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时光回响

2025-08-19 2152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2060年的春节,沈承宇带着全家回到红旗生产大队过年。车子驶进“晚星园”时,小孙女沈念晚正趴在车窗上,指着那棵枝繁叶茂的石榴树欢呼:“爷爷,那棵树好大呀!”

沈承宇笑着点头:“是呀,它比太爷爷太奶奶的年纪都大了。”

这是林家第西代第一次回到这片土地。沈念晚穿着红色的羽绒服,像个小福娃,拉着沈承宇的手在石榴树下转圈,指着树干上斑驳的纹路问:“爷爷,这些印子是什么呀?”

“是时光留下的痕迹呀。”沈承宇蹲下身,抚摸着粗糙的树皮,“很久很久以前,太爷爷太奶奶在这里种下它的时候,它还没有你高呢。”

他给孙女讲林晚星和沈廷舟的故事,讲他们如何在田埂上相遇,如何在西合院里相守,如何把一家小百货公司做成横跨世界的商业帝国。小念晚似懂非懂,却记住了爷爷说的话:“太奶奶说,做人要像石榴树,把根扎深,才能结出甜果子。”

大年初一,村里组织了“守岁故事会”,请沈承宇给孩子们讲家族历史。祠堂里生着炭火,老人们坐在上首,孩子们围坐在地上,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

“你们知道为什么咱们村叫‘红旗’吗?”沈承宇从最开始讲起,“因为这里的人,从来都敢想敢干,就像当年太爷爷太奶奶,敢在大家都觉得‘做生意丢人’的时候,开起了第一家百货公司。”

他拿出手机,点开一段修复过的黑白影像——是1982年晚星百货开张时的画面,林晚星穿着蓝色连衣裙站在柜台后,沈廷舟穿着工装搬货,赵晓燕和李红梅在人群里忙前忙后,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未来的憧憬。

“太奶奶说,那时候最难的不是没钱,是别人的白眼。”沈承宇的声音有些哽咽,“有人说她一个大学生‘不务正业’,有人说她和太爷爷‘投机倒把’,可他们从来没怕过,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做对的事。”

角落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抹了抹眼泪,她是当年红旗生产大队的知青,和林晚星一起插过队。“晚星那丫头,心眼实,手脚勤。”老人颤巍巍地说,“那时候她总帮我挑水,说‘姐,咱们现在多吃点苦,以后日子肯定能甜’。你看,她真说中了。”

故事会结束后,沈承宇独自走到石榴树下。月光洒在树上,红彤彤的果子像挂了满树的灯笼。他想起父亲沈念星临终前的嘱托:“承宇,不管走多远,都别忘了根在哪。晚星集团可以不做最大,但一定要做最让人放心的。”

他掏出手机,给远在北京的儿子沈望舒打电话。小家伙刚满十岁,却己经能背出太爷爷太奶奶的故事,这会儿正在“晚星时光博物馆”当小小讲解员。

“爸爸,今天有个外国爷爷问我,为什么太奶奶能成功。”电话里的声音奶声奶气,“我告诉他,因为太奶奶有太爷爷陪着,他们一起努力,就像石榴树的根和叶,谁也离不开谁。”

沈承宇笑着点头,眼眶却湿了:“说得对,望舒真聪明。”

挂了电话,他对着石榴树轻声说:“太爷爷,太奶奶,你们看,现在的日子,是不是比当年想的还要好?”

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他的话。

第二年春天,沈望舒在学校的“历史小讲堂”上,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件特殊的展品——一枚用红绳系着的狼牙吊坠,是太爷爷沈廷舟送给太奶奶林晚星的定情信物,现在传到了他手里。

“这枚狼牙,陪着太奶奶走过了最苦的日子。”沈望舒举起吊坠,眼里闪着光,“太爷爷说,它能辟邪,能给人勇气。后来太奶奶开百货公司,遇到好多困难,都是靠这股勇气闯过去的。”

台下的同学听得入迷,有人举手问:“那他们现在在哪里呀?”

沈望舒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老师说,人就像树,老了会回到土里,但新的叶子会接着长出来。太爷爷太奶奶,就在每一片新叶子里,在每一颗甜果子里,在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里。”

放学路上,沈望舒看到小区门口新开了一家“晚星便民超市”,招牌上的五角星logo闪闪发光。他想起爷爷说的,太奶奶当年开百货公司,就是想让老百姓“买得方便,用得放心”。现在,晚星集团旗下的便民超市开遍了全国,就像太奶奶的梦想,长出了无数双翅膀。

2070年,晚星集团成立八十周年。沈望舒己经长成了挺拔的青年,接过了家族的接力棒。他没有搞盛大的庆典,而是带着员工去了全国一百所“晚星希望小学”,给孩子们送去新书和文具。

在红旗生产大队的小学里,他站在石榴树下,看着孩子们围着树唱歌,突然明白了太爷爷太奶奶留下的不只是一个商业帝国,更是一种精神——像树一样扎根土地,像星一样照亮他人,像火一样传递温暖。

离开那天,村支书递给沈望舒一个陶罐,里面装着从石榴树下取的泥土。“孩子,带上这个,就像带着根走。”

沈望舒把泥土小心地收好,仿佛握住了整个岁月。他知道,不管未来走多远,不管时代怎么变,这份从七零年代走来的初心,这份在烟火气里淬炼出的真情,永远都是最珍贵的宝藏。

车子驶离村子时,沈望舒回头望去,石榴树在夕阳下舒展着枝叶,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微笑着目送他离开。远处的“晚星园”里,有人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上面印着林晚星和沈廷舟的笑脸,在蓝天白云间,笑得那么灿烂。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老去。它们会化作风中的絮语,化作雨后的新芽,化作代代相传的温暖,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