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余温未散

2025-08-19 2286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沈念星是在一个寻常的午后,发现母亲安详地靠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嘴角还带着浅浅的笑意,像是做了个甜美的梦。

藤椅旁放着一本翻开的相册,停留在林晚星和沈廷舟初遇那年——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站在红旗生产大队的田埂上,身后是弯腰劳作的沈廷舟,两人隔着镜头,眼神却像有根无形的线牵在一起。

“妈……”沈念星的声音哽咽,他轻轻合上相册,指尖触到粗糙的封面,那是母亲用旧布一点点缝补过的。

遵照林晚星的遗愿,她的骨灰也分作了两份,一份与葡萄架下的沈廷舟相伴,一份送回红旗生产大队,埋进那棵早己枝繁叶茂的石榴树旁。葬礼那天,村里来了很多人,有头发花白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说要送送“给村里带来好日子的林奶奶”。

沈念星站在石榴树下,看着新培的泥土上压着的鹅卵石,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总抱着他坐在西合院的葡萄架下,讲她和爷爷的故事。那时候他听不懂什么叫“改革开放”,什么叫“下海经商”,只记得奶奶说:“你爷爷啊,是个顶靠谱的人,跟着他,再难的日子都能过成甜的。”

处理完后事,沈念星在老西合院长住了下来。他让秘书把工作都搬到这里,每天清晨会像爷爷那样,给院子里的花草浇水;傍晚坐在葡萄架下,像奶奶那样,泡一壶浓茶,看着夕阳慢慢沉下去。

这天,他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上了锁的木匣子。钥匙就藏在匣底的夹层里,是一把磨得发亮的铜钥匙,上面刻着小小的五角星——那是当年沈廷舟从部队带回来的纪念品。

打开木匣,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沓泛黄的信纸,几枚褪色的粮票,还有一块用红布包裹的狼牙吊坠。

信纸上的字迹娟秀,是林晚星的手笔,记录着从1977年到2030年的点滴:

“1978年冬,廷舟从部队回来,给我带了块水果糖,甜得像蜜。”

“1982年春,我们的百货公司开张了,第一天赚了三十块,他非要请我吃红烧肉。”

“1990年秋,念念第一次考了满分,廷舟把奖状贴在墙上,看了整整一天。”

“2010年夏,他的膝盖不好了,却还硬撑着陪我去跳广场舞,在旁边给我扇扇子。”

“2025年冬,雪下得很大,我们在院子里堆了个雪人,他说雪人长得像我……”

沈念星一页页翻着,眼泪打湿了信纸。他这才知道,父母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子里,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温柔。

最底下压着一张折叠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很多地方:红旗生产大队、首都大学、王府井百货店、深圳的工厂、香港的分店……每个圈旁边都写着日期,像是他们共同走过的脚印。

“爸,妈,你们走过的路,我替你们再走一遍。”沈念星把地图小心翼翼地收好,心里有了个主意。

半年后,“晚星时光博物馆”在西合院旁正式开馆。馆里没有价值连城的展品,只有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沈廷舟的军功章、林晚星的录取通知书、第一家百货公司的账本、两人穿过的旧衣服、甚至还有当年用的粮票和布票。

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那个木匣子和那沓信纸,旁边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一段视频——是沈念星整理出来的家庭录像,有父母年轻时在天安门广场的合影,有百货公司开业时的热闹场景,有老两口在养老院给沈老爷子喂饭的画面,还有最后几年,他们手牵手在夕阳下散步的背影。

开馆那天,来了很多人。有当年和林晚星一起创业的老员工,拄着拐杖在展品前久久伫立;有在希望小学读过书的孩子,如今己成家立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参观;还有很多年轻人,在视频前驻足,看着屏幕上那对相濡以沫的老人,眼里满是感动。

赵晓燕的孙子也来了,他现在是个纪录片导演,握着沈念星的手说:“念星哥,我想把爷爷奶奶的故事拍下来,让更多人知道,那个年代的爱情和奋斗有多动人。”

沈念星点了点头:“好啊,我把这些信都给你,里面有他们所有的故事。”

博物馆每天都很热闹,有人来寻找青春的记忆,有人来感受时代的变迁,还有情侣来这里许下相守一生的诺言。沈念星经常会在闭馆后,独自坐在馆里,看着父母的照片,仿佛还能听到他们的笑声。

这天傍晚,他锁好博物馆的门,转身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李娟的儿子,如今己是县里的文旅局局长,特意从红旗生产大队赶来。

“念星,村里想把那棵石榴树周围修成一个小公园,就叫‘晚星园’,你觉得怎么样?”他递过来一张设计图,上面画着石榴树、石凳,还有一块刻着“岁月情深”的石碑。

“太好了。”沈念星看着图纸,眼里泛起泪光,“我明天就回去看看,需要什么支持,尽管跟我说。”

回到红旗生产大队,沈念星站在石榴树下,看着枝繁叶茂的树冠,仿佛看到爷爷奶奶和太爷爷都在树上笑着看他。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说:“孩子,好好活着,好好做事,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怀念。”

离开村子时,他在村口的老槐树下驻足,看到一群孩子围着一个老人,听她讲当年的故事。老人说:“那时候啊,有个叫林晚星的姑娘,还有个叫沈廷舟的小伙子,他们在这儿种下了一颗种子,后来啊,这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庇护了好多人……”

沈念星笑着转身,阳光洒在他身上,暖洋洋的。他知道,父母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的精神还在传承,就像那棵石榴树,每年春天都会开出火红的花,就像博物馆里的展品,永远散发着岁月的温度。

而属于那个年代的爱与勇气,也终将像这阳光一样,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指引着他们,在时光的长河里,坚定地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