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章:解决合作分歧

2025-08-23 2875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晨雾还没散尽,青禾科技的会议室己经飘起第二泡碧螺春的香气。

林深推眼镜的指尖沾着茶叶末,将第七版合作协议推到萧时宴面前,红色批注像条蜿蜒的河,在 “设备维护” 与 “收益分成” 的条款间反复游走。

“文旅局刚发的补充通知,” 她的指尖点在 “夜间禁飞” 的条款上,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字迹上切割出明暗条纹,“无人机必须在日落前半小时返航,说是怕惊扰夜鹭栖息。”

萧时宴的钢笔在 “AR 系统续航” 那页顿住。

技术部连夜测试的数据显示,现有电池只能支撑到日落后西十分钟,这意味着每天要少掉三分之一的游客体验时间。

他想起王奶奶说过的话:“鸟儿和人一样,都得有自己的安生时候。”

“可以调整参观时段。” 他突然在协议边缘画了个太阳图标,“把 AR 解说分成‘日间生态观测’和‘夜间科普课堂’,白天用无人机采集数据,晚上在室内播放实时影像。”

张经理在椅子上猛地一沉,帆布包里的候鸟图鉴滑出来,正好翻开在夜鹭那页 —— 照片里的水鸟正缩在芦苇丛里,红色的眼睛在暮色里像两颗警惕的星。“但夜间课堂需要额外雇讲解员,” 她的指尖在预算表上敲出焦虑的节奏,“上周报价的培训机构说……”

“让社区的退休教师来做志愿者。” 萧时宴调出城南项目的志愿者名单,王奶奶的名字后面跟着串电话号码,“她们熟悉湿地情况,还能省下三分之二的劳务费。”

林深突然笑出声,推眼镜的动作差点把镜片蹭到协议上。“萧总监这脑子,不去做社区工作可惜了。”

她从抽屉里掏出块电路板,蓝色的线路在晨光里像条跃动的小溪,“我们可以给讲解设备加个语音导览功能,按下按钮就能自动介绍候鸟习性。”

财务总监的钢笔在 “设备改造费” 那栏悬了很久,最终还是在数字后面画了个勾。

她办公桌上的计算器还显示着之前的赤字,但萧时宴刚发过来的社区调研数据里,“愿意参与志愿服务” 的退休教师有 23 人,足够填满每周七天的排班表。

“但传感器的校准频率,” 她的指尖在 “每月一次” 的条款上重重一点,“必须改成每两周,湿地的酸碱度变化比预想的快。”

周姐突然从工具箱里掏出个金属盒子,打开时里面的校准工具闪着银光。

“我带了部队的老伙计来,” 她的指关节在仪器上蹭出细微的声响,“这玩意能抗 8 级湿度,比实验室的设备耐用。”

萧时宴看着周姐布满老茧的手在电路板上灵活游走,突然想起第一次在项目会上见到她的样子 —— 那时的老工程师总抱着保温杯躲在角落,眉头皱得像团拧不开的麻绳。

如今她的工具箱里,除了扳手和螺丝刀,还多了本翻烂的《湿地鸟类图鉴》。

“校准费用我来协调。” 萧时宴在协议上签下名字,笔尖划过纸张的声响里带着某种笃定,“分公司刚拨来笔‘军民融合’专项经费,正好能用在这。”

林深的眼睛突然亮起来,镜片后的目光像找到水源的候鸟。

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个 U 盘,里面存着青禾科技的秘密武器 —— 微型水质传感器,体积只有指甲盖大小,能首接埋进芦苇根部。“这是我们刚申请的专利,” 她的指尖在 U 盘上转出细碎的光影,“原本打算留到下轮融资用……”

“算在设备采购清单里。” 萧时宴的钢笔在 “附加条款” 那页划出流畅的弧线,“但所有权必须共享,将来用在其他湿地项目时,双方都能免费使用。”

会议室里的空气突然变得像刚沏好的碧螺春,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

技术总监己经拉着小李在黑板上画起了设备安装图,粉笔灰在晨光里像飘落的蒲公英。

财务总监默默收起计算器,开始重新核算预算,红色的赤字正在被新的合作方案一点点啃噬。

午饭时,青禾食堂的阿姨端来新蒸的米糕,上面印着白鹭的图案。“林总说今天能定下来,” 她给萧时宴的餐盘里多放了块,米香混着芦苇的气息漫过鼻尖,“特意加了你们城南的桂花。”

米糕的甜里带着点草木的清苦,像这场持续了半个月的谈判。萧时宴看着林深和周姐讨论航模改装,突然发现那些曾经剑拔弩张的分歧点,此刻都变成了合作的粘合剂 —— 就像湿地里的淤泥,看似肮脏,却能滋养出最茂盛的芦苇。

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实验室,在地面投下仪器的影子。

萧时宴的手机突然震动,苏清沅发来张照片:文旅局的公示栏里,湿地项目的效果图旁多了块 “生态示范工程” 的牌匾,红色的绸布还没来得及揭开。

“董事会刚通过决议,” 她的消息跟着进来,后面跟着个笑脸表情,“让你全权负责签约仪式。”

萧时宴抬头时,正好看见林深在给传感器外壳印上白鹭图案。

年轻的设计师举着模板反复比对,翅膀的弧度比上周又调整了三度,正好能和观鸟台的轮廓形成呼应。“再改最后一次,” 林深的声音里带着科学家特有的执拗,“要让游客觉得,这些设备本来就长在湿地里。”

签约那天,湿地的芦苇荡里突然飞来群白鹭。张经理举着相机拍照时,不小心碰倒了观鸟台的奠基碑,露出下面埋着的传感器 —— 青禾的技术人员特意在底座刻了行小字:“2023 年春,与候鸟共居。”

萧时宴的钢笔在协议上落下最后一笔时,林深突然掏出个铁皮盒子。

里面装着十年前的观鸟台照片,年轻的她蹲在简陋的木架旁,手里举着刚孵化的白鹭雏鸟。“那时的传感器还是进口的,” 她的指尖在照片边缘,“坏了都找不到人修。”

萧时宴的喉结轻轻滚动。他想起福利院的老院长总说:“能把往事说进眼里的人,心里都揣着真东西。” 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个信封,里面是王奶奶带领社区居民写的感谢信,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滚烫的真诚。

“签约仪式结束后,” 他的声音里带着芦苇荡特有的,“去看看新搭的观鸟台吧,周姐特意在栏杆上留了块木板,等着我们俩签名。”

林深突然哈哈大笑,推眼镜的动作差点把镜片推掉。“得让技术部的姐妹们也来签,” 她的指尖在协议上敲出轻快的节奏,“还有社区的志愿者们,这项目是大家一起长出来的。”

夕阳的金辉漫过湿地时,签约仪式的彩带正好落在观鸟台的芦苇屋顶上。

萧时宴看着林深和王奶奶握手的瞬间,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财务总监头疼的预算数字,此刻都化作了生动的画面 —— 退休教师在科普课堂上讲候鸟故事,社区居民帮着校准传感器,青禾的工程师和周姐讨论航模改装,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同一种表情,像湿地里的水鸟,自由,且安心。

返程的车上,张经理突然指着窗外的稻田说:“你看那些白鹭,跟着插秧机在吃虫呢。” 新插的秧苗在水光里排成整齐的队列,白色的水鸟在其间起起落落,像无数个跳动的逗号,在大地这本厚重的书上,写下关于共生的篇章。

萧时宴掏出手机给苏清沅发消息,附上刚签好的协议照片。

很快收到回复,只有个竖起的大拇指,后面跟着只简笔画的白鹭,翅膀比上次画的更舒展,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屏幕里飞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