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主家当时跟佃户说过,他家的上田都是分成租,中田和下田可以自行选择,定额租或者货币租都可以。
石头家的上田就是分成租,就是按合约规定,一半的收入归大地主家里。
中田和下田,父亲跟大地主家签署的是定额租契约,定额租就是规定佃户每年向地主缴纳固定数量的粮食或货币作为地租。
签合约的时候就有乡亲让他签分成租,这样旱涝保收。
父亲觉得家里人多,定额租对自己更有利,多打点粮食,留下的就多,乡亲们有人跟他说,中田和下田收成都没有保障,还是分成租更合适,父亲执拗,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根本没考虑中田和下田的具体情况。
乡亲们觉得石头父亲种地是个门外汉,考不上秀才,也当不好农民。
而实际情况确实也是如乡亲们所料,中田和下田,几乎每年都白干,忙碌一年,把租金缴给大地主家,就剩不下几担粮食,有时候还得倒赔钱给大地主家。
石头家这些年日子越过越穷,跟爷爷和父亲一味的想科举考试有关,每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要花一大笔钱。
另一个原因就是父亲根本就不是持家的料,对于种地就是门外汉!
如果不是石头,这个家可能破败的更快,毕竟石头才是个合格的农民,石头一年到头,都没有什么休息时间,除了种地,还要出去找活计赚钱,补贴家用。
家里的希望都寄托在二弟石杰身上,二弟石杰虽然去年就考上了秀才,可是相应的待遇一首没有下来,现在交皇粮还是有他的一份。
古代秀才考试是科举制度中的最初级考试,属于获取功名的起点,主要考察学子对儒家经典的掌握和文学写作能力:
1. 考试名称与层级
童试:秀才考试是科举的入门考试,统称“童试”,包括三场考试:
县试:由知县主持,通过者称“童生”。
府试:在府城由知府主持,通过者仍称“童生”。
院试:由各省学政(提学官)主持,通过者方可成为“秀才”(生员)。
2. 报考条件
身份要求:平民均可报考,但倡优、皂隶(衙役)等贱籍者除外。
学历要求:无严格限制,但需熟读《西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担保制度:考生需由本县廪生(资深秀才)担保身份清白。
3. 考试内容
经义:解释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的义理,需遵循朱熹注疏。
八股文:固定格式的议论文,题目出自《西书》,要求破题、承题、起讲等八部分。
试帖诗:命题五言律诗,需押官韵并符合格律。
策论(偶尔):考察对时务的见解(明清时期较少出现)。
4. 考试流程
院试考场:在学政驻地或指定府城举行,考场称为“考棚”或“贡院”。
严格搜检:防止夹带,考生需脱衣检查,携带笔墨、食物需符合规定。
考试时间:通常一天,清晨入场,日落前交卷。
5. 考中后的特权与义务
特权:免徭役、见官不跪。
可穿蓝袍、戴方巾,社会地位高于平民。
可担任私塾教师或进入官学(如县学、府学)深造。
义务:
需参加岁考(年度考核),成绩不佳可能被革除功名。
不得从事贱业(如经商、衙役)。
6. 后续晋升路径
乡试:秀才可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省级乡试,考中者为“举人”。
会试与殿试:举人进京参加全国性考试,最终选拔进士。
7. 历史演变
隋唐起源:秀才科曾为最高科目(唐代废止)。
明清定型:秀才成为科举基础功名,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
1905年废除:清末新政中,科举制度被彻底废止。
录取率极低:清代每次院试仅录取约1-2%的童生,竞争激烈。
终身童生:许多人考到白发苍苍仍未能中秀才。
作弊手段:夹带“蝇头小抄”、贿赂考官等,一旦发现将严惩。
秀才考试是古代读书人踏入仕途的第一步,虽是最低功名,却己意味着脱离平民阶层,成为“士大夫”群体的起点。
石杰很幸运,在第一次参加秀才考试的时候就考中了,不过,因为这一次考试,全家大半年的口粮都变卖了,最后还是靠着石头西处找活计干,才勉强熬过了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