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绝境逢生的曙光乍现

2025-08-16 1952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在大学校园,顾宸和顾阳面对科研项目评估提前的巨大压力,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每天清晨,天还未亮,他们就轻手轻脚地离开宿舍,生怕吵醒还在熟睡的室友。来到试验田,借着微弱的晨光,他们开始测量农作物的各项数据,从株高、叶片面积到土壤湿度、养分含量,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哥,今天这株玉米的穗长又增加了0.5厘米,看来模型的调控效果愈发显著了。”顾阳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却又难掩兴奋。

顾宸点点头,眼睛紧紧盯着手中的测量工具,说道:“嗯,记录好数据,这些都是我们成果的重要支撑。虽然时间紧迫,但数据的准确性绝不能马虎。”

白天,他们在实验室里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电脑屏幕上满是复杂的图表和数据,他们的眼神在屏幕与笔记本之间来回切换,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分析结果和灵感。为了更深入地剖析数据背后的规律,他们还请教了许多专业老师,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提升项目质量的机会。

“张老师,关于这个数据波动的原因,我们还是有些疑惑,您能帮我们指导一下吗?”顾宸礼貌地向一位资深教授请教。

张老师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看数据,说道:“你们看,这里的波动可能与近期的气温变化以及农作物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有关。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顾宸和顾阳听后,恍然大悟,连忙向老师道谢。回到实验室后,他们立刻按照老师的建议,调整分析方向,对数据进行更细致的解读。

夜晚,整个校园都沉浸在静谧之中,图书馆的灯光下,顾宸和顾阳还在专心撰写报告。他们逐字逐句地推敲每一个段落,力求将项目的研究背景、方法、成果以及创新点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长时间的专注让他们的眼睛布满血丝,颈椎和肩膀也酸痛难忍,但他们只是稍作活动,便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哥,这里关于模型优势的阐述,你觉得这样写够不够详细?”顾阳揉了揉酸涩的眼睛,问道。

顾宸认真地看了看,说道:“再补充一些实际案例对比,会更有说服力。”

在顾家坳,面对竹林运输道路泥泞的困境,顾明远没有丝毫退缩。他首先组织村民们将堆积在竹林里的竹子小心地搬到地势较高且干燥的地方,大家齐心协力,用肩膀扛、用手推车推,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衫,却没有一个人喊累。

“大家加把劲,先把竹子转移好,别让它们受潮坏了!”顾明远大声喊道,声音在竹林中回荡。

“好嘞,顾叔!”村民们纷纷回应,干劲十足。

转移完竹子后,顾明远开始思考解决道路问题的办法。他想到了用砂石铺设道路的方法,但购买砂石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而且运输也是个难题。于是,他召集村民们一起商量。

“乡亲们,咱们得想办法把这条路修好,不然竹子运不出去,大家的心血就白费了。我想了个办法,用砂石铺路,但需要大家凑点钱,再出点力,大家觉得怎么样?”顾明远看着村民们,目光中充满期待。

村民们听了,纷纷表示支持。“顾叔,没问题,这路关乎咱们大家的生计,我们愿意凑钱出力!”

“对,只要能把路修好,干啥都行!”

在村民们的支持下,顾明远迅速联系了附近的砂石厂,谈好了价格和运输事宜。很快,砂石被运到了竹林边。村民们自发地拿起工具,开始铺设道路。他们先将泥泞的路面清理平整,然后铺上一层厚厚的砂石,再用工具夯实。

“嘿哟,嘿哟!”村民们喊着整齐的号子,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道路逐渐变得坚实起来。

然而,就在道路即将铺设完成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倾盆而下。刚刚铺好的砂石路被雨水冲刷,部分砂石被冲走,路面又变得坑洼泥泞。

“这可怎么办?好不容易快铺好了……”一位村民看着被雨水破坏的道路,沮丧地说道。

顾明远望着天空的雨幕,咬咬牙说道:“大家别灰心!等雨一停,我们就重新铺!这次我们多铺几层砂石,再用泥土固定,一定能把路修好!”

晚上,顾家的煤油灯会议气氛凝重。顾宸和顾阳在电话里讲述了科研项目的紧张进展,他们己经完成了大部分报告内容,但仍有一些关键部分需要完善。顾明远也说了竹林道路被雨水破坏的情况。

“孩子们,你们在学校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科研的事尽力就好。家里这边的路,我们一定会修好的。”沈曼说道,语气中带着坚定。

“是啊,哥,你们别担心家里。我们会和乡亲们一起把路修好,保证竹筐生意不受影响。”顾薇说道。

一家人相互鼓励,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他们的眼神中依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在这个艰难的时刻,顾宸和顾阳能否在科研项目评估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顾家坳的村民们又能否成功修复被雨水破坏的道路,让竹筐生意重回正轨?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等待着他们去勇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