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容将三张写满公式的纸推到萧时宴面前。
老人的老花镜在公式上划出冷光,每个字符都像枚刁钻的锁芯:“三天内,给我这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最上面的纸条写着 “红泥铁颗粒的团聚抑制”,中间是 “芦苇纤维的低温改性工艺”,最底下那行字被圈了三重红圈 ——“光伏板与鱼塘生态的能量平衡模型”。
萧时宴的深灰色西装在晨光里泛着浅蓝,他捏着纸条的手指微微收紧。
首席女工程师凑过来看了一眼,白大褂的袖口沾着试剂痕迹:“这是材料学的三大难题,尤其最后一个,得同时懂光伏技术和水产养殖。” 她身后的女技术员们小声议论,有人己经打开知网开始检索文献,屏幕上的论文标题全是英文的。
“李老师,” 萧时宴突然将纸条折成整齐的方块,“能借您的藏书看看吗?” 老人挑眉指向办公室的书柜,三层书架上摆满了泛黄的专著,《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扉页上还有 1987 年的借阅记录。
接下来的三天,实验室成了不夜城。萧时宴的办公桌被文献淹没,《湿地生态学》和《光伏系统设计》的书页间夹满芦苇标本。
女工程师们分成三个攻坚组,每组的白板上都画着密密麻麻的流程图。
孙浩带着团队改造传感器,浅灰夹克的身影在数据海洋里穿梭,将鱼塘水温、光照强度和发电量做成动态模型。
第二天清晨,萧时宴顶着黑眼圈敲响李婉容的办公室门。
他手里的笔记本上贴满便利贴,某页画着红泥铁颗粒的电镜照片,旁边用红笔写着 “加入 0.3% 的石墨烯分散剂”。“这是第一题的思路,” 他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我们测试了十五种分散剂,石墨烯既能抑制团聚,又不影响铁元素的活性。”
李婉容的指尖在电镜照片上停顿,突然冷笑:“成本呢?石墨烯比黄金还贵,你让村民去抢银行吗?” 她将一本《天然高分子材料》拍在桌上,某页用铅笔标注着 “淀粉接枝共聚” 的工艺,“八十年代我们就用过玉米淀粉做分散剂,成本降低 90%。”
萧时宴的耳朵瞬间红了。他立刻召集女工程师们试验,用湿地种植的芦苇淀粉替代石墨烯,果然在显微镜下看到均匀分散的铁颗粒。
“还能再改进,” 他在笔记上补充,“加入芦苇杆提取的木质素,分散效果能持续三个月以上。”
第三天中午,第二组传来好消息。女技术员们在低温等离子体设备前欢呼,芦苇纤维经过改性后,拉伸强度提升了 23%。萧时宴拿着检测报告去找李婉容,老人却指着工艺参数摇头:“等离子体设备耗电太大,你们的光伏板发的电还不够它塞牙缝。” 她从书柜里翻出份旧图纸,上面画着用微波辅助改性的装置,“用家用微波炉改造一下就能用,成本降为五分之一。”
最后的难题卡在能量平衡模型上。
水产专家说鱼塘每天需要西小时首射光,光伏板遮挡率不能超过 40%;但发电团队坚持要 60% 的覆盖率才能满足收益。
萧时宴站在王家村的鱼塘边,看着光伏板在水面投下的光斑突然顿悟 —— 让光伏板像向日葵一样转动。
“我们可以做追光系统,” 他在沙滩上用芦苇杆画图,“上午让光伏板追踪阳光,保证 60% 的发电效率;下午转到与太阳平行,让鱼塘获得足够光照。”
女工程师们立刻计算,这样既能满足鱼苗的光照需求,发电量只减少 12%,却能让存活率提升至 92%。
第三天深夜,萧时宴将三个方案放在李婉容面前。红泥分散剂改用芦苇淀粉,低温改性用微波炉,能量平衡靠追光系统。
每个方案都附带成本核算表,最终价格比村民的预期低了 18%。“还有个意外收获,” 他调出视频,追光系统的支架能兼做渔网晾晒架,“张叔说这样一举两得。”
李婉容的老花镜在方案上停留了整整半小时。
晨光爬上纸面时,老人突然在末尾签下名字:“思路可行,但细节要改。” 她的红笔在 “微波功率” 处划了道线,“从 700 瓦降到 500 瓦,不然会把纤维烤焦。”
女工程师们爆发出压抑的欢呼,有人偷偷擦起了眼泪。
李婉容却板着脸敲响白板:“别高兴太早,明天开始做中试,出一点差错都不行。” 但当她转身时,嘴角却偷偷扬起 —— 这届年轻人,比当年那个只认论文的女弟子强多了。
中试那天,养老院的老太太们也来看热闹。
李婉容亲自操作微波炉改性设备,萧时宴站在旁边记录参数,女技术员们在鱼塘边调试追光系统。
当光伏板随着太阳转动,水面的光斑像群游动的鱼,张叔的鱼苗在光影里欢快地穿梭。
“能量平衡模型完美运行,” 孙浩的传感器传来实时数据,发电量和鱼苗活跃度都达到预期,“李老师,您看……” 老人却己经走到追光系统前,手指在芦苇纤维支架上轻轻敲击:“这里的焊点要加固,梅雨季会生锈。”
萧时宴看着李婉容被晨光染白的头发,突然明白这三天的考验从来不是考技术,是考态度 —— 对细节的执着,对成本的敬畏,对使用者需求的尊重。
他的深灰色西装口袋里,新的笔记本己经翻开,第一页写着:“技术要服务于人,而非炫技。”
暮色降临时,李婉容的名字出现在项目顾问名单上。老人看着实验室里忙碌的女工程师们,突然对萧时宴说:“下周带她们去中科院,我请当年的老同事给她们讲讲材料表征。” 她顿了顿,从包里掏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 1986 年的芦苇纤维样品,“这是我当年的失败品,比成功案例更有用。”
萧时宴接过铁皮盒,金属表面的锈迹像片微型湿地。他知道真正的指导才刚刚开始,但此刻握着这盒承载着岁月的样品,心里却前所未有的踏实。
就像李婉容说的,解决难题的关键从来不是灵光一闪,是把每个细节打磨到极致,让技术像芦苇一样,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扎下根来。
老专家的考验不仅是对技术的检验,更是对萧时宴和团队韧性与智慧的磨砺。
通过这次考验,他们不仅收获了解决难题的思路,更赢得了老专家的倾心相助,为项目的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