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假雨遮真火,夜航启新程

2025-08-17 3270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喧嚣的拍卖槌音犹在耳边回响,明尼苏达州农产品交易大厅内的空气却仿佛凝固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挂着温和微笑的东方男人身上,他的胸牌上印着一个陌生的名字——阿米尔·卡迪尔。

这个名字在几分钟前,以高出市场价百分之十八的惊人价格,鲸吞了五千吨当季最优等的春小麦。

窃窃私语声如同潮水般在人群中蔓延,最终汇成一句清晰的判断:“中东来的傻钱。”

林默,或者说此刻的阿米尔·卡迪尔,对这些夹杂着轻蔑与嫉妒的议论置若罔闻。

他优雅地转过身,对一位前来搭话的本地农业大亨举了举杯,用流利的英语回应道:“我信赖美国农业的坚实基础,更相信未来全球对优质粮食的需求只会与日俱增。”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既像是一次真诚的投资宣言,又像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富豪在为自己的冲动消费寻找体面的借口。

后台的临时办公室里,苏晚指尖在笔记本电脑上飞速跳跃,屏幕上红色的数字触目惊心。

“净亏损二十七万美元,”她抬起头,声音里没有丝毫波澜,只是在陈述一个冰冷的事实,“这还不包括后续的运输和仓储成本。”

林默刚刚走进来,随手脱下西装外套,露出了里面剪裁合体的衬衫。

他拿起桌上那份刚刚签署的合同,目光落在自己的签名上,仿佛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晚,亏掉的是账面上的美元,是用来表演的假钱,”他唇角勾起一抹深邃的笑意,“我们真正买到的,是一张通往绿灯的信用凭证。从今天起,任何海关官员看到我们‘阿米尔·卡迪尔’名下的粮食采购单,脑海里只会浮现出一个‘钱多、人傻、速来’的慷慨形象。他们会急着放行,好让我们去亏下一笔。”

当明尼苏达的喧嚣渐渐平息时,数千公里外的新加坡中转仓内,空气闷热而潮湿,混杂着机油与金属的味道。

苏晚戴着白色手套,亲自监督着工人们的拆箱作业。

一个从温哥华运抵,报关单上写着“废旧电子线路板”的集装箱被撬开,露出的却并非杂乱的电子垃圾,而是一块块用厚重铅布包裹的钴镍合金锭。

工人们在她的指挥下,迅速将这些合金锭重新封装进印有日文警示标识的防震缓冲材料中,伪装成“日本精密仪器专用保护垫材”。

紧接着,这些伪装好的“垫材”被小心翼翼地与另一批真实的、从欧洲返修的汽车ECU控制模块混装在一起。

旁边的另一个集装箱里,一台德国顶尖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被拆解成上百个零部件,每一个都被贴上了“冷战时期科技遗产展览品”的标签。

“所有外包装,全部换成商船三井的标准集装箱,贴上完整的日文唛头和物流标签。”苏晚冷静地发布指令。

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忍不住凑过来低声问:“苏小姐,万一被日本人抽查怎么办?他们对自己国家出来的东西可精细得很。”

苏晚摇了摇头,目光锐利如刀:“他们只会核对提货单上的箱号和封条,确认是自己公司的物流没错。只要手续齐全,没人会闲到去打开一个从友好国家运往另一个友好国家的、手续完备的‘汽车配件’和‘展览品’。”她在随身携带的加密平板上,将这批货物的状态更新为“待运往上海”,并在日志中特别标注:所有伪装工序,严格遵循日本制造业的出厂包装标准。

与此同时,加拿大多伦多的一间高级律师事务所内,伊莎贝尔的办公桌上静静地躺着一封匿名举报信。

信中用词激烈,首指她负责的北境矿业项目涉嫌通过非法离岸账户进行融资,并暗示这些资金最终可能流向军事用途。

伊莎贝尔的脸上看不出丝毫慌乱。

她没有选择报警,更没有试图销毁这封信。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拨通了加拿大国家安全审查办公室的公开电话。

在电话里,她语气坦诚地表示,公司收到了一封恶意中伤的举报信,为了证明北境矿业的清白与合规性,她希望主动向审查办公室提交项目的所有融资文件、资金流向证明以及合作方背景资料。

她甚至“天真”地提议:“我们非常乐意接受政府的全程监督,以确保项目从始至终都在阳光下运行。”

这一招以退为进,瞬间打乱了潜在对手的布局。

原本准备介入调查的安全审查机构,在收到伊莎贝尔主动提交的、堪称完美的项目文件后,内部评估迅速转向。

一个敢于主动把所有底牌摊在桌面上的企业,在他们看来,要么是清白得无懈可击,要么就是合规意识强到了极点。

最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后者,反而因此降低了对北境矿业的监控优先级。

结束通话后,伊莎贝尔打开加密频道,给林默发去一条信息:“有时候,最安全的地方,就是主动站在聚光灯下。阴影里的猎手,最怕目标首视太阳。”

风暴的中心,林默己悄然抵达洛杉矶。

在范奈斯这个全球最繁忙的私人飞机机场,他与一家小型包机公司的负责人见了面。

他递上了一份由加州某知名私立医院出具的许可文件,上面写着需要定期将一台“高敏感度生物诊断分析仪”在北美和亚洲的合作实验室之间进行巡回校准。

以此为名,他预订了未来半年内,每月两次往返亚洲的湾流GII公务机服务,并当场支付了全额定金。

没有人知道,这些航班的机腹货舱里,将要运输的并非什么医疗设备,而是从欧洲秘密采购的、无法通过常规货运途径入境的稀有金属靶材和高精度工业轴承。

安娜站在他身后,如同一个尽职的保镖,低声汇报:“机场地勤和安保名单里,有我们的人,路线很干净。”

林默点了点头,望向窗外正在降落的另一架私人飞机,等那艘装着小麦的船在太平洋上完成它的使命,就该让我们的飞机起飞了。”

华盛顿特区,联邦调查局总部大楼内,探员哈里斯的眼神疲惫而偏执。

他一遍又一遍地回看着所有与林默有关的监控录像,试图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一丝破绽。

突然,他的手指在暂停键上猛地一顿。

画面定格在底特律那间废弃厂房的监控一角。

画面里,林默正与一名女谈。

那名女性的身影哈里斯很熟悉,正是登记为林默贴身安保的安娜。

但这一次,哈里斯注意到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在数个不同场合的远景镜头里,安娜与林默的交流似乎并非用的英语,她的唇形和神态更像是……阿拉伯语。

而这名讲阿拉伯语的女性,在林默旗下任何一家公司的员工名单里,都没有正式的登记记录。

哈里斯心中警铃大作。

他立刻调取安娜的背景资料,在军方数据库的交叉比对中,他发现安娜在海军陆战队情报支援营的服役记录中,有长达十八个月的经历被标注为“海外高度机密任务”,具体内容被大段涂黑,无法查阅。

一个巨大的缺口仿佛被撕开。

正当哈里斯准备申请更高权限,深入调查这段空白的服役记录时,办公室的窗外电闪雷鸣。

一场突如其来的夏季雷暴席卷了整个华盛顿,刺眼的闪电划破夜空,紧接着,整栋大楼的灯光闪烁了几下,彻底熄灭。

备用电源启动,但连接外部核心数据库的服务器却因为瞬时电压冲击而暂时离线。

“该死!”哈里斯一拳砸在黑暗的办公桌上。

就在华盛顿陷入一片混乱的同一时刻,浩瀚的太平洋上,一艘名为“晨曦号”的货轮正安静地驶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船上的集装箱里,五千吨昂贵的小麦之下,静静躺着那些被伪装成各种模样的禁运物资。

船长室内,苏晚看着海事卫星终端上跳出的“己越过预定坐标”的提示,轻轻在操作界面上按下了“确认抵达目标海域”的虚拟按钮。

这个指令会触发一系列预设的程序,向所有相关的港口和代理方发送船只即将到港的电子信息。

她走到舷窗边,看着窗外被风暴搅动的、墨黑色的海面,轻声说道:“雨越大,火越旺。”

这颗由亏本小麦包裹的种子,终于在万众瞩目之下,被种进了它该去的那片土壤。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明尼苏达,没有人知道,他们引以为傲的农业报告上即将增添的那一笔“创纪录海外订单”,其真正的涟漪,才刚刚开始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