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带着乐乐抵达洛杉矶那天,恰逢 “美股研习社” 青少年课程研发启动会。乐乐背着印有卡通 K 线图的书包,一进办事处就被杰西桌上的股票形状棒棒糖吸引,踮着脚尖够了半天,惹得众人发笑。
“这是我们为儿童课程准备的教具,” 杰西拿起一根草莓味的 “阳线棒棒糖” 递给乐乐,“红色代表上涨,绿色代表下跌,小朋友都喜欢。”
乐乐举着棒棒糖问:“爸爸,是不是像我考试,进步了就是红色,退步了就是绿色?”
李阳眼睛一亮:“这个比喻太棒了!我们的课程就该这么讲。” 他当即决定在青少年课程里加入 “生活中的投资学” 模块,用考试成绩解释业绩波动,用零花钱规划讲解预算管理,用班级竞选分析公司治理。
北京团队连夜开发的《儿童财商漫画》第一话就采用了乐乐的比喻:主人公 “小投” 用考试分数记录 “学习业绩”,用每周零花钱模拟 “现金流管理”,甚至通过竞选班长理解 “股东与管理层的关系”。漫画在测试阶段就收获了家长们的好评,有位妈妈留言:“孩子看完主动说要把压岁钱存起来‘投资’自己的兴趣班,比说教管用多了。”
但中美教育理念的碰撞很快显现。洛杉矶社区中心的负责人看完课程大纲后,皱着眉头说:“你们太强调‘收益’和‘回报’了,美国的儿童财商教育更注重‘责任’和‘分享’。” 她举例说,当地学校教孩子理财时,会让他们给慈善机构捐款,理解金钱的社会价值。
李阳和团队立刻调整课程设计,增加 “公益投资” 单元:让孩子用虚拟货币 “投资” 不同的慈善项目,跟踪 “社会回报”—— 比如给流浪动物救助站捐款,能看到救助动物数量的增长曲线;给社区图书馆捐书,能看到借阅人数的变化。
“这其实是 ESG 投资的儿童版,” 李阳在课程评审会上说,“既符合美-国的教育理念,又潜移默化地传递了负责任的投资观。” 修改后的课程在洛杉矶社区中心试课时,有个华裔小男孩用虚拟货币 “投资” 了环保项目,当看到屏幕上的 “碳减排量” 随着时间增加时,兴奋地说:“原来赚钱不是只有自己花才开心!”
青少年课程的教具开发也充满巧思。小林设计了 “迷你股市沙盘”,用不同颜色的积木代表不同行业的股票,孩子们通过掷骰子决定 “市场消息”,根据规则调整持仓。有次试玩时,乐乐抽到 “科技股突发利好”,却坚持不增持,理由是 “杰西叔叔说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让旁观的家长们忍俊不禁。
就在课程如火如荼推进时,李阳的实盘账户迎来了第一次美股打新机会。一家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公司宣布 IPO,承销商给出的发行价区间是 35-38 美元,市场普遍看好,券商预估上市后涨幅可能超过 50%。
“这可是块肥肉,” 杰西帮李阳查看打新资格,“你的账户资产和交易记录都符合条件,能获配至少 50 股。” 他特意提醒,“不过别抱太大期望,美股打新不像 A 股,机构投资者能拿到 90% 以上的份额,散户能分到的很少。”
李阳按照流程提交了申购,心里却有些忐忑。他翻出这家公司的招股书,发现承销商是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合计持有该公司 15% 的股份,且拥有超额配售权 ——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上市后额外发售 15% 的股票,进一步稀释散户的中签率。
“这就是美股打新的猫腻,” 赵磊在视频里首指核心,“机构不仅能拿到更多份额,还能通过‘绿鞋机制’稳定股价,低买高卖赚取差价。散户往往只能在股价被推高后接盘。”
果然,李阳最终只获配了 20 股,远低于预期。上市当天,该股开盘价就达到 52 美元,较发行价上涨 36%,盘中最高冲到 68 美元。李阳看着账户里的 20 股股票,盈利虽然可观,但心里五味杂陈 —— 如果不是机构垄断份额,普通投资者本可以获得更多机会。
他把这次经历写成《美股打新全揭秘》,用数据说话:近三年美股 IPO 中,机构平均获配率是散户的 23 倍,科技类公司更是高达 41 倍。文章结尾,他呼吁 “建立更公平的打新机制”,意外引发了热烈讨论,甚至有国会山的华裔助理联系他,说要将这些数据提交给金融服务委员会。
“没想到写篇打新攻略还能参与政策讨论,” 李阳在跨洋会议上感慨,杰西却笑着说:“这就是美国的特点,只要你有理有据,普通人也能发出声音。”
青少年课程的线下活动 “小小投资家” 比赛报名异常火爆,洛杉矶和北京各有 300 多名孩子参赛。比赛规则很简单:给每个孩子 1000 虚拟美元,在模拟股市中投资西周,最终收益率最高的获胜,但必须拿出 10% 的收益 “投资” 公益项目。
北京赛区的冠军是个 11 岁的女孩,她专注投资新能源股票,理由是 “老师说环保是未来趋势”;洛杉矶赛区的冠军则把一半资金投给了医疗股,因为 “奶奶生病住院,希望医药公司能研发出更多好药”。两个孩子的投资逻辑虽然稚嫩,却隐约体现了课程传递的长期主义和社会责任理念。
颁奖典礼上,乐乐作为 “特邀小嘉宾” 分享心得:“我觉得投资就像种小树,要经常浇水(关注动态),不能急着开花(追求短期收益),还要给它晒太阳(选好行业)。” 这番话被台下的家长用手机录下来,发到社交平台,意外登上了热搜,很多人评论:“比某些专家讲得还透彻。”
打新事件后,李阳开始研究 “散户如何应对机构优势”。他发现,虽然散户在打新上处于弱势,但在流动性上有优势 —— 机构资金量大,进出不便,而散户可以灵活调整仓位。他在实盘账户中尝试 “次新股套利策略”:在 IPO 后观察两周,等机构锁定期结束、股价稳定后再介入,既避开了初期波动,又能捕捉后续机会。
有次他用这个策略投资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该股上市首日暴涨 120%,机构获利了结后连续下跌,李阳在股价回落 30% 时介入,三个月后因该公司宣布重大合作,股价翻倍,最终收益率远超打新者。他把这个案例写进课程,强调 “时机比先机更重要”。
青少年课程的成功引起了教育机构的关注。洛杉矶一所知名私立学校提出合作,希望将《生活中的投资学》纳入课后选修课程,但要求进行 “本地化改造”—— 增加西班牙语版本,融入拉丁裔文化案例,甚至要通过加州教育委员会的课程认证。
“认证至少要一年,还要提交课程效果评估报告,” 马克拿着厚厚的认证指南,“但一旦通过,就能进入公立学校体系,影响力会成倍增长。”
李阳咬咬牙,决定接下这个挑战。他聘请了双语教育专家,将案例中的 “包子铺” 改成 “墨西哥卷饼店”,用 “帮派电影票房” 解释行业周期,甚至设计了用西班牙语说唱讲解复利原理的环节。当教育委员会的评审员看到孩子们用西班牙语讨论 “如何给卷饼店做成本控制” 时,忍不住鼓起掌来。
实盘交易中,李阳遭遇了另一种 “机构陷阱”。他持有的一只零售股突然放量下跌,盘后数据显示,某对冲基金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了 500 万股。更诡异的是,减持前一小时,网上突然出现大量该公司的负面新闻,事后证明是不实信息。
“这叫‘做空袭击’,” 赵磊在复盘时调出 K 线图,“机构先借股票卖出,再散布谣言打压股价,最后低价买回平仓,赚取差价。散户很容易被恐慌性抛售洗出去。”
李阳没有跟风卖出,而是连夜分析公司财报和门店数据,发现基本面没有变化,便在股价下跌时加仓。两周后,SEC 宣布调查该对冲基金的市场操纵行为,股价反弹,他不仅收回失地,还赚了 15%。
这次经历让他在平台上线了 “机构行为监测工具”,通过大数据识别异常交易、集中减持、可疑新闻发布等行为,给散户提供预警。工具上线首月,就帮助 3000 多名用户避开了两次 “做空袭击”。
洛杉矶的青少年课程认证通过那天,恰逢乐乐的生日。李阳特意请了假,带全家去迪士尼乐园。排队等待过山车时,乐乐突然指着园区地图说:“爸爸,你看,迪士尼的游乐设施分布就像你的投资组合,有刺激的(高风险股票),有温和的(债券),还有适合所有人的(指数基金)。”
林晚笑着拍了张照片,发在家庭群里:“这就是耳濡目染的力量。” 照片里,李阳正蹲在地上,用手指在地图上比划着 “资产配置”,乐乐听得一脸认真。
当天晚上,李阳收到北京团队的消息:青少年课程入选 “全国金融教育示范项目”,将在 100 所中小学推广。张敏在消息后附了张截图,是位乡村教师的留言:“我们这里的孩子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投资,说长大了要把家乡的特产卖到全国各地,当成‘好项目’来做。”
李阳看着窗外迪士尼的烟火,突然明白:投资教育的终极意义,不是培养多少操盘手,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拥有规划未来的能力 —— 无论是城市里的孩子,还是乡村的少年,都能通过理解价值、风险、复利这些概念,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杰西发来的视频里,洛杉矶办事处正在举办 “亲子投资夜”,家长和孩子一起用乐高搭建 “理想中的公司”,用彩笔绘制 “未来的投资地图”。小林举着手机扫过一张张笑脸:“李总,您看,这才是我们做教育的样子。”
手机震动,是那位参与打新讨论的国会山助理发来的邮件:“您提供的数据很有价值,我们计划在下个月的听证会上提出‘散户打新权益保护法案’,希望能邀请您作为证人出席。”
李阳握着手机,烟火的光芒映在他脸上。从私募募资的困境到美股教育的深耕,从个人投资的探索到影响更多人的理念,这条路的延展早己超出最初的想象。而前方,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待书写 —— 关于成长,关于公平,关于每个普通人都能触及的金融自由。
下一章可以围绕 “散户打新权益保护法案” 的听证会展开,李阳作为证人出席,期间会遭遇机构代表的质疑与刁难,同时青少年课程在推广中遇到乡村地区的落地难题,如缺乏设备、师资不足等,团队需要想出创新的解决办法。你是否想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创作,或有其他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