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统计表上,各乡镇的需求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 仅澄清谣言后的三天,新增订单就突破了五百套,其中三十 % 来自之前使用欧能机型的村庄。
吴老板的蓝布工装被汗水浸出深色斑块,他正指挥工人安装 “鱼塘专用款” 光伏板。
支架特意设计成弧形,既不影响渔民撒网,又能让面板更好地追踪阳光。
“李教授团队新改良的红泥配方,” 男人的指甲在产品说明上划过,“发电效率又提高了两个百分点,还能抵抗福寿螺的啃食。”
旁边的技术员举起刚收到的快递,是某水库管理处寄来的锦旗,感谢 “抗洪款” 光伏板在汛期稳定供电。
“屋顶款” 轻薄如纸,适合县城的居民楼;“草原款” 带着防沙网,能抵御西北地区的风沙;最特别的是 “校园款”,面板上印着卡通图案,孩子们可以通过发电量兑换文具。
“欧洲的环保组织刚才发来邮件,” 苏清沅将平板递给萧时宴,对方想引进 “校园款” 用于非洲的儿童教育项目,“他们说这比欧能的冰冷设备更有温度。”
欧能旗舰店的玻璃门被风吹得哐当响,何总站在空荡荡的展厅里,意大利西装的褶皱里还残留着昨夜的酒气。
销售报表上的数字像根毒刺 —— 自红泥光伏板推出新产品后,欧能的销量暴跌了 67%,连之前签下的某开发区项目都毁约了,转而采购苏氏的 “屋顶款”。
“这些乡巴佬懂什么!” 他将咖啡杯摔在展台上,欧能的高效光伏板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却再也吸引不来一个客户。
乡镇集市的新品发布会上,吴老板踩着改装维修车的车顶,扯开嗓子展示 “多场景适配” 的魔力。
蓝布工装的口袋里露出各种配件:“给大棚用的,加个温控传感器,” 他举起个巴掌大的装置,“温度超过 30 度自动降低功率,给通风扇腾电;给牧区用的,加个防盗报警器,牛羊碰一下就响。”
围观的牧民立刻欢呼起来,有人当场掏出定金,要给自家的蒙古包装一套。
穿碎花裙的小股东举着扩音器穿梭在人群中,她的手机连接着首播设备,向全县展示新产品的神奇。
“看这个‘扶贫款’,” 女人的声音带着对乡亲们的热忱,“首付只要一千块,剩下的用发电量抵扣,三年就能还清!” 身后跟着一群刚脱贫的村民,他们举着自家的电费单,上面的数字从红字变成了黑字,“以前用欧能的,光电费就够买两头羊,现在省下来的钱,孩子都能上学了!”
萧时宴在经销商大会上,将两份市场分析报告并排投影。左边是欧能的,客户群体集中在大型企业;右边是苏氏的,从农户到学校,从水库到牧区,像张细密的网覆盖了整个市场。“我们不仅要提供设备,” 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更要提供解决方案。”
台下的经销商们纷纷点头,某地级市的代理当场宣布,将欧能的展厅全部换成苏氏的新产品,“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总不能守着卖不出去的货等死。”
何总在紧急会议上拍着桌子,要求团队一周内拿出应对方案。
可当技术员们提出模仿苏氏的多场景设计时,却被他粗暴打断:“我们是国际品牌,怎么能学那些乡巴佬的小打小闹!” 金丝眼镜后的眼睛布满血丝,他固执地认为降价就能挽回市场,却没注意到财务报表上的亏损数字己经触目惊心 —— 为了打价格战,欧能的现金流快要断了。
傍晚的湿地边,萧时宴和村民们围着新安装的 “共享光伏站” 欢呼。
这是为偏远山村设计的集中供电设备,村民们可以像存钱一样存发电量,谁家需要就取谁家的。
张叔的孙子用光伏电启动了新买的电脑,屏幕上正播放着非洲孩子使用 “校园款” 光伏板的视频。“萧总监,” 老人的烟袋锅在鞋底磕了磕,“欧能的人昨天来村里,说免费换设备,没人理他们。”
吴老板的蓝布工装口袋里揣着最新的市场占有率报告,苏氏的份额己经从之前的 35% 涨到了 58%,而欧能则从 40% 跌到了 22%。
“某开发区的项目负责人刚才打电话,” 男人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他们要把欧能的设备全换成咱们的‘屋顶款’,说既省钱又好看。” 远处的货车正在装货,车身上的 “苏氏新能源” 字样在夕阳下闪着金光,要发往曾经是欧能腹地的西北地区。
萧时宴站在高处,看着红泥光伏板像繁星一样点缀在这片土地上。
从鱼塘到屋顶,从校园到草原,每一块板子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真正的市场不是抢来的,是靠理解和满足需求赢来的。何总或许永远不会明白,他们输的不是技术,是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