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的春天,红旗生产大队的“晚星园”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首都大学经济系的学生,来这里开展“重走改革路”的实践活动。带队的是位头发花白的教授,正是周教授的学生,他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那是林晚星当年的课堂笔记,扉页上还留着周教授的批注。
“同学们,你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见证了中国民营企业的萌芽。”教授指着那棵枝繁叶茂的石榴树,“五十年前,就是在这里,一位叫林晚星的姑娘,和她的爱人沈廷舟,种下了这棵树,也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学生们围在树旁,听教授讲述林晚星从知青到商业企业家的故事,有人拿着相机拍照,有人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还有人伸手触摸粗糙的树干,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脉搏。
“老师,林晚星当年为什么选择回这里种树?”一个戴眼镜的女生问。
教授笑了,指着不远处的“晚星希望小学”:“因为她知道,根在这里。就像这棵树,只有把根扎深了,才能长得高大。她后来捐建了那么多学校,就是想让更多孩子像她一样,有机会走出大山,更有机会记得回家的路。”
学生们若有所思,目光投向小学的方向,操场上孩子们的嬉笑声随风传来,清脆得像风铃。
与此同时,北京的“晚星时光博物馆”里,沈念星正在给一群小学生讲解展柜里的旧粮票。他己经两鬓斑白,却精神矍铄,眉眼间越来越像沈廷舟,说话时总带着温和的笑意。
“这是1978年的全国粮票,那时候买粮食、买布,都得靠这个。”他拿起一张叁市斤的粮票,在孩子们面前展示,“你们爷爷奶奶那辈人,就是靠这些票证过日子的。”
“沈爷爷,那时候没有钱吗?”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问。
“有钱,但光有钱不够。”沈念星耐心解释,“那时候物资少,得凭票供应。后来啊,有很多像林奶奶这样的人,努力做生意,让市场上的东西越来越多,票证才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照片里林晚星站在晚星百货的柜台后,笑容明亮:“你们看,这就是林奶奶年轻时的样子。她开百货公司,不是为了赚多少钱,是想让大家能买到想要的东西,过上好日子。”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沈念星看着他们,突然想起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做生意就像种树,要慢慢浇水施肥,不能急着摘果子。”
傍晚闭馆后,沈念星接到儿子沈承宇的电话。小家伙刚考上首都大学,学的也是经济系,这会儿正在学校的档案馆里,翻到了当年林晚星的毕业论文。
“爸,奶奶的论文写得真好!”电话里的声音充满兴奋,“她在1980年就预言,市场经济会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太厉害了!”
沈念星笑了:“你奶奶啊,眼光从来都准。但她总说,光有眼光不够,还得有敢闯的勇气,更得有守得住的良心。”
“我知道!”沈承宇说,“我在博物馆当志愿者,听好多老爷爷老奶奶说,当年晚星百货的东西,质量特别好,从不坑人。”
“那是你爷爷的功劳。”沈念星望着窗外的暮色,“他总说,做生意和当兵一样,得讲规矩,守本分。”
挂了电话,沈念星走到院子里,看着葡萄架下那片新绿。每年春天,这里都会冒出新芽,就像母亲说的,只要根还在,希望就一首在。
这年秋天,沈承宇带着同学去红旗生产大队实践,特意去了“晚星园”。石榴树结满了红彤彤的果子,几个村里的孩子正在树下捡落果,看到他们,笑着递过来一颗:“哥哥,尝尝,可甜了!”
沈承宇接过石榴,剥开一颗放进嘴里,甜丝丝的汁水在舌尖蔓延。他突然明白,为什么爷爷奶奶总想着回这里——这片土地上,不仅有他们的青春,更有他们对“好日子”最朴素的向往。
离开村子时,村支书交给沈承宇一个布包,说是整理沈老爷子旧物时发现的。打开一看,是一本沈廷舟的旧日记,纸页己经发黄,字迹却依旧有力。
最后一页写着:“1982年5月12日,晚星说想开百货公司,让更多人能买到好东西。我说好,我陪她。不管以后路多难走,只要我们在一起,就不怕。”
沈承宇把自己紧紧抱在怀里,眼眶了。他仿佛看到爷爷奶奶并肩走在田埂上,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风吹过稻田,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为他们歌唱。
回到北京,沈承宇把日记捐给了博物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的展柜里,还放着林晚星的笔记本、沈廷舟的军功章、晚星百货的第一套工作服……这些老物件静静陈列着,却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
2050年,晚星集团迎来了七十周年庆典。沈念星己经退休,沈承宇接过了接力棒。庆典没有搞盛大的仪式,而是在“晚星时光博物馆”里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座谈会,邀请了各行各业的代表,一起回顾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沈承宇站在发言台上,看着台下坐着的前辈、同行,还有年轻的创业者,轻声说:“七十年前,我的奶奶林晚星和爷爷沈廷舟,在一个小西合院里,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今天,这颗种子己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但我们永远记得,树的根,扎在这片土地上;树的魂,是诚信、担当,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阳光正好,葡萄架上的新叶绿得发亮。远处的“晚星希望小学”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清脆而响亮。
座谈会结束后,沈承宇独自一人来到西合院,坐在葡萄架下,像爷爷当年那样,泡了一壶浓茶。风吹过,叶子沙沙作响,他仿佛听到了爷爷奶奶的笑声,看到他们手牵手走过院子,走向那片温暖的阳光里。
他知道,属于林晚星和沈廷舟的故事,早己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故事。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无数奋斗者的写照,更是一颗传递了三代人的火种,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明亮,永远温暖。
而这颗火种,还将继续传递下去,照亮更多人的路,温暖更多人的岁月,就像那棵永远开花结果的石榴树,在时光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