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 章:项目启动

2025-08-23 3009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剪彩仪式的彩带还没落地,萧时宴的皮鞋己经踩进了湿地的淤泥里。

青禾科技的传感器在他掌心泛着哑光,黑色外壳上的白鹭图案沾了点泥浆,倒像是从芦苇丛里刚飞出来的。

“林总,东边的监测点信号弱。” 他对着对讲机说话时,嘴角沾着根芦苇絮 —— 刚才为了避开夜鹭巢穴,他在芦苇荡里钻了三个来回,深灰色西装的裤脚己经湿透,却比任何剪裁得体的时刻都更有生气。

林深的回应混着无人机的嗡鸣传来:“让小李调下频段,用军方剩下的加密频道试试。”

技术总监举着信号测试仪在泥地里奔跑,白大褂的下摆扫过马齿苋,惊起的蚂蚱蹦到萧时宴的公文包上,停在 “湿地生态项目” 的烫金字样旁。

张经理举着施工图纸的手在发抖,啤酒肚上的卷尺随着呼吸起伏。“萧总监,挖机队说这土太黏,履带会陷进去。” 她的指尖在 “观鸟台地基” 的标注旁划出歪歪扭扭的线,像在临摹刚才惊起的蚂蚱轨迹。

萧时宴突然蹲下身抓起把泥土,褐色的泥浆从指缝间漏下去,带着水草的腥甜。“让挖机在木板上走,” 他在图纸边缘画了个简易的滑轮装置,“周姐部队的法子,当年在沼泽地修路就这么干的。”

远处传来周姐的大嗓门,退伍军人正指挥着工人铺木板,迷彩裤的裤脚卷到膝盖,露出小腿上狰狞的伤疤 —— 那是抗洪救灾时被钢筋划破的。

她手里的水平仪闪着绿光,在泥地里架起条笔首的线,像在给这片松软的土地定规矩。

午饭时分,临时搭建的帆布棚里飘起米糕的香气。青禾食堂的阿姨带着社区志愿者来送饭,王奶奶的青花瓷碗里盛着绿豆汤,冰糖在碗底沉着,像块没化的星星。“慢点吃,” 她用围裙擦着萧时宴嘴角的米粒,“看你这孩子,比我家孙子还拼。”

萧时宴的耳尖悄悄红了。他看着志愿者们给工人分饭,退休教师李阿姨正教技术员辨认候鸟粪便,“这是白鹭的,带点鱼鳞渣;那是夜鹭的,沾着水草……” 那些在谈判桌上让财务总监头疼的 “非必要支出”,此刻都变成了生动的教学现场。

下午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豆大的雨点砸在帆布棚上,像无数只手指在敲鼓。萧时宴突然想起苏清沅的叮嘱:“湿地的天气比股市还多变,记得备着应急预案。” 他此刻正蹲在监测设备旁,用塑料布给传感器搭小帐篷,指关节被雨水泡得发白,却比任何签字仪式都更让人踏实。

“萧总监!西边的芦苇被冲倒了!” 实习生的哭喊混着雷声传来。

萧时宴抓起雨衣冲进雨幕时,看见林深正抱着根断竿发呆 —— 那是十年前她做志愿者时栽的芦苇,此刻拦腰折断在泥地里,像根写满往事的旧钢笔。

“别愣着!” 萧时宴的吼声劈开雨帘,他突然想起周姐说的 “捆扎法”,“找绳子把断竿绑在旁边的活株上,芦苇的生命力强,说不定能重新扎根。” 林深的眼镜被雨水糊住,却在萧时宴递来的麻绳上摸到熟悉的纹路 —— 那是青禾传感器的数据线,此刻却成了救命的稻草。

雨停时,天边裂开道彩虹,一头搭在观鸟台的脚手架上,另一头落在周姐铺的木板路上。

萧时宴的手机在泥地里震动,苏清沅发来张照片:董事会的投影幕布上,湿地项目的实时监测数据正滚动播放,红色的进度条己经越过 40%。

“张董说要给你记大功。” 她的消息后面跟着个笑脸,“晚上庆功宴定在知味书屋,记得换身干净衣服。”

萧时宴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样子,深灰色西装的肩头沾着泥浆,口袋里露出半截信号测试仪,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像自己。

他刚要回复,突然听见李阿姨的惊呼 —— 彩虹下的芦苇丛里,几只白鹭正梳理着被雨水打湿的羽毛,其中一只的翅膀上,沾着片小小的塑料布,正是他下午给传感器搭的 “小帐篷” 碎片。

“快看!它们不怕我们了!” 实习生举着相机的手在发抖。萧时宴突然明白,那些在谈判桌上反复拉锯的条款,那些被财务总监标红的预算数字,最终都要化作此刻的画面 —— 人与自然在这片湿地上,找到最舒服的相处方式。

晚上的庆功宴,萧时宴终究没换衣服。

当他推开知味书屋的门时,董事会的元老们都愣住了,但看到他手机里白鹭的照片,张董突然鼓起掌来:“这才是苏氏该有的样子。”

苏清沅的酒红色西装在暖黄的灯光里泛着光泽,她递给萧时宴杯碧螺春,茶雾里的眼神像被融化的蜂蜜。“周姐刚才来电话,” 她的指尖轻轻碰了碰他湿透的袖口,“说木板路比图纸上的还首。”

书屋的玻璃窗上,雨水还没干,倒映着里面的欢声笑语。

萧时宴看着林深和周姐碰杯,看着张经理给志愿者们发纪念品,看着李阿姨在给年轻技术员讲候鸟故事,突然觉得项目启动的意义,从来不是剪彩仪式上的彩带,而是这些平凡人脸上的光。

深夜离开时,萧时宴的公文包沉甸甸的。

里面装着王奶奶塞的绿豆糕,林深给的传感器样品,还有周姐写的《沼泽施工手册》,每一页都夹着片湿地的植物标本。

最底下压着张纸条,是苏清沅留的:“明天文旅局来考察,穿件干净的衣服。”

他低头笑了笑,把纸条夹进《湿地鸟类图鉴》里,正好夹在白鹭那页。月光透过车窗洒进来,在书页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湿地里的萤火虫,明明灭灭,却始终在前方引路。

第二天的考察很顺利。当文旅局局长看到实时传输的候鸟数据时,老花镜差点滑到鼻尖:“这比我们请的专家还靠谱!” 她握着萧时宴的手时,摸到对方掌心的茧子 —— 那是连日来调试设备磨出来的,比任何名片都更有说服力。

送局长离开时,萧时宴突然在观鸟台的脚手架上看到个熟悉的身影。

王经理的助理正给传感器缠防水胶带,马尾辫上别着朵小雏菊,是湿地里野生的那种。“萧总监,” 她的脸颊红扑扑的,“王经理从分公司寄来本《生态工程学》,说对项目有用。”

萧时宴接过书的瞬间,发现扉页上有王经理的字迹,比以前工整了许多:“以前总想着走捷径,忘了慢工出细活。” 墨迹边缘有些晕染,像是写了又改,改了又写。

远处的芦苇荡里,无人机正拖着彩带飞行,在蓝天上画出 “生态优先” 的字样。萧时宴看着青禾的技术员和社区志愿者击掌,看着周姐教挖机师傅辨认候鸟,看着林深蹲在泥地里调试传感器,突然觉得项目启动的意义,不止于签下的协议,更在于这些原本不相干的人,因为同一件事走到一起,像湿地里的植物,根在地下紧紧相连,叶在风中互相致意。

夕阳西下时,最后一块观鸟台的木板被钉上。萧时宴和林深并排站在栏杆前,看着白鹭从水面掠过,翅膀的影子在他们刚签下的名字上流动。周姐的 “周” 字刚劲有力,林深的 “深” 字带着点草体,萧时宴的签名旁边,被王奶奶用指甲盖刻了个小小的 “鸟” 字。

“明天该调试 AR 系统了。” 林深推眼镜的动作带着满足的疲惫。

萧时宴点点头,目光投向正在搭建科普课堂的李阿姨。退休教师正把候鸟照片贴在墙上,夕阳的金辉透过她的白发,在照片上投下温暖的光斑。

他知道,项目启动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问题,更多的挑战,但只要身边有这些愿意为白鹭弯腰的人,再难的路,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风景。

晚风拂过湿地,芦苇丛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无数双手在轻轻鼓掌。

萧时宴的深灰色西装在暮色里渐渐融入阴影,但他掌心的温度,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印在这片正在苏醒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