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能集团的旗舰店在市中心广场举行开业典礼时,玻璃展柜里的光伏板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
价签上的数字让围观的村民倒吸凉气 —— 一套家庭用系统要价五万八,够买张叔家三年的鱼苗。“这是技术的价值,” 何总对着镜头微笑,身后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慕尼黑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不是那些红泥糊的东西能比的。”
此时的乡镇集市上,吴老板正踩着改装维修车的车顶吆喝。
他手里举着块湿地特供版光伏板,支架上的芦苇纤维在阳光下泛着浅黄:“乡亲们看好了,这玩意儿抗造!” 他将板子往鱼塘边的泥地里一插,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围观者的裤脚,“暴雨天不断电,台风天不跑偏,三年包换,五年保修,一套才一万二!”
穿碎花裙的小股东抱着方言说明书挤进来,她的股权证书在兜里发烫。“看这口诀,” 女人的指甲在 “春分调角度,夏至清杂物” 上划过,旁边配着张叔手绘的示意图,“比欧能那洋文说明书好懂吧?” 人群里立刻有人呼应,某养殖户举着手机喊:“我家上周装的,打米机转得比以前快多了,电费还省了一半!”
萧时宴正在验收第一批发往非洲的湿地特供版设备。
集装箱里的光伏板支架上,特意加装了适应非洲草原的防白蚁网,旁边的逆变器外壳印着斯瓦希里语的操作口诀。“德国客户刚才发来邮件,” 他将平板递给苏清沅,欧能的非洲代理正在降价甩货,因为他们的设备在雨季故障率飙升到 35%,“咱们的订单己经排到下个月了。”
开业首周,湿地特供版卖出了三百一十二套,是欧能高端机型销量的七倍。最显眼的是张家庄的订单,全村二十七户齐刷刷安装了红泥光伏板,村长在感谢信里写:“欧能的技术员来看过,说我们这穷地方不配用他们的设备,还是萧总监的板子实在。”
何总在旗舰店的 VIP 室里摔碎了咖啡杯,意大利进口的骨瓷碎片混着褐色的液体,溅在欧能的宣传册上。
本地经销商的退货单堆成了小山,某县城的代理甚至首接挂出 “红泥光伏指定销售点” 的招牌。“这群目光短浅的乡巴佬,” 他的皮鞋尖踢着展柜,玻璃上倒映出自己扭曲的脸,“他们懂什么叫高效发电吗?”
助理匆匆进来,手里的市场调研报告还带着油墨香。数据显示,选择红泥光伏板的消费者中,83% 是因为 “价格合适”,79% 看重 “维修方便”,还有 62% 的人提到 “张叔说好用”。“更麻烦的是,” 助理的声音发颤,“欧洲总部来电,说非洲分公司想引进萧时宴的红泥技术,觉得比咱们的设备更适应当地气候。”
乡镇集市的热闹还在继续。张叔的女儿带着 “节气款” 储能电池做演示,当她按下 “芒种” 按钮,电池自动为抽水机供电的同时,还通过 APP 提醒村民 “明日有雨,提前灌溉”。
围观的农户里,有人当场掏出存折要预订,吴老板的徒弟忙着登记信息,口袋里塞满了定金收据。
萧时宴突然接到李婉容的电话,老人的拐杖声透过听筒传来:“欧能的防腐蚀技术不过关,” 她的实验室刚拆解了欧能的退货样品,支架焊点处的锈蚀比预期严重三倍,“他们的密封胶在高湿度环境下会失效,我己经把检测报告发给了行业协会。”
傍晚的夕阳给湿地镀上金边,安装红泥光伏板的鱼塘泛着粼粼波光。
萧时宴看着村民们在光伏板下收网,鱼群在充足的氧气里跃出水面,突然明白初次交锋的胜负早己注定。
何总追求的是技术参数的极致,而他们做的,是让技术真正融入这片土地的呼吸 —— 就像那些红泥里长出的芦苇,不需要刻意炫耀,却自然地扎下了根。
欧能旗舰店的灯光在夜色里显得格外冷清,何总站在落地窗前,看着远处乡镇集市的方向。
那里的灯火比市中心的霓虹更密集,隐约还能听到吴老板团队的吆喝声。
他突然想起开业时说的话,脸上的傲慢一点点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种陌生的茫然。
有些市场,不是靠技术先进就能征服的,尤其是当你看不起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时。
而在苏氏的办公室里,萧时宴和苏清沅正在修改下一步的推广计划。
根据初次交锋的反馈,他们决定在光伏板支架上再多加两个挂钩,方便村民晾晒渔网;在方言说明书里增加 “光伏板下养鱼技巧”,让技术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