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合作共赢,携手发展

2025-08-24 2995字 7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北境的风裹着沙粒拍在脸上,夏清悦站在盐碱地的田埂上,脚下的土裂成龟背状,灰白干硬。她蹲下身,指尖划过新翻的土层,触到一丝。三日前种下的抗碱苗己破土,茎秆泛银,叶片锯齿分明,根系扎进改良后的土壤,正缓慢分解盐晶。

顾云轩从马车上取下陶盆,将一株长势最好的样本端到农户面前。陈铭则蹲在田边,用竹尺量着垄距,低声记录着数据。

“这苗,真能在咱这地里活满一季?”农庄主王老根蹲在田头,手里攥着一把枯黄的旧稻秆,声音低哑。

夏清悦没答话,只从布袋中取出一叠纸页,摊在田埂石上。那是五日来的生长记录,每一行都标注了温度、湿度、出苗率与根系变化。她又取出灵田中培育的成熟株,茎秆坚韧,穗粒,与本地常年歉收的瘪谷形成鲜明对比。

“这不是试种,是结果。”她说,“我能保它活,也能保它收。”

王老根盯着那株苗,手指着纸页边缘,半晌才问:“可收了,卖给谁?”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砸进静水。周围的农户纷纷抬头,眼神里不再只是对技术的疑虑,而是更现实的担忧——种得出来,卖不出去,丰产反成负担。

夏清悦站起身,拍去手上的土:“我来解决销路。”

当晚,农庄堂屋的油灯燃到三更。夏清悦铺开一张粗麻纸,写下“保底收购+收益分成”八字。她提出,由顾云轩的商行垫付种子与稀释液,农户按标准种植,收获后以市价八成保底收购,超出部分三七分成,农户得七。

“你们不怕我们赖账?”王老根问。

“不怕。”顾云轩接过话,“我们更怕你们不种。”

他翻开账册,亮出近三个月各试点的收成数据,汇成一张《丰产预报表》。数字清晰,趋势稳定,足以证明供应能力。

王老根低头看着账本,手指停在去年秋收那一栏。他没说话,但眼神沉了下去。半晌,他低声嘟囔:“去年米压了三个月,最后贱卖给了‘通漕行’……”

夏清悦听见了,没打断。她知道,这句话不是抱怨,是提醒——市场被垄断,渠道被卡,再好的粮也逃不过贱卖的命运。

次日清晨,五份协议摆在堂屋长桌上。夏清悦与王老根代表双方签字画押,第一批五百石抗碱米的合作正式落地。技术换渠道的模式,迈出了第一步。

顾云轩即刻动身南下。他带着预报表与样本,奔赴通州,目标是打通运输链。三日后,他在临时账房召集三家中小商队,摊开地图,指着北境到通州的路线。

“传统商路不接散货,那我们就自己走。”他说,“五百石不算大,可若每月稳定供应,三年下来,就是一万五千石。你们愿不愿赌这一笔?”

三家商队首领面面相觑。最终,一位姓赵的掌柜拍桌:“我出两辆大车,五名脚夫。”

“我出船一艘,走泗水段。”另一位应道。

顾云轩当即拟定《共担协议》,明确风险分摊、收益共享、路线共用。春禾联运就此成立,首航定于十日后启程。

消息传回北境,夏清悦正在田间查看第二批种苗。她听完汇报,只问了一句:“运输成本能压多少?”

“若在泗水渡口设中转仓,可省脚力三成。”顾云轩答。

她点头,随即召集农户开会。祠堂里挤满了人,有人欢喜,有人犹豫。一名老农拄着拐杖站起来:“夏姑娘,你教我们种地,我们信你。可这跟商贾签了约,往后是不是就得听他们的?会不会变成他们的佃户?”

这话一出,不少人附和。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怕的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最后掌控权不在自己手里。

夏清悦沉默片刻,转身从包袱里取出一份文书草稿,当众撕成两半,扔进火盆。火焰腾起,纸页卷曲焦黑。

“种多多种少,由你们自己定。”她说,“收成多少,也由你们自己卖。我们只提供技术,不干涉生产。商行只负责对接渠道,不得强买强卖,不得压价克扣。”

她取出一份新拟定的《合作白皮书》,交给陈铭宣读。条文清晰:技术无偿共享,种植自主决定,销售渠道开放选择,合作基于自愿,违约者列入黑名单。

祠堂里渐渐安静下来。有人低头琢磨条款,有人小声议论。一名年轻农妇问:“这书……能作数吗?”

“能。”夏清悦说,“每份协议加盖三方印信,官府备案,违者追责。”

会议结束前,陈铭翻完白皮书,忽然抬头:“若将来有人仿此书立‘黑契’欺农,当如何?”

夏清悦一顿。

这个问题她没想过。制度可以立,但人心难防。仿冒协议、虚假承诺、暗中压价……这些手段一旦出现,农户很难辨别。

她没立刻回答,只将白皮书收进布袋,说:“这问题,得解决。”

当晚,顾云轩在账房整理运输清单。夏清悦坐在灯下,铺开一张新纸,开始设计防伪标记。她画了三种纹样:一为麦穗缠绕灵泉纹,二为三指宽的暗边刻线,三为火漆印内嵌微字。每一份正式协议,都将使用这三重防伪。

“若有人敢造假,我们就让真契自己说话。”她说。

顾云轩抬头看了她一眼:“你打算把这套模式推到其他试点?”

“不只是试点。”她将图纸折好,“是所有愿意改土的人。”

三天后,春禾联运首航启程。五百石新米装上马车与货船,从北境出发,经泗水,首抵通州。夏清悦站在渡口,看着货船缓缓离岸,船帆上写着“春禾”二字,墨迹未干。

顾云轩站在她身旁,忽然说:“下一步,是不是该建仓了?”

她点头:“先在泗水渡口试建一座,若运转顺利,再扩至其他节点。”

“资金呢?”

“用首航利润垫一部分,其余由合作商队共担。”

顾云轩笑了下,没再说什么。他知道,这条路一旦走通,就不只是卖米那么简单了。技术、生产、运输、仓储、销售——一个完整的农商联动体系,正在成形。

半个月后,通州传来消息:首批北境米上市,因口感筋道、久煮不烂,被多家粮铺抢购,市价高出普通米两成。春禾联运净利三成,远超预期。

消息传回北境,农庄里一片沸腾。王老根捧着账本,手微微发抖。他种了一辈子地,头一回见粮还没出田,就定了价,还赚了钱。

他找到夏清悦,问:“下一批,我能种十亩吗?”

“能。”她答,“一百亩也行。”

当晚,夏清悦再次进入神农灵田空间。绿光流转,灵泉潺潺。她在试验区边缘划出新地块,种下从其他试点带回的土壤样本——红壤、黏土、沙地。她要测试这些土地在灵泉与改良种下的反应,为下一步推广做准备。

空间一日,外界三日。她必须在下一波春播前,拿出适应方案。

顾云轩在屋外整理新一批协议模板。陈铭则带着测量工具,前往邻村勘察新试点的水文条件。三人各司其职,节奏紧凑。

夏清悦走出空间时,天己全黑。她将记录本放在案上,翻开最新一页,画下红壤样本的根系分布图,标注“吸水性强,但易板结,需增施有机肥”。

她取出一枚竹牌,刻上“红”字,放在图纸旁。

屋外,顾云轩正与一名商队管事核对运单。陈铭蹲在院角,用小刀刮着一块土样,眉头微皱。

夏清悦站在门口,望着两人忙碌的背影,忽然说:“我们得立个规矩。”

顾云轩抬头:“什么规矩?”

“所有合作,必须签白皮书。”她走进屋,从布袋中取出一叠新印的文本,“少一份,停供所有资源。”

陈铭站起身,拍去手上的土:“包括我们自己?”

“包括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