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 章:制定应对方案

2025-08-23 2261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萧时宴用记号笔在 “欧能短板” 清单旁,画出三条粗壮的蓝色箭头,分别指向 “本地适配”“服务下沉”“生态联动” 三个关键词。

“与其跟在后面拼参数,不如换条赛道,” 他的指尖在湿地地图上划过,芦苇荡与鱼塘的分布被红笔圈出,“这些地方,就是我们的主场。”

苏清在 “红泥 + 芦苇” 复合技术字样上停留。方案首页的对比表格外醒目:欧能的标准化产品在湿地环境故障率达 27%,而萧时宴团队设计的 “湿地特供版”,通过在支架添加 3% 的芦苇纤维,抗腐蚀性能提升 40%,成本却降低 12%。

“李教授刚发来的测试报告,” 她将平板转向众人,红泥光伏板在模拟台风环境中,支架挠度比欧能产品小 50%,“这才是真正为这片土地量身定做的技术。”

吴老板的蓝布工装口袋里揣着新画的逆变器图纸,他一把抢过马克笔,在白板上画出个奇怪的装置:“在散热孔加层芦苇滤网,” 他的指甲在草图上戳出声响,“既能防蚊虫堵塞,又能当本地农户的鸡饲料晾晒架。”

研发主管立刻补充:“我们还能在外壳印上方言口诀,比如‘光伏板朝南,鱼虾多一半’,比欧能的英文说明书好记十倍。”

张叔的女儿抱着块新做的储能电池冲进会议室,外壳上用芦苇纤维编织出本地稻田的图案。

“这是‘节气款’,” 她指着电池侧面的刻度,根据二十西节气自动调整充放电策略,“清明前后多储电,保证春耕灌溉;秋收时自动降低功率,给脱粒机腾电。” 样品刚传到萧时宴手里,非洲客户的视频电话就打了进来,黑人村长举着同款电池连说 “good”,身后的村民正用光伏电给木薯脱水机供电。

萧时宴突然在方案里加了页 “服务网络升级计划”。他将全县 217 个行政村划分为 12 个服务区,每个区配一辆改装过的光伏维修车 —— 车顶上装着小型红泥光伏板,走到哪都能就地发电检修。

“欧能的技术员坐飞机来修设备时,” 他调出村级服务点的分布图,每个点都由村民中的 “光伏能人” 值守,响应时间保证在 2 小时内,“我们的维修员己经在鱼塘边喝着茶解决问题了。”

苏清越的律师袍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她将份 “环保联名书” 拍在桌上。

全县 83 位种植大户联名担保红泥技术的生态安全性,旁边附着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数据:光伏板下的鱼塘,鱼苗存活率比普通鱼塘高 19%。“这就是最好的宣传材料,” 她的钢笔在 “社区共建” 条款上划了道线,“让村民当我们的代言人,比欧能的机场广告有效百倍。”

方案中最亮眼的 “生态联动” 计划,将光伏项目与湿地保护绑定。农户安装红泥光伏板后,可自动成为湿地观察员,用配套的 APP 记录鸟类活动,数据达标就能兑换电费减免。“何总永远想不到,” 萧时宴调出与林业局的合作协议,安装光伏板的区域将被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范围,“我们卖的不只是设备,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解决方案。”

苏清沅突然拍板,将方案分成三个执行梯队。

技术部由李婉容带队,一周内完成湿地特供版设备的量产准备;市场部联合吴老板的团队,三天后启动 “光伏进百村” 活动,带着样机在乡镇集市做演示;售后部则由张叔的女儿负责,培训 50 名村级维修员,确保每个村庄都有 “自己人” 能修设备。

正午的阳光正好时,第一批改装维修车驶出工厂。

车身上的标语格外醒目:“红泥光伏,湿地老乡自己的发电站”。

吴老板趴在其中一辆的引擎盖上,用油漆喷绘出个咧嘴笑的鱼塘图案,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坏了不用等洋鬼子,张哥李姐随叫随到”。

萧时宴的手机突然震动,是何总通过行业协会发来的 “劝降信”,大意是欧能愿意收购苏氏的红泥技术,价格开到三千万。

他首接将信息转发到团队群,吴老板秒回了个翻白眼的表情包,张叔的女儿则发了段视频:村民们正合力将红泥光伏板抬上渔船,准备安装在湖心岛的芦苇丛中,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傍晚的调度会上,各部门的进度表不断刷新。技术部己完成防台风支架的最后测试,市场部的方言版操作视频点击量突破十万,售后部的村级维修员培训手册被印成了连环画。

苏清沅看着墙上的实时数据,非洲某国的追加订单刚刚确认,对方特别要求所有设备必须是 “湿地特供版”,理由是 “那里的雨季和中国湿地很像”。

萧时宴站在落地窗前,看着维修车在暮色中驶向各个乡镇。

光伏板的反光在湿地水面跳跃,像撒了一地的星星。他想起方案末尾写的那句话:“最好的差异化,不是比对手强多少,而是比他们更懂这片土地的呼吸。”

而在欧能集团的豪华办公室里,何总正对着本地经销商的退货单发火。

意大利西装的袖口被他扯得变形,桌上的市场报告显示,欧能的高端机型在县域市场的销量,还不及苏氏红泥光伏板的零头。

当助理告诉他,连德国总部都在打听 “红泥 + 芦苇” 技术时,何总突然将那份三千万的收购意向书揉成了团 —— 他终于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钱买不走的,比如对一方水土的理解,比如和这片土地上的人站在一起的决心。

夜色渐深时,苏氏的会议室依然亮着灯。萧时宴和团队成员正在修改方案细节,根据村民反馈,决定在光伏板支架上多留几个挂钩,方便晾晒渔网和农作物。

白板上的蓝色箭头旁,又多了些用红笔添加的小字:“加个鸟食盆”“留个歇脚的小平台”,每一条都透着烟火气,像湿地里自然生长的芦苇,扎实地扎在泥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