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服饰春秋

2025-08-18 1733字 8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民国初立,服饰之变最是显眼。往日长袍马褂的街景,渐渐掺入了西装革履的身影。这变化先从学堂里的年轻人开始,继而波及商界,最后连官府老爷们也未能免俗。

一日清晨,我去书局买书,迎面撞见前清i举人i周老先生。这位老夫子往日最是守旧,曾放言"西装乃夷狄之服",如今竟也穿了一身藏青色i西装,只是脚下仍蹬着双云头布鞋,显得不伦不类。

"周先生这身打扮......"我一时语塞。

周老先生面色微赧,捻着新剪的短须道:"时势所迫,时势所迫啊。如今学堂里都兴这个,老夫身为教务长,不得不以身作则。"

细看之下,他西装领口处还隐约露出半截对襟衫的领子,想是内里仍未脱尽旧习。更可笑的是,他手中折扇上赫然写着"孔孟之道"西个大字,与这身洋装相映成趣。

书局老板告诉我,近来西装呢料供不应求。"都是从上海i贩来的英国i货,"他压低声音,"价格翻了三番,还是抢手。那些前清的官老爷们,如今都急着改头换面呢。"

我注意到书局柜台上摆着几本《西洋服饰指南》,随手翻开,见里面详细讲解如何打领带、如何搭配颜色。老板见我感兴趣,立刻推销:"先生要不要来一本?现在最是畅销,连女子学堂都在用。"

正说话间,门外走进一位摩登女郎,短发齐耳,着一身浅灰色西装,脚下皮鞋锃亮。我定睛一看,竟是本地首富王家的千金,往日见她还是旗装花盆底的模样。

"王小姐也......"我惊讶道。

女郎嫣然一笑:"如今男女平等,许男子穿西装,就不许女子穿么?"她从手袋中取出一本《新女性》,"您看,孙先生都说要解放妇女呢。"

书局老板忙不迭地奉承:"王小姐这身打扮,活脱脱一个西洋留学生派头。"

女郎听了颇为受用,又选购了几本时装杂志方才离去。

午后去茶馆小坐,见跑堂的伙计也换了装束。往日对襟短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白衬衫配黑马甲i,只是那马甲皱巴巴的,袖口还沾着茶渍。

"怎么,你们也革命了?"我打趣道。

伙计苦着脸:"掌柜的说要顺应潮流,非让大伙儿都这么穿。可这劳什子哪有短打舒坦?弯腰倒茶都碍事。"说着,他别扭地扯了扯紧绷的领口。

茶馆里各色人等服饰混杂,活脱脱一幅民国初年的众生相。有穿长袍i而剪了辫子的,有着西装而留着八字胡的,更有不伦不类如周老先生者。最引人注目的是角落里一个青年,全套洋装不说,还戴了顶高筒礼帽,手持文明棍,俨然一副假洋鬼子模样。

"那是东街李家的二少爷,"伙计悄声道,"刚从上海回来,眼睛就长在头顶上了。"

忽听门外一阵骚动,几个穿着学生装的青年簇拥着一位中年男子进来。那人一身粗布长衫i,足蹬布鞋,在满堂洋装中显得格格不入。

"蔡先生来了!"有人低呼。

原来是省里来的新派教育家蔡先生。他在主座坐下,环视西周,忽然笑道:"诸君争穿西装,以为这便是新气象么?我看这粗布长衫,反倒更合共和精神。"

满座愕然。蔡先生不紧不慢地饮了口茶:"服饰之变,贵在精神,不在形式。若心中仍是旧思想,纵使全身洋装,又与满清i遗老何异i?"

众人默然。那李二少爷悄悄摘下了高筒礼帽。

走出茶馆,夕阳西下。街道上行人往来,服饰各异,却都在匆匆奔向同一个新时代。我摸了摸自己的棉布长衫,忽然觉得,新旧之间,或许本就不该以衣裳论定。

回到家中,房东李妈告诉我,有人送来请柬,邀我参加周末的宴会。

"送信的人说,要穿西装,"李妈撇撇嘴,"说是洋规矩。"

我展开请柬,落款是本地商会。想来这些商界人士最是善于变通,昨日还是长袍马褂,今日便己西装革履了。

打开衣柜,那套为出国准备的西装己经落了灰。我犹豫着是否要穿上它,忽然想起蔡先生的话。

最终,我还是选了件干净的蓝布长衫。毕竟,真正的变革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骨子里的气象。这大时代里,总要有人记得,革新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进步也不等于盲目追随。

明日宴会上,我这身打扮或许会显得格格不入。但那又何妨?新旧交替的年代,本就没有统一的服饰标准。或许再过十年,这些都会成为历史的一页,供后人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