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石头成婚

2025-08-21 2779字 3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石静让林青川把那几个劫道的农民叫回来,想给他们一百文钱,林青川说,你给了钱,他们也不念你好,看到咱们有钱,说不定还会找人来抢我们。

石静没有经验,只能依着林青川,这会儿林青川让王老七把马车掉头,继续往东走,几个人摸着黑走了大概一个时辰,在一个村庄里借宿一宿。

路上虽然有一些不顺利,但是总体还是平安到家。

石静一行人先去了城里的小院,见到了大哥和月娥。

石头问妹妹石静,有什么情况没有?

石静说,没什么事儿,都是小事儿,又跟大哥详细汇报了一下京都药铺的情况,她的总结是,药卖出去的并不多,但是牙刷和牙粉销量非常不错。

石头说,如果从家里送牙粉过去,路途太远,不如从附近收购一些贝壳,首接在京都附近做牙粉,但是这么大的铺子,拴住一个人可能弄不过来,这样的话就得派家里人去,家里人派谁都不合适,大姐肯定不行,尤其大姐一个人,你还得负责家里的事情,我还要经常外出,也不能去。

这件事情就稍微等一等再说吧,主要是在城里还得提防着周大地主,在村里还有刘地主等人的算计,这些人估计到现在都对石头恨之入骨,只是他们现在无从下手,又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

跟大哥汇报完工作,石静偷偷问大哥,你给我安排的这些人是不是都是土匪?

石头说,你咋知道?又告诉石静,这些人一定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千万不能透露他们的来历。

石静说,大哥你糊涂啊,这些人,都是咱们的把柄啊,万一哪天出事了,不把咱们一家都搭进去?

石头说,他们都是在家里吃不上饭,才走的这条路,我都安排好了,不会出事的。

石静也知道,大哥做事比较谨慎,也就没再提这件事,不过她心里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石静带着月奴等人先从城里回到老家,到家先看了奶奶、父亲、母亲,并把从京都带给他们的礼物送给他们。

奶奶抱着风尘仆仆的石静说,还是我孙女想着我,你大哥回来,啥都没给我买。

石静笑着说,这都是大哥的钱买的,大哥着急回来,没有时间买。

石静回家后,给家里每个人都带了一份礼物,连荔枝和玉梅也没落下,拴住家里也带了一份礼物,二狗家里也带了一份礼物,都是从京都买的一些稀罕的小物件。

大家都很高兴,石静真的是会办事儿,这小丫头让人刮目相看。

石静把陈师经写给大姐的信交给大姐,还想要挟大姐一把,不想大姐一把夺了过去。

正好石静也回来了,现在除了石杰在外边之外,一家人都齐全了。石头带着月娥和石珩从城里回来后跟石静合计,月娥这次嫁给我,没有正式的仪式,也没有办婚礼,但是该做的东西也要做一下,所以石头带着月娥坐车去城里挑了好多布料,做鞋子的布料,还买了几件金银首饰。

回家后,奶奶带着母亲和大姐就把这些东西都做好,给月娥做了新衣服和新鞋子。

在古代,男方结婚需要准备一系列物品和完成特定程序,这些内容既符合礼制要求,也涉及实际生活需求。不同朝代、地区、阶层(贵族/平民)的婚俗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基本遵循“六礼”框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以下是男方在传统婚礼中需要准备的主要物品和事项:

一、聘礼(核心物资)

聘礼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正式提亲时赠送的财物,既是礼节的体现,也是婚姻契约的象征。不同朝代和地区的聘礼内容差异较大,但通常包括以下几类:

1.基本聘礼(历代通用)

雁(周代-汉代):最初“六礼”中,男方需带活雁作为提亲礼物(雁象征忠贞,一生一偶)。后世因雁难捕获,逐渐用鹅、鸭、木雁替代。

布匹/丝绸(历代通行):

周代:“玄纁”(黑红二色帛)象征阴阳调和。

唐宋后:丝绸(如“锦缎”)、棉布成为聘礼标配。

茶叶(宋代后流行):因茶树“不可移植”,象征女子“从一而终”。明清时期,“下茶礼”成为定婚重要环节。

金银首饰(“三金”或“五金”):

三金:金镯、金戒指、金耳环(或金项链)。

五金:增加金簪、金锁等(富贵之家)。

礼钱(聘金):首接给银两或铜钱(如明清“纹银XX两”)。

宋代《梦粱录》记载,富户聘金可达“千贯”。

2.附加聘礼(因地因时而异)

食物类:

酒(“合卺酒”前身)、米、面、猪羊(如“全猪全羊”)。

宋代流行“喜饼”,明清增加“喜糖”。

象征类:

聘书(正式婚约,明清需官府备案)。

礼盒(装聘礼,如“抬盒”)。

二、婚礼用品(迎亲当日)

1.新郎礼服

周代-汉代:士人穿“玄端”(黑色礼服),平民可用深衣。

唐宋:新郎穿“绛纱袍”(红色官服样式),新娘穿“青嫁衣”(“红男绿女”)。

明清:新郎穿“九品官服”(象征功名),或普通红袍。

2.迎亲仪仗

花轿:唐宋后流行,明清分“八抬大轿”(富贵)和“西人轿”(平民)。

乐队:唢呐、锣鼓等(如《清俗纪闻》记载的迎亲队伍)。

灯笼/旗牌:写“囍”字或男方姓氏(如“张府迎亲”)。

3.宴席筹备

男方需准备:酒席(“婚宴”),食材包括猪、羊、鱼、鸡等。宋代《东京梦华录》载,富贵之家婚宴可达“百余桌”。

三、婚后物资(新房与生活)

1.新房布置

床帐:红帐、鸳鸯被(象征夫妻和睦)。

家具:衣柜、妆台(女方嫁妆通常含家具)。

2.生活用品

锅碗瓢盆:象征“开灶立家”。

子孙桶(马桶):寓意“早生贵子”。

西、特殊阶层与地区差异

1.皇室/贵族

聘礼:玉璧、宝马、土地(如汉代公主和亲带“千金”)。

仪式:皇帝大婚需祭天、告祖(如清代《大婚典礼》)。

2.平民/穷人

简化聘礼:可能仅有一只鸡、一匹布(如《聊斋志异》载贫民“以鸡代雁”)。

“倒插门”婚:男方无财,入赘女方家(需签“赘婿文书”)。

3.地区差异

北方:重视“三金”,婚礼多骑马/轿。

南方:流行“船婚”(如江南水乡)。

古代婚姻中,男方的准备既体现经济实力,也承载礼法要求。虽然现代婚礼简化了许多流程,但部分习俗(如下聘、三金)仍保留至今。

按着石头的要求,也没有准备其他的,只是做了一床新被褥,枕头,几套新衣服,都交给了月娥。

一家人买鱼买肉,买鸡买鸭,在一起聚了一餐,家里人也多,就摆了两桌,从这次聚餐以后,月娥也正式改口,跟石头的父母叫公公婆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