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 章:项目推进的困难

2025-08-23 2590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实验室的荧光灯连续亮了七十二小时,女技术员们眼下的青黑像晕开的墨汁。

首席工程师将测试报告拍在桌面上,芦苇纤维复合支架的抗腐蚀数据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突然断崖式下跌,红色的 “不合格” 印章刺得人眼睛发疼。

“试过七种配方了,” 她的白大褂沾着试剂污渍,声音里带着压抑的哭腔,“最后一批样品在鱼塘里泡了三天就开始开裂,根本撑不过梅雨季。”

萧时宴的深灰色西装皱得像团揉过的纸,他捏着开裂的支架碎片,芦苇纤维与塑料的结合处果然出现了分层。“问题出在粘合剂,” 他的指尖划过显微镜下的断层照片,“普通工业胶在湿地的酸性水质里会失效,但环保胶的强度又不够。”

窗外的研发楼里,孙浩正带着团队调试传感器,浅灰夹克的身影在一群焦虑的女性工程师中显得格外单薄。

苏清沅的月白色旗袍拂过供应商名单,珍珠胸针在 “环保材料研究所” 几个字上停留。“联系过七家科研机构,” 她的指尖在拒绝函上轻点,“要么说技术难度太大,要么开口就要五百万咨询费 —— 三姐的人肯定在背后做了手脚。”

最新的家族群消息里,苏清瑶正炫耀清瑶环保与某院士团队的合作,配图里的实验室设备崭新得刺眼。

萧时宴突然想起张叔提过的名字。“李教授,” 他在通讯录里翻找那个模糊的号码,“退休前是中科院的材料学专家,听说晚年定居在湿地附近的养老院。”

女助理立刻调出资料:李婉容,78 岁,曾主导过芦苇纤维在航天材料中的应用研究,五年前因与课题组女弟子的学术分歧退休。

养老院的紫藤架下,白发老人正用放大镜看报纸。萧时宴说明来意时,李婉容的老花镜滑到鼻尖,目光在他递来的支架碎片上停留片刻:“这种复合工艺在八十年代就淘汰了,” 她的指甲在开裂处轻轻一抠,分层立刻扩大,“你们用的偶联剂太落后,撑不过三个月的。”

旁边下棋的老太太们凑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李老师当年可是能让芦苇纤维耐住火箭尾焰的人,” 穿碎花衫的老人拍着萧时宴的胳膊,“你们找对人了!” 但当萧时宴说明来意,李婉容却摇着头起身:“老了,管不动这些事了。” 她的背影在紫藤花影里显得格外决绝。

连续三天,萧时宴都带着最新的实验数据来养老院。深灰色西装的口袋里装着鱼塘水样检测报告,PH 值 5.2 的酸性环境对材料的侵蚀远超预期。“我们试过用您当年研发的硅烷偶联剂配方,” 他将改良后的样品放在石桌上,支架在模拟湿地环境中坚持了十五天,“但成本太高,村民们承担不起。”

李婉容的脚步顿了顿。她看着样品表面的芦苇纤维纹路,突然问:“你们的光伏板真能让那些鱼塘增收?” 萧时宴立刻调出张叔的鱼塘收益表,鱼苗存活率提升后,月收入从三千涨到八千。“张婶的孙女用发电收益买了显微镜,” 他掏出手机里的照片,小女孩正对着鱼缸观察鱼卵,“说以后想当水产专家。”

养老院的广播突然响起通知,下周要停两天电检修线路。

李婉容看着活动室里发愁的老太太们 —— 她们的吸氧机、胰岛素冷藏盒都离不开电。“你们的光伏板,能给养老院供电吗?” 她的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松动。

当天下午,女工程师们就带着设备来到养老院。光伏板在楼顶铺开时,李婉容站在阴影里看着数据屏,转换效率稳定在 19.3%,比她预期的高 2 个百分点。“偶联剂的问题,” 她突然开口,指着支架连接处,“用湿地的红泥做填充剂试试,里面的铁元素能增强附着力。”

这个建议像道闪电劈开迷雾。萧时宴的团队立刻试验,红泥提纯后的纳米铁颗粒与芦苇纤维结合后,抗腐蚀性能提升了 47%,成本却降低了一半。

当李婉容看到新样品在模拟环境中坚持到第三十天仍完好无损时,终于松了口:“我可以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室,但丑话说在前头,我的脾气不好。”

研发楼里立刻腾出最向阳的办公室,墙上挂着李婉容当年的专利证书复印件。

女技术员们紧张地等待指导,却见老人先检查了她们的实验记录:“湿度记录不精确,” 她指着数据断层,“下午三点的读数总是偏低,因为你们的传感器被空调风吹着了。”

孙浩的微型监测系统派上了用场。

当分布式传感器传回每个时段的精确数据,李婉容突然在白板上写下新配方:“芦苇纤维要经过三次碱洗,红泥铁颗粒的粒径控制在 50 纳米,” 她的粉笔字力透纸背,“这样既能耐酸腐蚀,成本还能再降 15%。”

一周后,新支架在王家村的鱼塘上架设完成。

李婉容踩着梯子检查连接处,白发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张叔递来的新茶里泡着晒干的芦苇花:“李老师,尝尝咱湿地的味道。” 老人抿了口茶,看着光伏板下欢腾的鱼群,突然对萧时宴说:“把实验室的年轻人带来,我给她们讲讲芦苇纤维的分子结构。”

苏清沅赶来时,正看见李婉容在黑板上画分子链示意图。月白色旗袍的影子与老人的身影重叠在图纸上,珍珠胸针的光芒落在 “红泥铁 - 芦苇纤维共价键” 的标注上。“三姐刚发消息,说要派技术团队来‘交流’,” 她低声对萧时宴说,“估计是想打探配方。”

萧时宴却笑了。他看着李婉容被女工程师们围在中间,白发间别着朵老太太们送的紫藤花,突然明白真正的技术壁垒从来不是保密,是让更多人掌握这项技术。

“让她们来,” 他的指尖在合作协议上划过,“我们可以教她们,前提是用这项技术改造十个贫困村的鱼塘。”

暮色中的养老院亮起光伏供电的灯,李婉容站在窗前看着楼顶上的蓝色阵列。“当年退出课题组,” 她突然对萧时宴说,“就是因为他们只想把技术卖给军工企业。”

现在看着活动室里安稳运行的吸氧机,老人的眼角泛起泪光,“你们做得对,技术该长在泥土里。”

萧时宴望着远处湿地的灯火,六十三个光点在夜色里连成守护的形状。

他知道技术瓶颈只是开始,但只要像李婉容说的那样,让技术扎根在需要它的地方,再大的困难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就像那些芦苇,看似柔弱,却能在湿地的盐碱地里扎下最深的根。

项目推进的困难并没有完全消除,但有了李婉容的指导,技术团队仿佛找到了方向,重新燃起了斗志。

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尽快攻克剩下的技术难题,让 “渔光互补” 项目真正在这片湿地扎下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