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6 章:碰壁与坚持

2025-08-23 1566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新加坡基金会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正午的强光,将萧时宴的影子拉得又细又长。他攥着文件夹的手指微微发白,里面的红泥光伏板生态数据在对方眼里,似乎不如欧能的高效能参数有吸引力。

“萧先生,” 投资总监的钢笔在报告上划出刺耳的声响,“公益属性不能当饭吃。” 对方将方案推回,镀金指甲在 “技术控制权保留” 条款上敲出冷硬的节奏,“我们投的是回报,不是慈善。” 电梯间的镜面映出萧时宴疲惫的脸,衬衫领口因反复拉扯而发皱,口袋里的手机震动,是吴老板发来的视频 —— 张家庄的村民正冒雨加固光伏板支架。

央企基金的会议室飘着淡淡的茶香,评审团的目光却像浸了冰。某专家用红笔圈出红泥配方的专利年限:“只有十五年保护期,” 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欧能的固态电池专利可是二十年。” 萧时宴展示的非洲订单被晾在一边,对方更关心的是何时能达到 8% 的回报率,当他说起南苏丹难民营的孩子们第一次用上电灯时,后排有人悄悄打了个哈欠。

傍晚的风卷着落叶,萧时宴站在某风投公司楼下,第三次被前台拦下。“王总监今天没空,” 年轻女孩的语气带着歉意,递回的方案上沾着咖啡渍,“他说红泥技术太‘土’,不符合机构的高端定位。” 街对面的大屏幕正播放欧能的新广告,穿着西装的模特站在光伏板前微笑,背景是纽约的摩天大楼。

苏清沅的电话打来时,他刚坐在路边的花坛上啃完半块面包。“新加坡那边有回音了,” 她的声音混着键盘声,“愿意再谈一次,但要求我们接受业绩对赌。” 萧时宴望着车流发呆,某辆货车的车身上印着 “红泥光伏,点亮乡村” 的标语,被霓虹灯照得忽明忽暗。

深夜的办公室里,萧时宴将拒绝理由整理成表格,“技术壁垒不足”“回报周期太长”“商业模式模糊” 像三根毒刺扎在纸上。苏清沅端来的热汤冒着白汽,她指着某行备注:“这家风投的王总监,老家是咱们县的。” 桌角的旧报纸上,有篇关于他早年贫困经历的报道,照片里的少年背着柴禾走过晒谷场。

第二次拜访央企基金时,萧时宴带了个特殊的 “道具”—— 张家庄的稻谷。透明罐子里的米粒圆润,标签上写着 “光伏板下种植,增产 23%”。“8% 的回报率或许会迟到,” 他将检测报告摊开,土壤改良数据与农户增收记录并排摆放,“但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不会说谎。” 评审团里有人动容,某位戴眼镜的女士悄悄拿出手机,拍下罐子里的稻谷。

风投公司的前台这次没拦他,王总监的办公室门虚掩着,里面传来《乡村爱情》的片头曲。萧时宴推门而入时,正撞见对方对着屏幕里的玉米地发呆。“我小时候也种过这个,” 他将红泥光伏板的模型放在桌上,支架特意做成了玉米秸秆的样子,“现在的孩子,靠它发电就能看动画片了。” 王总监的喉结动了动,突然关掉视频:“再说说你们的共享模式。”

新加坡基金会的谈判持续到深夜,对方终于松口:“对赌可以取消,” 投资总监的钢笔在补充协议上停顿,“但要派技术顾问参与研发。” 萧时宴立刻翻开专利证书:“欢迎交流,但决策权必须在我们手里,” 他指着发明人签名,“这些名字背后,是几百个村庄的信任。” 窗外的月光落在文件上,将 “红泥” 两个字照得格外清晰。

回程的地铁里,萧时宴靠着栏杆打盹,公文包硌得肋骨生疼,里面装着三家机构的二次沟通邀请。手机屏幕亮着苏清沅发来的消息:“张叔的草莓熟了,留了两筐给你。” 他突然想起第一次拜访失败时,她在电话里说的话:“那些不理解的人,只是还没看见红泥里长出的光。”

清晨的湿地泛着薄雾,萧时宴踩着露水检查光伏板,张家庄的孩子们正在共享站旁早读,课本被光伏灯照得发亮。吴老板扛着新的红泥原料走来,蓝布工装沾着朝霞:“听说你跑了七天?” 他递过来个热乎乎的菜团子,“我年轻时跑业务,被狗追过三条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