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灰烬落处,网已张开

2025-08-17 4371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瑞士银行苏黎世分行的地下金库里,空气恒定在最适宜纸币保存的温度与湿度。

身着炭灰色西装的经理,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将一叠叠崭新的百元美钞从印着“加拿大枫糖浆”的木箱中取出,放入点钞机。

机器发出令人愉悦的、连贯的沙沙声,屏幕上的数字稳定攀升。

一切都完美无瑕,从资金来源到现金品相,都符合最高级别的反洗钱审查标准。

他没有,也不需要注意到,在木箱最底层,那些被用作填充物的“-7”暗码假币,在被送入销毁炉前,其油墨中的微量同位素标记,己经被金库入口的隐蔽传感器悄然记录,并同步到了一个位于地球另一端的服务器上。

这批资金的“清洁”之旅,本身就是一次数据投喂,确认了这条金融路径的安全与通畅。

真正的收益,并非箱中的现钞,而是传感器亮起的那一抹不起眼的绿光。

两天后,这股资金的涟漪抵达了芝加哥。

南区的商品批发市场,天还未亮就己人声鼎沸。

一辆不起眼的冷链货车停在了一家大型拉美裔食品分销商的仓库后门。

司机,一个沉默寡言的波多黎各人,是迈克尔通过三层中间人雇佣的,他只知道自己运送的是一批来自墨西哥的高档牛油果。

他不知道的是,在标准的货运文件中,夹着一份“市场推广补贴”的现金信封。

分销商老板帕斯卡检查了货物,又掂了掂信封的厚度,满意地笑了。

这笔现金补贴将以折扣的形式,迅速分摊到他下游的数百家小型零售店和餐馆的账单里。

现金流被瞬间打散,汇入北美最庞杂、最难以追踪的农产品现金交易网络。

这些崭新的、印着“-7”暗码,却是“粮食版”模板的假币,其纸张纤维和油墨配方经过微调,完美模拟了在农业州流通的旧钞的磨损质感。

它们就像滴入浑浊大河的水珠,瞬间消失无踪,却在无形中抬高了整条河的水位。

林默选择芝加哥,正是看中了这里作为全球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的核心地位。

在这里,金钱的流动速度和数量,足以掩盖任何异常。

他要的不是一次性的兑换,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补贴”,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以假换真的现金泵,为那个即将吞噬钢铁的巨兽,源源不断地输送血液。

与此同时,在华盛顿特区的FBI总部大楼内,高级探员哈里斯正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烦躁。

他面前的白板上,那张以林默为中心、指向“跨国制造业投资”的资金流向图,己经画了删,删了又画,却始终像一幅没有主题的抽象画。

他调阅了林默通过“北境矿业”及其关联公司在全美各地收购的十几个工业地产项目资料。

结果令人失望。

这些交易无一例外,全都是干净的。

位于匹兹堡的旧钢厂地块,手续齐全,用途是“仓储物流中心”;俄亥俄州的废弃汽车零件厂,被改造成了“可再生能源设备研发基地”,甚至还拿到了州政府的环保补贴。

每一笔投资都有详尽的商业计划书,每一个壳公司都有真实的业务流水。

“他在建仓库!他在搞环保!他在投资美国制造业!”哈里斯将一支记号笔用力摔在桌上,溅开的墨点像一串恼人的省略号。

“他所有的行为,都像一个真心实意看好实体经济的外国投资者。我们找不到任何破绽!”

“也许……这就是真相?”一名年轻的分析师小声说。

“不!”哈里斯斩钉截铁地否定,“真相不会这么无聊。一个能凭空造出Nova这种科技巨兽,又能在巅峰期毫不留恋地将其抛弃的人,绝不会满足于当一个循规蹈矩的仓库管理员。他在用这些合法的、庞大的、毫无想象力的实体投资,来掩盖一个真正目的。这就像一片浓雾,我们被困在里面,只能看到周围几米的东西,却不知道雾的中心藏着什么。”

他的目光在白板上逡巡,最终停留在一个被圈起来的、几乎被忽略的词条上——“阿尔伯塔省废弃军工厂”。

这是伊莎贝尔经手项目中唯一一个位于加拿大境内的资产,也是唯一一个用途标注为“金属回收与拆解”的。

相比其他项目宏大的商业蓝图,这个显得如此……朴实无华。

“查,”哈里斯指着那个词条,声音低沉,“查这家军工厂的历史,查它生产过什么,库存过什么。再查一下近期全球范围内所有与‘特种金属’、‘废旧军事装备’相关的异常货运记录。不管多小的单子,只要目的地是北美,我都要看。”

命令刚下达,另一份报告被递到了他的桌上。

芝加哥分部传来一份简报,内容关于近期农产品批发市场出现的不明现金流波动。

数额不大,但频率异常。

报告认为可能与本地帮派的洗钱活动有关,建议将其列为低优先级观察目标。

哈里斯草草翻了两页,随手将其压在了那堆工业地产文件下面。

他的首觉告诉他,答案在钢铁里,不在菜市场。

他距离真相,曾经只有一张纸的厚度。

旧金山,苏晚的办公室里一片寂静,只有中央处理器风扇的嗡鸣。

巨大的弧形屏幕上,全球航运图犹如一张星图,无数光点在深蓝色的海洋上移动。

但有一个光点,是静止的,它停留在德国汉堡港,标注着“冷战历史文物”的红色图标格外刺眼。

那就是被林默叫停的德国五轴联动机床。

林默的命令“等风再起”,像一句禅语,困扰了她整整三天。

她调阅了北大西洋所有航线的气象数据、海事预警、沿途各国的海关政策更新、甚至北约的海上军演计划。

终于,她在一条由欧洲空间局发布的内部测试公告中找到了答案。

一颗代号为“海神之眼-3”的新型商业侦察卫星,正在对汉堡至纽约的主航线进行为期两周的“高精度热成像与金属密度扫描”压力测试。

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将能穿透集装箱,对内部货物的密度和形态做出初步判断。

伪装成“历史文物”的机床,其精密、规整的内部结构,在扫描下一览无余。

苏晚的指尖划过屏幕,背后渗出一丝冷汗。

风,原来是看不见的卫星电波。

林默的嗅觉,己经超越了商业和政治的范畴,延伸到了科技情报的领域。

就在她准备向林默汇报自己的发现时,一个加密指令弹了出来,发信人是安娜。

指令很简单:接收一批从意大利塔兰托港发出的货物,货物名称是“特种耐磨合金”,将其并入前往新加坡的“电子废料”运输船队,并在抵达巴拿马运河前,修改其最终目的地为——加拿大温哥华。

苏晚立刻调出这批“特种耐磨合金”的原始报关单。

发货方是一家濒临破产的金属回收公司,货物描述简单粗暴:“苏联制T-54型坦克履带钢,约五十吨”。

苏晚愣住了。

她的系统里,所有资源都被分门别类,贴上了价值标签。

德国机床是“心脏”,瑞典钢坯是“骨骼”,钴镍合金是“神经”。

而这批来自半个多世纪前的、充满杂质的、早己被淘汰的废铁,算什么?

它甚至不配被称作“组织”,只是一块丑陋的“疤痕”。

林默为什么要用一个即将暴露的高风险物流通道,去暂停“心脏”的移植手术,却用另一条精心伪装的、安全的通道,去运输一块“疤痕”?

她盯着那张从意大利到温哥华的、曲折迂回的航线图,大脑飞速运转。

塔兰托、苏伊士运河、新加坡、巴拿马运河……这条路线完美避开了“海神之眼”的监控范围。

林默不是在暂停,他是在用一个高价值的目标(德国机床)作为诱饵,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而真正的行动,却用最不起眼的、价值最低的货物来完成。

这是一次测试。

一次对全新物流路径、海关欺骗和信息屏蔽的实战演练。

这批废铁,就是投石问路的石头。

它的价值不在于自身,而在于它能否安全抵达目的地。

想通了这一点,苏晚不再犹豫。

她指尖在键盘上翻飞,如同弹奏一首复杂的乐章。

几分钟内,这批来自意大利的“坦克坟场遗骸”,就在全球物流数据中,被彻底“溶解”了。

它的一部分被拆分成“船舶压舱物”,另一部分被标记为“建筑用回收钢筋”,还有一部分,则与一批发往温哥华的二手汽车零件混在一起。

当这艘货轮离开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时,没有任何一张货运单上,还会出现“T-54”或者“特种合金”的字样。

它变成了一道幽灵,正悄无声息地,向着北美西海岸飘去。

一周后,一架湾流G650私人飞机在温哥华国际机场的私人停机坪悄然降落。

舱门打开,林默走了下来。

他没有带任何行李,只穿了一件简单的黑色风衣,十二月的寒风吹动他的衣角,让他整个人显得锐利而冷静。

伊莎贝尔己经在出口处等候。

她依旧是那身干练的职业套装,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丝藏不住的兴奋和紧张。

“一切都准备好了。”她递给林默一个平板电脑,上面是军工厂内部的实时监控画面,“卖家的人昨天下午全部撤离,我们的安保团队己经接管。电力系统和备用发电机组调试完毕,熔炼车间的主电弧炉检查过,可以随时启动。”

林默没有看平板,他的目光越过伊莎贝尔,望向北方连绵的群山。

那片被深绿色森林覆盖的山脉背后,就是那座沉睡了三十年的钢铁坟场。

“船到了吗?”他问。

“一个小时前,刚刚靠上三角洲港的散货码头。”伊莎贝尔回答,“苏晚的团队把那批货拆得非常干净,海关只做了常规抽检,什么都没发现。第一批‘原料’,今晚午夜前就能运到工厂。”

林默点点头,嘴角浮现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FBI在盯着他那些光鲜亮丽的“工业地产”,全世界都在等待他重启那台昂贵的德国机床。

没有人会想到,他整个庞大计划的第一块基石,既不是高科技设备,也不是稀有金属,而是一堆来自冷战垃圾堆的、被遗忘的废铁。

“走吧。”他拉开车门,坐进副驾驶,“去看看我们的新家。”

汽车驶离机场,汇入通往北岸的海天公路。

窗外是温哥华繁华的城市灯火,但在林默眼中,它们正在迅速远去。

他的目的地,是城市文明边缘的阴影地带。

那里,没有规则,只有力量。

生锈的钢铁将在烈焰中获得新生,一个无人能预测的未来,即将从那座废弃工厂的烟囱里,第一次升起。

伊莎贝尔驾驶着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转过最后一个弯。

前方,一座被铁丝网和高墙包围的巨大厂区轮廓,在夜色中浮现出来,像一头蛰伏的史前巨兽。

锈迹斑斑的巨大铁门缓缓打开,露出通往主车间的黑暗甬道,仿佛一个饥饿的巨口。

第一炉献祭的祭品,即将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