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总监早。” 保洁阿姨的拖把在地面划出半圈水痕,目光在他手里的报告上停留片刻,“听说又要接大项目了?” 她的语气里带着与有荣焉的骄傲,仿佛那些烫金的标题里,也藏着自己拖过的每块地板的功劳。
萧时宴的指尖在 “跨行业合作” 的字样上轻轻敲击。报告的封皮还带着印刷厂的油墨味,文旅局的红章和科技公司的钢印并排盖着,像两个原本平行的世界,突然在此刻交汇出奇妙的夹角。
他想起三个月前第一次看到项目文件时,连 “容积率” 都要偷偷查词典,如今却能在跨行业协议里精准标出风险点。
电梯在十八楼停下时,苏清沅的办公室己经亮着灯。
米白色的百叶窗半开着,将她的身影切割成明暗交错的条纹,指尖在平板电脑上滑动的声响,像某种无声的召唤。“来了?” 她抬起头时,酒红色的西装袖口沾着点咖啡渍,“刚收到的补充协议,看看有没有问题。”
萧时宴接过平板的瞬间,目光被 “生态保护区” 的条款吸引。
文旅局要求项目开发不能破坏湿地生态,而合作的科技公司却坚持要在候鸟栖息地安装智能监测设备,两个看似合理的要求,在文件里拧成了死结。
“这是块硬骨头。” 苏清沅的指尖在咖啡杯沿轻轻,蒸汽在她眼前凝成小小的雾团,“之前找了三家公司,都卡在生态评估这关。”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萧时宴深灰色的西装上 —— 那是上周刚定制的,比入职时的成衣更合身,肩线挺括得像他此刻的脊背。
萧时宴调出湿地的卫星地图,绿色的水域在屏幕上像块被打碎的翡翠。
他想起城南项目的王奶奶说过的话:“好东西都是慢慢长出来的,急不得。” 那些被王经理嗤之以鼻的 “无用细节”,此刻却成了破解难题的钥匙。
“可以用无人机巡检代替地面设备。” 他的指尖在候鸟迁徙路线上划出弧线,“监测数据通过云端传输,既不破坏栖息地,又能实时掌握生态情况。” 平板的反光映在他眼底,像落了片细碎的星光。
苏清沅的睫毛在晨光里轻轻颤动。她想起董事会上的争论,老股东们拍着桌子说 “跨行业风险太大,不如守着地产老本行”,年轻董事们则坚持 “不转型就是等死”。
首到她甩出萧时宴做的城南项目数据,那些跳动的信号覆盖率曲线,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说服力。
“董事会的意思是,让你牵头。” 她将一份烫金任命书推过来,“项目总指挥,文旅局和科技公司那边,都由你对接。”
萧时宴的指尖在 “萧时宴” 三个字上悬了很久。墨迹还带着新鲜的光泽,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笔尖落下时的重量。
他想起王经理离职前的眼神,里面藏着不甘,也藏着某种释然 —— 或许每个职场人都在等待这样一个机会,证明自己不止于眼前的方寸之地。
“我需要带团队。” 他的声音比平时沉了半度,“张经理熟悉社区协调,技术部的小李擅长智能设备调试,还有……”
“王经理的助理,我己经调回总部了。” 苏清沅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她说想跟着你学跨部门沟通,我看她整理的会议纪要很细致,是个好苗子。”
萧时宴的耳尖悄悄红了。他想起那个总低着头的小姑娘,递文件时永远用双手,连订书钉的方向都摆得整整齐齐。
那些曾经被王经理忽视的优点,此刻在跨行业项目里,却成了最珍贵的品质。
晨会的会议室里,气氛比往常更微妙些。老员工们看着投影上的湿地地图,眉头拧成了疙瘩 —— 他们习惯了钢筋水泥的世界,对 “生态保护” 的概念还停留在新闻报道里;年轻员工们则兴奋地讨论着无人机的型号,声音里的跃跃欲试像刚点燃的火苗。
“我知道大家有顾虑。” 萧时宴的指尖在 “风险评估” 的表格上轻轻一点,红色的批注密密麻麻覆盖了原有的结论,“但城南项目证明过,看似不可能的事,只要找对方法……”
“萧总监怕是忘了,地产和文旅完全是两码事!” 角落里突然响起质疑声,是工程部的老周,鬓角的白发比去年又多了些,“我们盖楼讲究效率,他们搞文旅要的是意境,这俩能捏到一块儿去?”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老周的话像根针,刺破了年轻员工们的热情气球。
萧时宴想起自己刚入职时,这位老工程师还偷偷塞给他本《建筑规范》,扉页上写着 “不懂就问,别硬撑”,此刻那些温和的字迹,却被现实的壁垒隔成了两半。
“上周我去湿地考察,” 萧时宴调出手机里的照片,晨光中的芦苇荡里,几只白鹭正掠过水面,“当地的老人说,这些鸟儿每年都会来,像走亲戚似的。” 他的指尖在照片边缘轻轻滑动,“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它们的家,而是让更多人看到这个家的美。”
老周的喉结在领口下轻轻滚动。他想起自己的孙子总缠着要看白鹭,手机里存着几十段模糊的视频。
那些被钢筋水泥淹没的柔软,此刻突然顺着照片的纹路,悄悄爬上心头。
“无人机的操作,我可以学。” 他的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松动,“年轻时在部队玩过航模,说不定还没忘干净。”
会议室里爆发出善意的笑声。
张经理拍着老周的肩膀,啤酒肚在衬衫里颠得像个快乐的气球;技术部的小李立刻调出无人机参数,屏幕的蓝光映在他年轻的脸上,像片跃动的星海;连最内向的设计员都举起手,说想给观鸟台设计成芦苇的形状,“让游客和自然融在一起”。
萧时宴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觉得跨行业的壁垒,或许不像文件里写的那么坚硬。
就像城南项目的信号,看似被墙壁阻挡,实则能通过无数细微的缝隙,最终抵达每个需要的角落。
散会时,王经理的助理抱着文件进来,指尖在 “生态评估” 的文件夹上轻轻敲打。“萧总监,” 她的声音比平时响亮了些,“我整理了近五年的湿地保护案例,里面有几家环保组织的联系方式。”
萧时宴接过文件的瞬间,注意到扉页上贴着张便签,是王经理的字迹,却比平时工整了许多:“生态项目急不得,多听当地人的意见。”
墨迹边缘有些晕染,像是写了又改,改了又写。
“替我谢谢王经理。” 他的声音里带着暖意,目光透过百叶窗看向楼下 —— 张经理正带着技术部的人搬设备,老周站在车旁指挥,手里的《无人机操作手册》被风吹得哗哗响,像在翻动着崭新的人生篇章。
下午去文旅局对接时,萧时宴特意带上了老周。
白发苍苍的局长握着老工程师的手,眼睛亮得像个孩子:“我年轻时也搞过航模!” 两个原本属于不同世界的老人,瞬间在 “航模” 这个共同话题里找到了共鸣,连带着原本紧张的谈判,都变成了轻松的技术交流。
返程的路上,老周突然指着窗外的湿地说:“其实我不是反对新项目,是怕搞砸了。” 他的指尖在膝盖上轻轻画着圈,“前几年有个开发商,把好好的湿地改成游乐场,最后赔得底朝天,还毁了鸟儿的家。”
萧时宴的目光落在远处的芦苇荡上,夕阳的金辉里,几只白鹭正舒展翅膀,像片流动的云。“我们不会的。” 他的声音里带着承诺的重量,“就像城南的信号塔,不仅要好用,还要好看,要让住在那里的人觉得,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老周的眼角悄悄红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个皱巴巴的本子,里面夹着张泛黄的照片 —— 年轻的他站在航模比赛的领奖台上,笑容比阳光还灿烂。“等项目成了,”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我带孙子来看看,告诉他爷爷也参与过保护白鹭的大事。”
车窗外的香樟树影在两人身上流动,像时光温柔的笔触。
萧时宴看着老周小心翼翼抚平照片的动作,突然明白苏清沅为什么坚持让他来做这个项目 —— 跨行业的挑战,从来不是技术的难题,而是人心的桥梁。
回到公司时,暮色己经漫过玻璃幕墙。
萧时宴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员工们陆续离开,张经理的车后窗贴着 “文旅项目加油” 的贴纸,老周的自行车筐里装着新打印的生态评估报告,王经理助理的电动车上,挂着个小小的白鹭挂件,在晚风中轻轻摇晃。
苏清沅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她站在窗前打电话,声音透过半开的门传出来:“对,就按萧时宴说的方案做…… 风险?任何项目都有风险,但我相信他能把控好。”
萧时宴的指尖在新项目的文件上轻轻按压,纸张的粗糙感透过皮肤传来,像无数双信任的手在轻轻托举。
他想起谈判桌上苏清沅的眼神,想起王经理助理递来的 U 盘,想起老周悄悄塞给他的航模电池 —— 这些细微的瞬间,像散落的星子,最终在他心头汇成了璀璨的银河。
夜色渐浓时,他在项目计划书的扉页写下:“让科技有温度,让文旅有深度,让每个参与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