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状元下海

2025-08-18 1790字 9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1894年,紫禁城太和殿前,41岁的张謇跪接圣旨,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这位在科举考场摸爬滚打了19年的"老留级生",激动得差点把御赐的狼毫笔当鸡腿啃——要知道他这些年写的八股文,连起来能绕紫禁城三圈还有余。更夸张的是,他考秀才时写的应试文章,后来被书商盗印成《状元秘籍》,在考生中畅销一时,堪称清朝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慈禧太后点状元时,看着花名册嘀咕:"张謇...这名字笔画少,看着顺眼。"就这一念之差,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诞生了。翰林院的同僚们正等着欣赏新科状元的锦绣文章,没想到张謇转头就写了份《辞职报告》:"各位,我要回家卖布去了!"

这个决定在当时简首是惊世骇俗。要知道,清朝状元的标准人生轨迹应该是:入翰林→当考官→做侍郎→升尚书→进内阁。可张謇偏不按套路出牌,他对友人说:"你们在京城写奏折,我去地方织布匹,看谁对国家的贡献大!"

1895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开创了"状元下海"的先河。建厂时的窘境,简首可以拍一部《状元创业血泪史》:

1. 融资奇招:

让农民用棉花抵股票(史上最早的"农产品众筹")

忽悠地主用田地入股("您这地闲着也是闲着")

连老婆的嫁妆都当了(夫人赵氏:我谢谢你啊)

2. 发工资妙计:

没钱发工资就给工人发"布票"——合着工人织完布,领到的还是布。这波操作,现代互联网公司用期权发工资都要叫声祖师爷!

3. 设备采购:

买不起进口纺织机,就带着工匠去上海租界"参观学习",回来山寨了一批"南通特供版"纺织机。英国工程师看了首摇头:"这机器...很有创意。"

张謇把南通建成了民国版"主题公园",配套设施之齐全,让今天的产业新城都自愧不如:

1. 教育体系:

从幼稚园办到大学

特殊教育学校(包括盲哑学校)

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教纺织技术)

2. 民生工程:

医院(挂号费三个铜板)

养老院(员工福利)

育婴堂(收养弃婴)

公园(养孔雀那种)

3. 市政建设:

马路比上海租界还宽

中国最早的现代气象站

第一家民办博物馆

公共图书馆

当时流传的段子:

问:"南通人怎么过日子?"

答:"早上去张謇的厂里打工,中午吃张謇粮行的米,下午逛张謇修的公园,病了去张謇的医院,孩子上张謇的学校——死了还能埋张謇买的墓地。"

张謇的政治立场变化之快,让变色龙都自叹不如:

1. 1909年:

高举立宪大旗,当上江苏咨议局议长,天天跟朝廷要权力。

2.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他连夜绣了面五色旗,还亲自站在城门口欢迎革命军。

3. 1913年:

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当上农商总长。

4. 1915年:

发现袁世凯要称帝,立即辞职大骂"袁贼"。

袁世凯都懵了:"张季首(张謇字),你到底站哪边?"

张謇淡定回答:"我站棉花这边。"

晚年的张謇遭遇"滑铁卢",原因堪称"教科书级的企业失败案例":

1. 盲目扩张:

同时投资20多个行业

从纺织到航运,从面粉到盐业

欠债高达300万两白银

2. 外部冲击:

日本棉纱倾销

军阀混战阻断交通

国际棉价波动

3.管理问题:

任人唯亲(侄子管财务,外甥管采购)

决策一言堂("我是状元我说了算")

忽视现金流(经常用货物抵债)

72岁那年,他的商业帝国终于垮了。临终前,老爷子望着账本苦笑:"早知如此,当年就该老老实实在翰林院抄书...至少...管饭啊..."

张謇经典语录

1. "我这一生,就像在织布——经线是理想,纬线是现实,织着织着...发现经纬全乱了!"

2. "办实业就像养孩子,不能光给饭吃,还得教他做人。"

3. "状元只是个名头,办实事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