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父子相争

2025-08-21 2063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村里的私塾,是里长和各位族长共同发起,由有钱的地主、富户等募捐而成的,具体负责人就是里长。

里长给石头父亲的规定,只教孩子们三个方面,一,识字,二,写字,三,背书。

不允许石头父亲解释九经的内容,怕石头父亲讲的不对,把孩子们带偏了。

实际上,石头父亲对儒家经典及诗文理解没问题,只是写作有问题,他不擅长写诗赋,他擅长写策论。

本朝科举考试内容包括通常包括如下:

1.经义:九经,以《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穀梁传》为小经。考生需根据题目撰写文章,阐述经典中的思想。

2.策论:考察考生对时政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题目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实际问题,要求考生提出对策。

3.诗赋:考察考生的文学才华,要求撰写符合格律的诗或赋。诗赋题目多与儒家思想或自然景物相关。

为什么不是西书五经,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西书的概念,作为儒家核心经典的合称,是经过宋代理学家整合确立的,其形成时间与内容来源有所不同:

1.“五经”的提出

起源:西汉武帝时期,朝廷设立“五经博士”,正式将《诗》《书》《礼》《易》《春秋》列为官学经典,合称“五经”。这是儒家经典体系化的开端。

内容:均为先秦典籍,孔子曾整理这些文献用于教学。

2.“西书”的整合(宋代)

朱熹的贡献: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编为“西书”,并作《西书章句集注》。此后,“西书”地位超越“五经”,成为科举考试核心。

背景:理学兴起,朱熹通过“西书”构建新的儒家思想体系。

3.“西书五经”合称的定型(元代以后)

元代皇庆二年,朝廷将朱熹注疏的“西书”与“五经”同列为科举考试内容,二者正式并称,成为儒家经典总称。

所以汉代是“五经”确立为官方经典,宋代是“西书”体系形成(朱熹),元代是“西书五经”并称制度化。

这一过程反映了儒家经典从汉代经学到宋代理学的演变,最终在元明清时期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

前些年,都以策论为主,所以石头爷爷考上了秀才,后来应该是石头爷爷考举人开始,就开始考诗赋,石头爷爷也不擅长诗赋,所以一首考不上。石头爷爷、父亲石杰都不擅长诗赋,都擅长策论。

所以石头爷爷考不上举人,石头父亲考不上秀才,至于二弟石杰,他怎么过的关,写的什么,天知道。石头去私塾,想听听父亲如何教孩子的,顺便把交款的事情告诉父亲,没想到去了之后生了一肚子气回来了。

石头想去私塾看看父亲教什么,有多少孩子,可是石头不知道私塾在哪,因为私塾没有固定位置,经常搬家,而且石头也从不关心私塾的事情。

村里的私塾最开始是一个地主家里贡献自家的打谷场的几间茅草房,后来可能是因为嫌弃读书声太吵,就收回去了。

私塾又搬到一家废弃的房子里,后来这家人又回来了,又搬到了另外一家废弃的房子里,那一家就是跟三傻一起游泳丢了性命的男孩家里,后来他家里承受不住地租的压力,流浪乞讨去了,一首没有回来过。

石头想到小妹石颖肯定知道,就想让小妹带路去私塾,问小妹,知道私塾在哪不?小妹说知道,那你在前面带路,我看看你能不能找到私塾。

大哥不好好读书,连私塾的门都找不到了,小妹说的很准,以前石头就是不读书。

小妹最听大哥的话,乖乖的在前边儿给大哥带路,不一会儿就到了私塾。

说是私塾,其实就是三间破茅草房,还是里长带人修缮了一下,才能供孩子们学习,这房子夏天算是仅能挡雨,冬天仅能遮风。

小妹和石头到的时候,正好儿小弟石勇在外边儿被罚站。

大哥冲着小弟招招手,小弟就跑了过来。

石头问小弟,怎么在外边儿,没有进去。

小弟说,因为不会写字,读书也不认真,上课也不听讲,书也没有背下来,被父亲打了手板并轰了出来,让我在外边罚站,还让我反思反思,说让我多跟二哥学习,不要跟大哥学习,当个农民没有出路。

石头听父亲背地里这么说自己,看来父亲还是看不起他,看不上他。

石头跟小弟说,读书还是要读的,学习也需要学的,没有点儿知识,以后干什么都不方便,就是你去行军打仗,也要有知识,懂知识才能打胜仗;即使是当一个农民,也要学习,咱们种地,什么时候种什么,什么时候收割,什么时候用什么肥料,怎么去改良土壤,都需要知识,其实种地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以,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当官,读书是为了生活,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更好的生活;没有知识,只能做个体力劳动者,干最累的活儿,还赚最少的钱;还有字可以写不好,但是也要写的别人认识,自己认识;读书也不一定就非得考科举,科举是一条路,人生路千万条,不一定非得考科举。

石头这么一说,小弟就明白了,对大哥佩服的五体投地,没想到大哥这么能说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