗外的雪还在下,但她的心里,早己是一片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