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码头上的江湖

2025-08-18 1066字 8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下关码头的晨雾里,老周眯着眼看那艘葡萄牙货轮。甲板上的水手正忙着搬运标着"教会医疗用品"的木箱,十字架标记画得比真教堂的还虔诚。"啧啧,"老周的小刀轻轻一撬,"上帝老人家要是知道他的名号被用来运鸦片,怕是要气得显灵。"

木箱里整整齐齐码着的"圣经",在朝阳下泛着诡异的棕黄色光泽。新来的小王瞪圆了眼:"这、这难道是......""嘘——"老周把食指竖在唇前,"这叫'精神福音',专治各种不服管。"

报关处的老李最近练就了火眼金睛。他发明的"茶叶鉴别法"堪称一绝:凡是包装上印着"武夷山珍品"却沉得能砸死人的,十有八九藏着枪械。"昨儿个开箱,"老李啜着高沫说,"好家伙!三十斤茶饼里裹着门克虏伯炮,炮管上还刻着'雨前龙井'西个字。"

最绝的是那批"大炮乌龙"。商人们振振有词:"这茶饼压得紧实,才能经得起海运颠簸。"海关人员掰开一瞧,里头藏着炮弹引信,黄褐色的火药沫子簌簌往下掉,活像受潮的茶叶末。

鸦片贩子们的创意堪比翰林院学士。老周在记事本上详细记录着他们的"产业升级":最初是粗麻布包裹的烟土,后来变成贴满拉丁文的"医用吗啡",最近更是进化成了"提神饼干"。有次查获的饼干箱上,还印着某教会学校的捐赠字样。

英国领事琼斯气得山羊胡首翘:"这是亵渎!"海关关长慢悠悠地品着茶:"领事先生息怒,人家有卫生部的批文。"说着从抽屉里取出张公文,落款处鲜红的印章旁,还沾着几点可疑的棕色粉末。

革命军的"关税改革"来得突然。那日码头上枪栓哗啦作响,带队的军官宣布要"检验洋货"。商人们面如土色,首到听见那句:"检验费只要关税三成。"顿时,码头上演起变戏法——法国香水成了"消毒水",德国望远镜变身"教具",整箱的威士忌更是获得了"战地医疗物资"的崇高身份。

英国领事抗议时,军官义正辞严:"我们这是保护民族工商业!"转身却对副官嘀咕:"记得留几箱'消毒水',总长夫人最爱那个茉莉香。"

老周退休那年,码头上来了一批真正的教会物资。开箱查验时,年轻关员们惊讶地发现:除了《圣经》和药品,竟还有几盒贴着"提神饼干"的包裹。老周笑着摸出小刀:"让老夫看看,这回又是什么新花样?"

切开油纸包,里面正是饼干。咬一口,甜得发腻。老周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清晨,被鸦片熏甜的江风。如今这甜味,倒是货真价实了。

夕阳西下,老周的剪影渐渐融入码头的人流。海关钟楼传来整点报时,惊起一群江鸥。它们掠过那些标着各国文字的货轮,像极了当年在文件上飞舞的橡皮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