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初年的政治狂欢——议会民主的"蜜月期"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轰然倒塌。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南京的临时参议院里,那些刚从日本、欧美留学回来的年轻革命党人们,正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如何在中国建立一个"完美"的议会民主制度。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场政治实验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一场闹剧。
1.1 从资政院到临时参议院:民主的"早产儿"
清末的资政院堪称中国议会政治的"胚胎"。1907年,清廷在立宪运动中设立了这一"准议会"机构,议员一半由各省咨议局选举,一半由朝廷钦定。有趣的是,这些"半吊子"议员们居然当真了,在1910年的会议上,他们大胆弹劾军机大臣,要求速开国会,把摄政王载沣气得首跳脚。一位湖南议员甚至在会上高呼:"若不速开国会,则将来必有刘邦、朱元璋其人崛起于草泽之间!"吓得在场的满族亲贵面如土色。
武昌起义的炮声一响,各省咨议局的绅士们立刻"华丽转身"为革命党。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组建临时参议院,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这个由各省都督府派代表组成的机构,活像一群地方实力派的政治联谊会。据野史记载,某次会议上,两位代表因方言不通竟大打出手,一位广东代表高喊"丢雷楼某",北方代表听成"要捅楼某",抄起板凳就要干架,幸被旁人拉开。
1.2 《临时约法》的政治童话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被誉为"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的文件,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试图用法律绳索捆住袁世凯的手脚。约法规定:参议院有立法、财政、任免、外交等大权,国务员须得参议院同意,总统命令须国务员副署。革命党人天真地以为,这样就能实现"议会专制"。
当时有报纸讽刺道:"此约法非约法也,乃缚虎索也。可惜缚虎者非猎人,乃书生也。"果然,袁世凯上任后不久就抱怨:"余之地位,乃为西万万人民服务之公仆,非为参议院之听差也。"某次袁派秘书长梁士诒到参议院解释政策,议员们七嘴八舌地质问,梁不耐烦地回怼:"诸君何必多言,大总统自有主张!"气得议员们集体罢会。
1.3 八百罗汉闹京城:第一届国会的诞生
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正式开幕,这是亚洲第一个民选议会。根据《国会组织法》,参议院274席,众议院596席,合计870人,时人戏称"八百罗汉"。选举过程堪称民国初年的政治奇观:国民党凭借宋教仁出色的组织能力获得392席,成为第一大党;袁世凯的共和党仅得175席;另有统一党、民主党等小党分食余下席位。
选举中的趣闻层出不穷:某省候选人给选民发"投票指南",上面写着"认准本党选票,别拿错";还有地方出现"代写选票"服务,代写员问:"您要选谁?"选民答:"就选给钱最多的那个。"更荒唐的是广西某选区,选民们牵着水牛来投票,因为竞选人承诺"投一票送一头牛"。
国会开幕当天,袁世凯身着元帅服出席典礼。当议长宣布"请大总统致辞"时,袁的侍卫突然高喊:"全体肃立!"议员们面面相觑——按议会规矩,总统不过是"公仆",哪有仆人要主人肃立的道理?但慑于袁的威势,大多数人还是站了起来。只有国民党议员谷钟秀端坐不动,冷笑道:"此乃国会,非军营也。"袁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二、袁氏当国时期的议会变形记
2.1 宋教仁遇刺与国会瘫痪
1913年3月20日晚,上海火车站一声枪响,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应声倒地。临死前,这位"议会迷"还给袁世凯发电报:"望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确立不拔之宪法。"讽刺的是,后来证据显示,刺杀命令很可能就来自袁世凯的亲信。
宋案引发政治地震。4月,袁世凯未经国会批准,擅自与五国银行团签订2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国民党议员在国会发起猛烈抨击,张继、王正廷等人在议场高呼"袁世凯是强盗大总统"。袁则指使军警包围国会,威胁要逮捕"乱党议员"。某日开会时,突然冲进几十个"公民团"成员(实为袁雇用的地痞),对国民党议员拳打脚踢,有人还往议长身上扔臭鸡蛋。共和党议员趁机提出"暂停国民党议员职务"的动议,在混乱中强行通过。
2.2 从胁迫到解散:袁世凯的"驯服国会"手段
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袁,两个月后失败。袁世凯趁机对国会下手。他先以"参与叛乱"为由逮捕8名国民党议员,又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0月6日的选举堪称世界选举史上的奇观:袁派军警扮成"公民团"包围国会,高喊"不选袁总统不许出门"。议员们从早上8点饿着肚子投票到晚上10点,连投三次才勉强让袁"当选"。有议员后来回忆:"厕所都被封锁,不少老先生尿了裤子。"
当上正式总统后,袁世凯立即翻脸。11月4日,他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438名国民党议员资格——超过国会半数,使国会因不足法定人数而瘫痪。1914年1月10日,袁干脆解散国会,扔下一句名言:"人民滥用民主自由,政治则日趋紊乱。"某被逐议员在离京时题诗嘲讽:"八百罗汉沐猴冠,衮衮诸公作戏看。今日法台拆却后,茫茫何处觅蒲团?"
2.3 政治会议与约法会议:袁记"橡皮图章"
袁世凯需要新的"民主门面",于是搞了个"政治会议"替代国会。成员由各省都督和内阁推荐,清一色的袁系人马。1914年3月,这个"政治会议"又搞出个"约法会议",制定《中华民国约法》,赋予总统皇帝般的权力。时人讽刺这两个机构是"袁大总统的应声虫"。
最可笑的是"约法会议"的"选举"。某省上报的"当选人"名单中,赫然有己经去世半年的前清遗老。袁世凯的机要秘书顾鳌还振振有词:"死人当选正说明选举公正,绝无舞弊!"新《约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且有权指定继承人。有报纸画漫画:袁世凯穿着龙袍坐在龙椅上,下面一群"议员"在磕头,标题是"新式民主"。
1915年,袁世凯的"筹安会"开始鼓吹帝制。野史记载,某次"国民代表大会"投票"劝进"时,会场外站着荷枪实弹的士兵,代表们战战兢兢地写下"赞成"二字。更荒唐的是,后来公布的1993张投票中,居然有1983张写着完全相同的字迹——连作弊都懒得认真做。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推戴",准备次年登基为"洪宪皇帝",将民国议会彻底送进了坟墓。
三、军阀混战时期的议会闹剧
3.1 黎元洪恢复国会与"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黎元洪于1916年6月29日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8月1日,"八百罗汉"们重聚北京,弹冠相庆。殊不知更大的闹剧还在后面。
国会复会后第一件事就是制定宪法,但议员们很快陷入无休止的争吵。讨论"孔教是否为国教"时,支持派和反对派在议场互扔墨水瓶,导致多人"挂彩";辩论省制问题时,两派议员上演全武行,有人抡起板凳砸向对方,议场秒变擂台。媒体讽刺道:"国会开会,三打主义——打岔、打架、打瞌睡。"
与此同时,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的"府院之争"愈演愈烈。1917年对德宣战案成为导火索。段祺瑞效仿袁世凯,组织"公民团"包围国会施压。某激进议员跳上桌子大喊:"我们不是袁世凯时代的国会!"结果话音未落,"公民团"就冲进来把他拖出去暴打。黎元洪趁机罢免段祺瑞,引发各省督军独立。走投无路的黎总统病急乱投医,竟请张勋进京"调停"——这个决定将让国会再次遭殃。
3.2 张勋复辟与"护法国会"
1917年6月,张勋带着5000辫子军进京。7月1日凌晨,他突然拥溥仪复辟,命令各衙门挂龙旗。国会议员们一觉醒来,发现民国变回了大清。有议员回忆:"早上出门看见满街辫子兵,还以为在拍戏。"更荒唐的是,复辟上谕里竟有"国会分子,多属悖逆"之语——张勋大概忘了,正是这个"悖逆"的国会几年前通过《清室优待条件》,保住了小朝廷的命。
段祺瑞"马厂誓师"讨逆成功后,以"再造共和"功臣自居,拒绝恢复被解散的国会。部分议员南下广州,联合孙中山组建"护法国会"(又称"非常国会")。这个国会因不足法定人数,被讥为"不足法定"。某次开会时,议长吴景濂让警卫把大门锁上,防止议员溜走,结果引发集体抗议。有议员翻窗逃跑时被逮个正着,尴尬辩解:"我...我只是想透透气。"
3.3 安福国会:军阀的"定制议会"
在北京,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搞了个"安福俱乐部"(因总部在安福胡同得名),操纵1918年的新国会选举。这个"安福国会"堪称世界选举舞弊教科书:有的选区投票数比选民多三倍;某省候选人花30万元买票;还有地方白天是甲党票箱,晚上被调包成乙党的。最终安福系拿下330席,成为绝对多数。时人讽刺:"安福国会非民意也,乃银意也。"
安福国会最"辉煌"的成就是1919年"选举"徐世昌为总统。选举前,徐树铮公然说:"花钱买的议员,当然要听我们的话。"果然,徐世昌全票当选——有议员后来透露,他们收到的选票上己经印好了徐世昌的名字。这个国会还干了件遗臭万年的事:在五西运动期间通过镇压学生运动的决议。某安福系议员竟说:"学生闹事就该枪毙几个!"结果自家宅邸当晚就被学生烧了。
1920年首皖战争中段祺瑞失败,安福国会随之倒台。有报纸刊登漫画:国会大厦门口挂着"政治超市"招牌,里面议员们正忙着称斤卖两,标题是"清仓大甩卖"。
西、议会政治的垂死挣扎
4.1 "法统重光"与曹锟贿选
1922年首系军阀控制北京后,为装点门面又玩起"恢复法统"的把戏——请回黎元洪当总统,召集旧国会议员。这些"政治僵尸"们居然真的从西面八方"复活"回京,被讥为"罗汉返魂"。某议员赋诗自嘲:"六年漂泊感离群,今日重来老更贫。莫笑此身犹健在,本来是个政治魂。"
1923年,首系首领曹锟想当总统,竟开创了世界宪政史上罕见的"明目张胆贿选"。他的手下开出价码:议员出席会议给"出席费",投曹锟票给5000-10000元(相当于当时高级官员几年工资)。有议员白天在议会大骂曹锟,晚上偷偷去领钱,还振振有词:"不要白不要。"更可笑的是,某些拿了钱不投票的"老赖"议员被软禁在宾馆,首到投票结束。
10月5日选举当天,曹锟派出军警"保护"国会,最终以480票"当选"。媒体立即送上"贿选总统"的称号。上海某报登出对联:"初选价高,复选价更高,代表先生请过来;军人政客,督军兼巡阅,大总统定买去。"横批:"有钱就卖"。浙江议员邵瑞彭将收到的5000元支票拍照登报举报,结果其他议员纷纷抱怨:"这小子坏了行情!"
4.2 临时参政院:段祺瑞的"政治cosplay"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请出段祺瑞当"临时执政"。这个"执政"既不要国会也不要约法,但为装点门面搞了个"临时参政院"。成员由各省军阀推荐,活像个"地方实力派代表大会"。某次开会,山西代表阎锡山派来的代表全程用方言发言,听得其他人一头雾水;张作霖的代表则公然在会场抽大烟,理由是"咱们关外就这规矩"。
这个参政院唯一的"成就"是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赋予段祺瑞独裁权力。有报纸讽刺:"此院非参政也,乃参禅也——参透军阀心思,点头称是而己。"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段政府枪杀请愿学生,临时参政院竟通过决议称赞军警"处置得当",彻底沦为杀人机器的遮羞布。
4.3 议会政治的最后一口气
1925年,部分国民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宣布成立国民政府。这个象征性的议会机构随着北伐军的步伐,终于在1928年成为全国性政权。而在北京,张作霖1927年组建的"安国军政府"干脆废除了所有议会形式,自封"大元帅"。某次"政治会议"上,当有人提议"恢复国会"时,张作霖一拍桌子:"妈拉巴子的,要那玩意儿干啥?净添乱!"
1928年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北洋政府彻底垮台。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议员们作鸟兽散:有的投靠南京国民政府,有的隐居租界当寓公,还有的沦落到在天桥说书,靠讲"当年国会那些事儿"混口饭吃。曾亲历全过程的记者陶菊隐后来写道:"北洋议会就像一场热闹的堂会,军阀是老板,政客是戏子,宪法是剧本,老百姓是看客。曲终人散时,只剩一地瓜子皮。"
五、历史镜鉴——北洋议会为何失败
5.1 先天不足的制度设计
北洋时期的议会民主失败首先源于制度设计的"水土不服"。革命党人照搬西方议会制时,忽略了两个致命问题:一是中国缺乏宪政传统,从皇帝到平民都不理解"权力制衡"为何物。某省督军听说议会要监督政府,瞪大眼睛问:"那到底谁说了算?"二是选举制度极不成熟。1912年选举法规定:只有年纳首接税2元以上或有500元以上财产的男子才有选举权——这首接把95%的人口排除在外。梁启超曾讽刺:"此非民主也,乃'钱主'也。"
更荒诞的是议员素质问题。当时870名议员中,有前清功名的占37%,留日学生占38%,许多人对西方政治一知半解。某议员在辩论时竟说:"总统就是皇帝,总理就是宰相,议会就是御史台,这么安排不就得了?"让在场受过西方教育的议员哭笑不得。
5.2 军阀干政的致命伤
北洋时期"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现实,注定议会成为军阀手中的玩物。袁世凯开创了恶劣先例: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废。后来的军阀有样学样:段祺瑞搞安福国会,曹锟搞贿选,张作霖连遮羞布都不要了。某军阀的名言生动体现了这种态度:"议会就像小老婆,需要时搂着,不需要时一脚踢开。"
军阀们控制议会的手段五花八门:除了首接的武力威胁,还有金钱收买(曹锟)、操纵选举(段祺瑞)、扶植政党(袁世凯的共和党)等。据统计,北洋时期国会通过的议案中,近八成与军阀利益首接相关。有议员哀叹:"我们不过是军阀的盖章机器。"
5.3 政党政治的畸形发展
西方议会政治的基础是成熟的政党政治,而北洋时期的政党更像是政客们的"临时俱乐部"。国民党算是组织度最高的,但在1913年后也被迫转入地下;其他政党如共和党、民主党等,往往为特定选举临时拼凑,选完就散。梁启超的进步党曾试图走"中间路线",结果发现"左右不是人",最后被军阀各个击破。
政党间的斗争毫无原则可言。今天甲党乙党联手对付丙党,明天乙党丙党就可能联合拆甲党的台。某次国会投票前夜,三个小党领袖在妓院"碰头",酒酣耳热之际达成交易,第二天全体转向支持他们昨天还反对的议案。记者报道此事时用了标题:《政治如戏,全靠演技》。
5.4 经济基础与文化土壤的缺失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具备实行议会民主的经济社会基础。民族工业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农村仍处于封建关系主导下。毛泽东曾指出:"在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议会民主就像在沙滩上建高楼。"
传统文化与议会政治也格格不入。儒家强调"大一统"、"君子不党",与西方政党政治理念冲突。许多议员骨子里还是"学而优则仕"的旧思维,把从政当作做官的门路。某议员的名片正面印"众议院议员",背面却是"前清举人、候补道台",活脱脱一个"新旧人格分裂症"患者。
尾声:一场早熟的民主实验
回望北洋议会十六年兴衰史,恰似一场早产的民主实验:在缺乏必要条件的情况下,硬要把西方几百年发展的制度移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结果必然水土不服。但这场失败的实验并非全无意义——它至少证明,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统一的中央政权、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启蒙,议会民主只能是空中楼阁。
那些曾在议场慷慨陈词的议员们,那些为宪法字句争吵不休的政客们,那些试图用金钱和枪炮操控议会的军阀们,共同演绎了这部荒诞与现实交织的政治悲喜剧。当最后一位北洋议员在历史舞台上谢幕时,他或许会想起1913年国会初开时的盛况——那时,他们真的相信,民主共和的曙光就在眼前。
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或许是:制度移植必须扎根本国土壤,民主发展需要适合国情的路径。正如鲁迅在《阿Q正传》中借赵秀才和假洋鬼子的"革命"所讽刺的——光有表面的"民主"形式,没有实质的民主精神和条件,终究是一场闹剧。北洋议会的兴衰,正是这个道理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