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吃的早,天还没有黑。
石头问跟班的小去病,马棚那里能去吗?
能去!
走,带我去看看!
小去病前边带路,石头跟着这个小土匪很快就到了马棚。
马棚的位置处在聚义厅西南方向的一块儿高地上,呈东西方向,大门儿在东侧。南面和西边是跑马场。
跑马场的外边儿是山寨的围墙,用石头、树枝等搭建,山寨外边是一条3丈多宽,1丈多深的深沟,有点儿类似于护城河的作用。
壕沟的外侧是一片空地,空地上只有野草生长。
小去病说空地的外围是设置的陷阱区。间接告诉石头,别妄想逃跑,小心有陷阱。
再外侧就是茂密的树林,从大门的瞭望台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马棚周围的情况。
如果敌人进攻的话,只要从树林出来就进入了陷阱区,就会被哨兵发现。
从草地射箭,估计最厉害的弓箭手也不能射到马棚去,这个可能也考虑到了马棚的安全。
马棚的南侧和西侧是一堵石墙,北侧则都是石头和木头堆了起来的墙。
屋顶较高,可能是利于通风空气流通,屋顶铺满了茅草,用来遮风挡雨。一般情况下马棚是不用茅草的,可能是山寨里实在搞不到合适的材料。
马棚的大门正对着东边儿的兵营和训练场。
东北边方向则是聚义厅的大门口儿,方便随时取用马匹。
大门儿里边的北侧是草料区,装满了干草。
草料区旁边的木棚子,存放笼头,马鞍、马镫、缰绳等马具,估计是为了方便土匪们取用。
南侧是两间小屋子,是养马人的住所,住所和马棚之间有一个马蹄架,是用来钉马掌和治疗疾病的地方。
马棚内侧分两边儿,两侧对称,中间是过道,每匹马都有一个小隔间,用上中下三根木棍中间隔开,这个是为了防止马匹互相撕咬。
马头对马头,中间儿是过道。
可以用来清理马粪、喂料、喂水,牵马等活动。
马和骡子交叉在里边,最靠近里边的位置,则是牛和驴。
还有最里边儿有两间稍微大一点儿的马棚,这个是受伤的牲口休息的地方或者母马产崽的地方。
马棚西边儿还有一个小门儿,这个小门儿只能从内侧打开,而且也很结实,估计可以从这儿临时出入。
石头觉得这个马棚设计,肯定有高人指点,不知道是谁有这个能力。
这个土匪山寨也算是卧虎藏龙了。
在古代,养马的地方通常称为马厩或厩,而马棚这一说法相对较少见,但也可指代类似的场所。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用词的文雅程度和具体功能:
1.马厩:更正式、文雅,多见于文献记载或官方用语。
强调建筑结构的完整性,通常有屋顶、围栏等设施,可能附带管理功能(如储存饲料、停放马车等)。
2.马棚:更口语化,偏向民间用法。
可能指简易的遮蔽场所(如草棚、木棚),设施较简单。
其他相关名称:
马坊:唐代宫廷或官方养马机构常称“坊”,如“飞龙马坊”。
马栏/马圈:侧重指围栏式的放养空间,未必有屋顶。
槽枥:泛指马厩中的食槽,有时借指养马处,如“骈死于槽枥之间”。
《说文解字》:“厩,马舍也。”
《史记·孙子列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处“驷”即指马厩中的马车。
总之,“马厩”是古代更标准的称呼,而“马棚”更偏向通俗说法。
简单来说,没钱的叫马棚,有钱的叫马厩,这个穷山寨,叫马棚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