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审批迷局,暗流难平

2025-08-16 2068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灵稻丰收的喜悦尚未消散,顾家人便迎来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公社农技站的检测报告如同重锤落下:灵稻的蛋白质含量虽高,但重金属含量超出国家标准。

“不可能!我们严格按照古籍方法培育,土壤也经过改良。”顾宸攥紧拳头,指节泛白。检测报告上刺眼的红色批注在煤油灯下显得格外扎眼。

沈曼快速翻动着检测数据:“镉含量超标0.3毫克/千克,这明显是水源污染导致的。”她忽然想起培育期间暴雨冲垮了上游的土法炼锌厂,黑色污水曾漫过试验田边缘。

老支书连夜赶来,手里攥着泛黄的水文资料:“七五年县志记载,顾家坳地下水系与铜矿脉相连。”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划过地图上蜿蜒的红色标记,“你们选的试验田正好在断层带上。”

顾明远盯着地图上的等高线,突然抓起铅笔在纸上画出立体剖面图:“如果用深层地下水灌溉,或许能稀释重金属。”他的手指在图纸上叩出急促的节奏,“但需要打一口百米深的井。”

第二天上工,顾明远向队长提出打井的请求。正在分发农具的队长手一抖,铁锹砸在青石板上发出刺耳声响:“打井?那得花多少人力物力!公社刚批了灵稻的种植禁令,你们还不死心?”

周围的村民窃窃私语:“早就说他们搞歪门邪道,现在出事了吧?”“听说要罚款,顾家这次要倾家荡产了。”

顾薇悄悄摸向手腕上的翡翠镯,空间里的古籍突然浮现出新的内容:《灵泉引灌术》。泛黄的纸页记载着如何用特殊阵法引导地下水源。她深吸一口气,指尖在镯面轻轻,阵法的纹路在掌心浮现。

深夜,顾家人围坐在试验田旁。顾薇按照古籍指引,用竹片在地上刻出八卦阵图。顾宸调试着自制的简易测水仪,金属指针在阵心位置剧烈晃动。

“这里!地下五米有暗河。”顾宸的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顾明远抄起铁镐正要开挖,远处突然传来犬吠声。

“快!李建军带人来了!”顾阳压低声音。全家人迅速将阵图掩埋,抄起粪桶往试验田里泼洒粪水。

李建军带着几个村民闯进来,手电筒光束扫过满地狼藉的试验田:“顾明远,听说你还要打井?我看你是想把生产队的钱都败光!”

顾明远挡在井口前:“我们用自家劳力打井,不用生产队出工。”他掏出从空间找到的合金钢钻头,“这是新式钻头,效率比传统工具高三倍。”

村民们盯着寒光闪闪的钻头,有人小声嘀咕:“这玩意儿看着就不一般。”李建军却冷笑:“来路不明的东西,说不定是偷来的!”

老支书拄着拐杖赶来:“建军,你要是再闹事,我就上报公社!”他转向顾明远,“打井可以,但必须按规矩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顾家人白天照常上工,夜晚偷偷打井。顾薇用空间里的灵泉浇灌井壁,加速岩石风化。顾宸改良了卷扬机,用旧自行车链条传动,效率提升两倍。

一个月后,井中突然喷出带着硫磺味的泉水。顾明远用PH试纸测试,数值显示为7.2,符合灌溉标准。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灵稻在新水源灌溉下出现大面积倒伏。

“是缺钾。”沈曼捏着枯黄的稻叶,“古籍里提到过灵稻需要特定矿物质。”她翻出空间里的《土壤改良手册》,“必须补充草木灰和骨粉。”

顾阳主动承担起收集草木灰的任务。每天天不亮,他就背着竹篓去捡枯枝落叶。一次在悬崖边拾柴时,脚下一滑摔断了肋骨。沈曼含着泪用空间里的接骨木药膏为他治疗,却不得不对外谎称是祖传秘方。

当灵稻再次抽穗时,县农技站的专家带着检测设备来了。李建军纠集了几十个村民在田边闹事,声称要“保护集体财产”。

“大家静一静!”老支书用拐杖敲击地面,“让专家检测完再做决定。”他看向顾明远,“这次要是成功,我亲自给你们请功。”

检测结果公布的那天,晒谷场上挤满了人。当听到“重金属含量达标,亩产1200斤”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李建军灰溜溜地躲进人群,却被村民们推搡着挤到前面。

“顾明远,我给你道歉!”李建军梗着脖子,脸上青一阵红一阵。顾明远扶起他:“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咱们一起把灵稻推广出去。”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等着他们。县粮食局要求签订三年收购合同,但收购价只有市场价的60%。顾明远据理力争:“灵稻的种植成本比普通水稻高30%,这个价格我们没法接受。”

沈曼连夜整理出成本核算表,带着顾薇去县城谈判。在招待所里,她们遇到了同样来推销农产品的邻村代表。顾薇灵机一动,提议成立合作社,统一议价。

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县粮食局终于松口,同意按市场价收购,并提供每亩50元的种植补贴。签订合同那天,顾明远站在县政府门口,看着漫天飘洒的槐花,心中百感交集。

回家的路上,顾薇抚摸着手腕上的翡翠镯,突然发现镯面上浮现出一道新的纹路。她闭上眼睛,意识再次被吸入空间。这次,书架上多了一本《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储物架上则整整齐齐码放着各种专利证书。

“看来我们的路才刚刚开始。”顾薇喃喃自语。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仿佛在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奏响激昂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