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里,顾宸和顾阳在争取科研项目推广支持的道路上,遇到了新的难题。他们申请的科研推广基金,由于竞争激烈,审批过程比预期复杂得多。
“顾宸,这基金申请的反馈来了,上面说我们的项目虽然有创新性,但在推广可行性方面,还需要补充更多详细的数据和案例。”顾阳拿着文件,眉头紧锁,一脸无奈地对顾宸说道。
顾宸接过文件,仔细看了看,沉思片刻后说:“看来还是准备得不够充分。不过没关系,我们再梳理一下之前的试验数据,整理一些更有说服力的案例。对了,之前李大叔他们农田的应用效果数据,收集得怎么样了?”
顾阳叹口气说:“数据是有一些,但还不够全面。有些农户反馈的数据格式不太规范,需要重新整理和分析。而且,我们还需要更多不同地域、不同种植类型的案例来支撑。”
“那我们得加快进度了。你联系一下之前合作的农户,让他们尽快把规范的数据发过来。我这边再找一些其他地区的农户,看看能不能开展合作,补充更多案例。”顾宸果断地安排道。
“行,我这就去联系。但时间有点紧,不知道能不能来得及。”顾阳有些担忧地说。
“尽力而为吧。这次基金申请对项目推广很关键,我们一定要争取到。”顾宸坚定地说道。
与此同时,在顾家坳,沈曼和代工妇女们为了开发新产品,正绞尽脑汁。她们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各种材料和半成品。
“姐妹们,大家都想想,我们平时做的代工产品大多是生活用品,能不能往装饰品方向发展呢?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对家里的装饰也更讲究了。”沈曼一边摆弄着手中的布料,一边说道。
“沈姐,我觉得可行。但装饰品对工艺要求更高,我们得研究一些新的制作工艺。”一位代工妇女说道。
“没错,而且款式也要新颖独特,才能吸引顾客。”另一位妇女附和道。
这时,张婶拿起一块绣了一半的手帕,说:“要不我们把刺绣工艺融入到装饰品里?咱们村的刺绣可是有传统的,就是好久没做了。”
大家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张婶这个主意好,刺绣做出来的装饰品肯定好看。但我们好多人都快忘了刺绣针法了,得重新学。”一位年轻的代工妇女说道。
“这不难,我还记得一些,我可以教大家。”张婶自信地说道。
于是,张婶开始耐心地给大家讲解刺绣针法,从基础的平针、回针,到复杂的打籽绣、盘金绣。大家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问题。
“张婶,这个打籽绣的籽怎么打得更啊?”一位妇女问道。
张婶笑着回答:“打籽的时候,线要绕紧针杆,然后把针从线环里穿出来,拉紧线,这样籽就会。来,我给你示范一下。”
就在大家专心学习刺绣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坏消息。之前合作的供应商,因为自身经营问题,无法按时提供原材料,而且短时间内也找不到替代的供应商。
“这可怎么办啊?原材料供应不上,我们的新产品开发就只能停滞了。”一位代工妇女着急地说道。
沈曼也心急如焚,但她努力保持镇定:“大家先别急,我马上再联系其他供应商,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办法。这段时间,大家先练习刺绣,熟悉工艺。”
晚上,顾家的煤油灯会议气氛格外压抑。顾宸和顾阳讲述了科研推广基金申请遇阻的情况,沈曼则说了原材料供应中断的难题。
“孩子们,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别灰心。宸儿、阳阳,基金申请的事,再辛苦辛苦,多补充些材料,肯定能成功。曼儿,原材料的问题,再找找其他途径,说不定能柳暗花明。”顾明远鼓励大家道。
“爸,我们会努力的。实在不行,我们就自己想办法收集数据,证明项目的推广可行性。”顾宸说道。
沈曼也坚定地说:“我会继续联系供应商,也问问邻村有没有认识的渠道。我就不信,还解决不了这原材料的问题。”
一家人在煤油灯下,相互鼓励,共同坚定了克服困难的信念。在这个充满波折的时刻,顾宸和顾阳能否成功补充材料,争取到科研推广基金?沈曼又能否找到新的原材料供应商,让代工生意的新产品开发顺利进行?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等待着他们去勇敢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