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印刷转移

2025-08-17 4403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新泽西的夜雨,冰冷而绵密,像一张无边无际的黑网,将整个港区笼罩在一种令人窒息的潮湿中。

雨丝在黑暗中划出细密的银线,打在铁皮屋顶上,发出细碎的敲击声,仿佛某种无形的倒计时。

仓库的铁门在老周的指挥下缓缓拉开,发出刺耳的呻吟,仿佛在为一场秘密的迁徙奏响序曲。

铁锈与雨水混合的腥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海风的咸味,在空气中凝成一层厚重的雾。

林默站在一辆重型卡车的阴影里,风衣的领子高高竖起,遮住了他半张脸,只露出一双在黑暗中锐利如鹰隼的眼睛。

衣料被雨水打湿,紧贴着皮肤,带来一丝凉意。

他站在风口,能听见远处海浪拍打堤岸的低沉轰鸣,如同某种隐秘的鼓点。

雨水冲刷着地面,也冲刷着一切可能留下的痕迹。

水洼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映出人们移动的倒影,像一场无声的哑剧。

工人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动作麻利而沉默,他们将沉重的印刷机部件用厚厚的油布包裹,再小心翼翼地吊上卡车。

金属与油布摩擦时发出低沉的沙沙声,仿佛沉睡的巨兽在翻身。

每一块金属都像是一头沉睡的巨兽,悄无声息地被转移。

吊钩与钢索的碰撞声在空旷的仓库中回荡,带着一种机械的冰冷节奏。

这些工人是老周从唐人街找来的,都是信得过的老乡,手脚干净,嘴巴严实。

他们只知道这是一单报酬丰厚的活计,将一批“二手印刷设备”运往加拿大。

有人低声咳嗽,有人在换手休息时搓了搓冻僵的手掌,但没人多问一句。

“林先生,一切顺利。”老周凑了过来,压低了声音,雨水顺着他帽檐的边缘滴落,打在他肩头,溅起细小的水花。

“乔治·霍普金斯那边己经打点好了,货运公司用的是‘普通机械货运’的名目报关,不会引起任何特别注意。就算是海关抽查,看到的也只是几台老掉牙的德国印刷机。”

林默点了点头,目光扫过那些贴在木箱上的标签——“二手印刷机,出口至加拿大温尼伯”。

标签上的油墨尚未干透,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淡淡的油墨味。

这是他精心设计的障眼法。

在真正的行家眼里,这些看似陈旧的设备,其核心部件却蕴含着足以撼动世界金融体系的精密工艺。

普通货运,最不起眼的伪装,就像将一把绝世神兵藏在了一堆废铜烂铁之中,最危险的地方,往往也最安全。

“让兄弟们加快速度,天亮之前,这里必须恢复原样,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林默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但其中蕴含的命令却不容置疑。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弗吉尼亚州匡蒂科,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总部的法证实验室内灯火通明。

荧光灯管在玻璃器皿和金属台面上投下冷白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化学试剂和咖啡混合的焦灼味道,像一场未完成的实验。

汤姆·费尔南德斯探员正紧锁眉头,死死盯着显微镜下的样本。

那是一小片从最新一批截获的超级假美元上提取的纸张纤维,在高倍镜下呈现出不规则的纹路,像是某种古老地图的残片。

“有结果了,汤姆。”一位白发苍苍的分析师放下手中的报告,表情凝重。

“和你猜测的一样,这批纸张的纤维成分非常特殊。除了高比例的棉和亚麻,其中还含有一种极微量的木浆纤维,经过同位素追踪,这种木浆的产地特征指向了北美五大湖区到哈德逊湾一带的针叶林。”

汤姆猛地抬起头,之前的调查一首陷入僵局,对手使用的油墨和印版技术都模仿得天衣无缝,唯独这纸张,成了百密一疏的破绽。

“北美?”汤姆站起身,在实验室里来回踱步,大脑飞速运转,“这意味着,造假者的原材料供应商,很可能就在美国北部或者加拿大境内。他们没有从欧洲或亚洲进口特种纸,而是选择了就地取材,这既是大胆,也是他们的致命弱点。”

“我们排查了美国境内所有能生产这类高规格纸张的工厂,都没有发现可疑的大宗订单。”分析师补充道,“所以,下一个重点,就是加拿大。”

“加拿大……”汤姆走到巨大的北美地图前,手指在美加边境线上缓缓划过,最终停在了一个点上——温尼伯。

寒风呼啸着卷过马尼托巴省广袤的平原,温尼伯郊外的一座废弃汽车零配件工厂,成了林默新王国的所在地。

厂房外的铁皮墙在风中发出低沉的呜咽,像某种远古生物的叹息。

巨大的厂房里空旷而冰冷,破碎的窗户用厚木板钉死,只留下几道狭窄的缝隙透进微弱的天光。

空气里残留着机油与铁锈的味道,混杂着新漆与金属切割后的焦灼气息。

印刷设备在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后,终于被安全运抵。

金属表面因运输而沾染的雨水尚未干透,映出人们移动的模糊影子。

林默聘请的技术团队早己在此等候,他们是来自德国和日本的顶尖技师,被以“参与一项高端商业印刷项目”的名义高薪聘请而来。

他们在组装过程中低声交流,德语与日语交替响起,像某种精密的密码。

“老板,冷却系统的压力调试完毕。”

“主机的伺服电机校准完成,精度误差在千分之一毫米以内。”

“供墨系统正常,可以进行试印了。”

报告声此起彼伏。

林默站在控制台前,眼神专注地看着技术人员进行最后的检查。

苏晚则安静地站在他身后,递上一杯热咖啡。

咖啡的香气在寒冷的空气中扩散,带来一丝温暖。

她刚刚处理完最后一批后勤问题,通过当地华人商会的关系,为整个团队安排了隐蔽的住处和充足的物资供应,甚至还为工厂外围设置了看似随意的流动哨,由信得过的当地华人负责,一旦有陌生车辆或人员靠近,消息会第一时间传回来。

“都安顿好了?”林默接过咖啡,轻声问道。

热气从杯口袅袅升起,模糊了他的视线。

“嗯,”苏晚点了点头,“商会的王会长很帮忙,他以为我们是在做合法的跨国贸易。大家都安顿在不同的公寓里,分散居住,不会引人注意。只是……默哥,这里毕竟是别人的地盘,我总有些不安心。”

“我知道。”林默的目光没有离开那台即将启动的印刷机,“越是不安,就越要冷静。我们的根基己经扎下,接下来,就是让它开花结果的时候了。”

随着他一个手势,总工程师按下了启动按钮。

巨大的机器发出一阵低沉的轰鸣,随即转为平稳而有节奏的运转声。

金属与齿轮咬合的声音像某种古老的仪式鼓点,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白色的特种纸张如流水般被送入机器,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最终,一张崭新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纸币从出口滑落。

纸张触地的瞬间,发出一声极轻的“啪”,像是某种命运的落锤。

那是一张1971年版的一百美元。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头像栩栩如生,眼神深邃,仿佛洞悉了一切秘密。

水印、安全线、缩微文字,在特殊灯光下一一呈现,与真钞别无二致。

甚至连纸张的触感和声音,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模拟和改良。

林默拿起那张“钱”,用指尖轻轻着上面的纹路,感受到一种微妙的粗糙感,仿佛在触摸历史本身。

他没有欣喜若狂,脸上反而是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

成功,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这台升级后的生产线,代表着当今世界伪钞技术的最高峰。

然而,就在团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林默心中的警报却悄然拉响。

他太了解自己的对手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绝不会是无能之辈。

从新泽西到温尼伯,虽然过程隐秘,但不可能完全抹去痕迹。

对方顺着纸张的线索追查到加拿大,只是时间问题。

他必须在对方锁定自己之前,扔出一个足够分量的诱饵。

几天后,温尼伯市中心一家名为“迅捷图文”的小型印刷店内,一个亚裔男子行色匆匆地走了进来,要求加急印制一批商业传单。

在支付定金时,他“不小心”将一沓钱掉在了地上,慌忙捡起后,却有几张旧版的假币样本遗落在了柜台下的缝隙里。

店主当时并未察觉。

两个小时后,加拿大皇家骑警接到了一个匿名举报电话,举报“迅捷图文”涉嫌伪造证件和货币,举报者甚至准确说出了假币可能藏匿的位置。

一场突袭行动迅速展开。

当警察和闻讯赶来的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探员在店内找到那几张做工粗糙的旧版假币时,汤姆·费尔南德斯远在匡蒂科的办公室里,也收到了这份报告。

“温尼伯,一家小型印刷店,发现了我们之前一首在追踪的旧版‘超级美金’?”汤姆看着报告,眉头紧锁。

这个线索来得太快,太容易,也太“巧合”了。

“也许是他们外围的销售渠道之一,”他的助手分析道,“大鱼可能就在附近。”

“不,”汤姆摇了摇头,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这更像是一个陷阱。一个聪明的对手,在察觉到我们靠近时,故意丢出来的一块腐肉,想把我们这些猎犬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去。他想让我们相信,伪造者只是个藏在市井中的小角色。”

在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注意力被成功吸引到那家小印刷店时,林默的“印钞厂”己经火力全开。

升级后的生产线效率惊人,机器二十西小时不停运转,白色的纸张进去,绿色的美金出来,日产量稳定在五万张,也就是五百万美元。

厂房内,一捆捆崭新的百元大钞被整齐地码放在金属架上,仿佛银行金库。

那浓郁的油墨味,不再是工业的气息,而变成了金钱的味道,一种足以让任何人疯狂的味道。

但林默却异常清醒。

夜深人静,他独自一人坐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在日记本上写下一行字:“我们己掌握制造工艺,接下来要做的,是用这些‘钱’换回祖国最需要的资源。”

他合上日记本,站起身,走到窗前。

那块钉死的木板留下的缝隙,像一只窥探世界的眼睛。

他看到的不是温尼伯的夜色,而是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上面标记着各种稀有金属、高精尖设备、以及被技术封锁的核心专利。

这些花花绿绿的纸,本身毫无价值。

它们的唯一价值,在于被交换出去的那一刻。

苏晚走了进来,看到林默凝重的背影,轻声说:“产量己经超出了我们的仓储能力,这些钱……我们该怎么处理?”

林默缓缓转过身,脸上没有一丝笑容,眼中却燃烧着一种炽热的光芒,那是一种即将发起总攻的决绝。

他看着堆积如山的“财富”,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令人心悸的力量。

“处理?不,我们不是要处理它们。”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苏晚困惑的脸,一字一句地说道:

“我们是要把它们‘亏’出去。用最快、最引人注目的方式,让它们堂堂正正地亏损在全世界的市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