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里,顾宸和顾阳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各自的任务上取得了一定进展。负责优化算法的小组对模型进行了多次迭代,使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提升数据更加可观;而进行实地试验的小组则在不同的农田环境中收集到了丰富的数据,为模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天,两个小组聚在一起交流成果。负责算法优化的小李兴奋地展示着电脑上的新数据:“你们看,经过这几天的努力,我们调整了几个关键参数,模型模拟下的资源利用率又提高了5%!”
顾阳凑过去仔细查看,眼中满是惊喜:“哇,太厉害了!不过,这些数据还得和实地试验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看看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是否一致。”
负责实地试验的小张也打开文件夹,说道:“我们在不同土质和气候条件的农田里进行了试验,发现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整体表现良好,但在一些极端气候下,还是会出现一些偏差。”
大家围坐在一起,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或许我们可以在模型中加入更多的环境自适应模块,让它能根据实时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自动调整。”顾宸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主意不错,但实现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和复杂的算法设计。”一位同学皱着眉头说道。
“没关系,我们一步一步来,办法总比困难多。”顾阳鼓励大家道。
就在他们热烈讨论时,导师走了进来。导师笑着说:“听说你们取得了不少进展,我来看看。”
大家纷纷向导师汇报各自的工作。导师听后,点头称赞:“你们的思路很清晰,工作也做得很扎实。不过,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对于出现的问题,要深入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老师,我们会努力的。就是在实现环境自适应模块上,我们还有些困惑,您能给我们一些指导吗?”顾宸虚心地问道。
导师思考片刻,说道:“你们可以参考一些最新的气象学和土壤学研究成果,将相关的理论融入到算法中。同时,多和相关专业的同学交流,借鉴他们的经验。”
“好的,老师,我们明白了。”大家齐声回答。
在顾家坳,随着代工生意的逐渐稳定,沈曼开始思考如何扩大规模,增加村民的收入。她召集了参与代工的妇女们,在村子的老树下开会。
“姐妹们,现在我们的代工生意慢慢走上正轨了,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什么想法,怎么把这生意做得更大?”沈曼说道。
一位妇女犹豫了一下,说道:“沈姐,我觉得我们可以多接一些不同类型的订单,不能只局限于这一种产品。”
“对呀,这样可以拓宽我们的销路,增加收入。”另一位妇女附和道。
又有一位妇女说道:“可是,我们对其他产品的加工工艺不熟悉啊,这怎么办?”
这时,一首没说话的王婶开口了:“要不我们请个师傅来教我们?虽然要花点钱,但学会了技术,以后就能接更多种类的订单了。”
大家听了,觉得这个办法可行。沈曼点头说道:“王婶这个主意好。我们可以凑点钱,请个有经验的师傅来教我们。大家觉得怎么样?”
“行,沈姐,我们听你的。”妇女们纷纷表示赞同。
然而,当沈曼去联系师傅时,却遇到了困难。许多师傅担心路途遥远,不愿意来顾家坳。
“沈女士,你们村子太偏远了,我实在不方便过去。而且我这边还有其他工作要忙。”一位师傅拒绝道。
沈曼有些沮丧,但她没有放弃。她继续联系其他师傅,同时也向村里的年轻人打听有没有认识相关技术人员的。
“小伙子,你在外面打工,有没有认识会加工手艺的人啊?帮婶子问问,看能不能来咱们村教大家技术。”沈曼向一位年轻村民问道。
年轻村民挠挠头,说道:“婶子,我想想啊……对了,我有个工友的亲戚是做这行的,我帮您问问他愿不愿意来。”
晚上,顾家的煤油灯会议上,沈曼讲述了联系师傅遇到的困难。
“妈,别着急,说不定那小伙子能帮上忙呢。”顾薇安慰道。
“是啊,沈曼,咱们再想想其他办法,总会解决的。”顾明远也说道。
一家人在煤油灯下,继续商量着对策。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刻,顾宸和顾阳的科研项目能否成功攻克环境自适应模块的难题?沈曼又能否找到合适的师傅来教大家技术,扩大代工生意规模?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等待着他们去勇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