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7 章:柳暗花明

2025-08-23 1800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差点忘了正事!” 他扯着萧时宴往鱼塘边跑,芦苇荡里的露水打湿了两人的裤脚,“有个大人物,非得见你不可。”

鱼塘中央的木质平台上,坐着位穿亚麻布衣的老者,手里的紫砂壶正冒着热气。看见萧时宴过来,老人放下茶杯的动作顿了半秒,目光在他沾着泥土的鞋面上停留片刻,又转向远处的红泥光伏板:“这些板子,就是用李婉容的配方做的?”

吴老板赶紧介绍:“这是陈老,当年跟李教授在一个实验室待过!” 他挠着头往萧时宴手里塞了个文件夹,里面是某投资公司的资质证明,注册资本栏的数字后面跟着一长串零,“陈老现在做公益基金,专投接地气的技术。”

萧时宴的指尖在文件夹上轻颤,晨光透过芦苇缝隙落在陈老的银丝上。老人突然指着某块光伏板:“那支架的角度不对,” 他的拐杖在泥地上划出弧线,“春分己过,该往东调三度,发电效率能再提五个点。” 萧时宴心里一震 —— 这正是李婉容上周刚在实验室验证的结论,还没来得及推广。

“小伙子别紧张,” 陈老倒了杯茶推过来,茶汤里映出红泥光伏板的影子,“我看了你们跟新加坡基金会的谈判记录,” 他的指尖在 “技术控制权” 条款上点了点,“这骨头啃得硬,像李婉容的脾气。” 老人年轻时参与过光伏技术国产化,对欧能这类企业的技术垄断深恶痛绝。

吴老板在旁边搭腔,手里的检测报告翻得哗哗响:“陈老您看,这是抗疟款在非洲的运行数据,” 红泥面板在蚊虫密集区的故障率比欧能低 60%,“还有张家庄的共享模式,村民用电费抵扣货款,还款率百分百!” 他突然压低声音,“比那些签对赌协议的靠谱多了。”

陈老的目光落在非洲儿童围着光伏板读书的照片上,良久才开口:“我的基金不追求短期回报,” 他从布袋里掏出份文件,“但规矩不能破 —— 得先做尽职调查,从技术专利到农户反馈,一丝一毫都不能漏。” 文件末尾的签名笔锋遒劲,与李婉容实验室墙上的老照片里,那位年轻研究员的字迹几乎一样。

萧时宴想起连续碰壁的那些日子:新加坡基金会的镀金指甲敲着 “对赌协议”,央企评审团对着收益率皱眉,风投总监将红泥模型扔回给他时说 “太土气”。此刻陈老的紫砂壶里飘出茶香,混着湿地的泥土味,竟让他鼻子一酸。

“我们经得起查。” 萧时宴的声音带着晨露的清冽,他掏出手机点开云文档,里面是从红泥配方研发第一天起的所有记录:李婉容的实验笔记、张家庄的安装日志、甚至包括某次暴雨后村民自发检修的照片,“这些都是最好的证明。”

苏清沅的电话恰在此时打来,背景音里有打印机的声响。“刚收到央企基金的邮件,” 她的声音带着惊喜,“他们愿意放宽收益率要求,说要派人来湿地实地考察!” 萧时宴转头时,正撞见陈老和吴老板交换眼神,两位老人的笑容里藏着默契 —— 显然,这位神秘投资人早就打过招呼。

晨雾散去时,陈老的考察团队己经在安装现场忙碌。技术员用专业设备检测光伏板的各项参数,社会学研究员则蹲在田埂上,跟张叔的孙子聊光伏灯带来的变化。“以前写作业靠煤油灯,” 孩子的铅笔在纸上划出光亮,“现在能看教学视频,老师说我进步快。”

萧时宴站在平台边缘,看着陈老和赶来的李婉容握手。两位老人的对话随风飘过来:“当年没能完成的事,” 李婉容的拐杖敲着红泥面板,“这下有指望了。” 陈老的笑声洪亮:“等尽职调查通过,我再加笔钱,把红泥技术送到‘一带一路’上去!”

吴老板凑过来递上刚收到的消息,某欧洲环保组织看到抗疟款的报告,主动联系要代理欧洲市场。“萧总监你看,” 男人的蓝布工装被风吹得鼓鼓的,“那些嫌我们土的,现在得求着咱们合作!” 远处的货车鸣着笛,新一批红泥光伏板正往县城运,车身上的标语被阳光晒得越发鲜艳。

萧时宴给苏清沅回电话时,她正在整理农户访谈录。“陈老的团队刚才联系我,” 她的声音里带着笑意,“说要住到村里去,跟村民一起收草莓,体验光伏板下的种植模式。” 萧时宴望着湿地里忙碌的身影,突然觉得那些碰壁的日子都化作了此刻的阳光,温暖而坚定。

陈老临走时拍了拍他的肩膀:“记住,真正的投资是种庄稼,不是摘果子。” 老人的车消失在芦苇荡尽头时,萧时宴的手机收到条新消息,是新加坡基金会发来的:“放弃对赌协议,请求重新谈判。” 他笑着删掉消息,转身走向正在给光伏板除草的村民 —— 那里,才是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