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跨海扎根与实战淬炼

2025-08-23 5049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洛杉矶的阳光带着灼人的温度,把圣盖博谷的中式牌坊晒得发白。李阳站在 “美股研习社” 洛杉矶办事处的门口,手里捏着刚签收的营业执照,油墨味还没散尽。这是一间租来的临街办公室,隔壁是川菜馆,斜对面是华人超市,空气中飘着麻婆豆腐和檀香味混合的奇特气息。

“李总,空调修好了,就是制冷有点慢。” 负责装修的华人师傅擦着汗说,“这边的老房子都这样,电路带不动大功率电器。”

李阳点点头,掏出手机给北京团队发消息:“洛杉矶办事处启用,信号稳定,就是得准备些小风扇。” 屏幕上跳出一连串庆祝的表情,张敏还发来张乐乐画的 “跨海大桥”,说孩子知道爸爸要在大洋彼岸开办公室,特意画的。

办事处的核心团队由三人组成:华裔美国人杰西负责本地运营,他曾在华尔街某券商做过客户经理,熟悉美国监管规则;刚从南加大毕业的留学生小林负责内容翻译,她的双语能力在测试阶段就表现突出;还有一位兼职的合规顾问,是杰西的前同事,一位名叫马克的犹太裔律师,专攻金融教育合规。

第一次团队会议在临时拼凑的会议桌上召开。杰西用带着俚语的中文说:“这边的华人社区跟国内不一样,老头老太太爱参加线下讲座,年轻人全在 TikTok 上泡着,我们得搞‘双线作战’。”

小林补充道:“我做过调研,洛杉矶华人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是:子女教育基金怎么配置、退休账户如何避税、中概股到底能不能碰。我们的课程得针对性设计。”

马克推了推眼镜,把一份《加州金融教育机构监管细则》推到桌上:“特别注意,这里禁止任何形式的‘投资回报承诺’,哪怕是‘历史业绩仅供参考’这句话,都得加粗标红。上周刚有个理财讲座因为说‘大概率赚钱’被罚款了。”

这些细节让李阳想起国内的运营经验,很多在国内行得通的做法,到了美国都得重新调整。比如线下活动,国内可以随便发传单,这里却要向市政厅申请 “公共集会许可”;国内公众号可以用 “必看”“秘籍” 做标题,这里却可能被认定为 “虚假宣传”。

第一期线下讲座定在两周后,主题是 “美国退休账户 IRA 全解析”。杰西通过当地华人教堂、商会发了邀请函,预计能来 30 人,结果当天来了 57 人,挤满了小小的办公室,最后不得不把后排的折叠椅搬到走廊里。

来的大多是 50 岁以上的华人,有人带着老花镜认真记笔记,有人举着手机录像,还有位头发花白的阿姨首接把存折拍在桌上:“小李老师,你帮我看看,我这 401k 账户里的基金是不是该换了?”

李阳一边安抚大家,一边让小林紧急联系附近的咖啡馆,加开了一场下午场。当他在咖啡馆里用计算器演示 “传统 IRA 与罗斯 IRA 的税务差异” 时,突然明白杰西说的 “社区黏性” 是什么意思 —— 这些在异国他乡打拼的华人,太需要有人用母语讲清楚复杂的金融规则了。

讲座结束后,那位阿姨拉着他的手说:“我来美国 30 年,第一次有人把退休账户讲得这么明白。你们要是早来几年,我就不会被那些卖保险的忽悠了。”

这场讲座的录像经过剪辑后,在 YouTube 的华人频道播放,三天内播放量突破 1 万。有位观众留言:“终于不用看机翻的财经视频了,求更新期权教程!”

但美国市场的复杂性很快给了他们一记耳光。有用户在社群里提问:“用 EB-5 投资移民的资金能不能买美股?” 杰西随口回复 “只要资金来源合法就行”,结果第二天就收到马克的警告:“EB-5 资金有严格的用途限制,这种回答可能涉嫌误导,赶紧删除!”

李阳立刻组织团队学习《美国投资移民资金监管条例》,发现其中确实规定 “EB-5 资金需用于创造就业的项目,不得首接投资公开市场证券”。他让杰西在社群公开道歉,并制作了《移民资金投资禁区指南》,用红色标注所有敏感领域。

“在美国做合规,就像走钢丝,” 马克在合规培训会上说,“不仅要懂联邦法律,还要熟悉各州的规定。比如加州禁止向 65 岁以上人群推销复杂金融产品,我们的期权课程就得设置年龄验证,老年人购买需要提供‘理解能力证明’。”

这些规定虽然繁琐,却意外提升了用户信任度。有位在硅谷做工程师的华人用户说:“你们连‘未成年人不得购买衍生品课程’都标注得这么清楚,比我开户的券商还靠谱。”

与此同时,李阳的实盘交易也进入新阶段。在模拟交易中积累了足够经验后,他用 10 万美元启动了真实账户,按照 “5% 仓位管理法”,先配置了 30% 的标普 500 指数 ETF,20% 的科技龙头股,剩下的 50% 现金用于灵活操作。

第一次实盘买入的是苹果股票。他在 7 月财报发布前建仓,基于对 iPhone 出货量和服务业务增长的分析,认为股价有上涨空间。结果财报公布后,虽然营收符合预期,但大中华区销量下滑 5%,股价盘后跌了 3%。

李阳没有慌乱,而是打开电脑重新分析数据。他发现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2%,占总营收的比例提升到 25%,这部分业务的毛利率高达 65%,远高于硬件的 35%。“市场过度关注短期销量,忽略了业务结构的优化。” 他在交易日志里写道,不仅没有止损,反而按照预设策略,在股价下跌时加仓了 10%。

两周后,苹果宣布与某国内互联网巨头合作,服务业务将接入新的用户群体,股价应声反弹,不仅收复失地,还创了新高。李阳在预设的 15% 收益线附近减仓,最终这笔交易的收益率达到 18%。

“实盘和模拟最大的区别,是情绪波动会影响判断。” 他在给团队的分享会上说,“当看到账户浮亏时,大脑会本能地想‘赶紧止损’,这时候就得靠预设策略‘锁死’理性。”

为了强化这种 “策略纪律性”,他在平台上线了 “实盘同步功能”,允许用户自愿公开自己的交易记录(隐去具体金额),并标注每笔交易的决策依据。李阳自己的账户率先开启同步,粉丝们能看到他的持仓变化和操作逻辑。

有次他买入一只新能源股票后,股价连续三天下跌,评论区出现质疑声:“李总这次看走眼了吧?” 他没有辩解,只是每天更新分析:“公司正在建设的超级工厂进度符合预期,现金流能支撑 18 个月的扩张,继续持有。” 到了第五天,该公司宣布获得某汽车厂商的大额订单,股价单日暴涨 12%。

这种透明化操作带来了意外收获。有位做私募的用户联系他,说想把 “策略同步” 模式引入自己的基金,增加与投资人的信任度。双方最终达成合作,“美股研习社” 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对方则成为平台的机构用户。

洛杉矶办事处的业务也逐渐步入正轨。杰西组织的 “税务季特别讲座” 场场爆满,很多华人带着税表来现场咨询。小林翻译的《美国税务与投资手册》被当地图书馆列为推荐读物,甚至有社区大学联系,想把手册作为金融扫盲教材。

但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依然存在。万圣节前夕,小林设计了 “投资知识闯关” 活动,准备了糖果作为奖品,却被马克叫停:“向未成年人发放与金融产品相关的奖品,可能违反《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 最后不得不把糖果换成了印有合规标语的书签。

“这些规定看起来不近人情,但背后都有血泪教训。” 马克翻出旧闻,“2008 年金融危机前,有机构用游戏机引诱未成年人开户,后来很多家庭因此破产。”

李阳把这些案例整理成《合规故事会》,发在国内外团队的共享文档里。北京的同事们看完后,在讨论区留言:“原来我们觉得‘小题大做’的规定,都是别人付过代价的。”

实盘交易中,李阳开始尝试更复杂的衍生品策略。他用 “保护性看跌期权” 为持仓的亚马逊股票上保险,即买入股票的同时,购买行权价低于当前股价 10% 的看跌期权。当亚马逊因反垄断调查股价下跌 8% 时,期权的收益弥补了股票的损失,整体组合回撤只有 2%。

他把这次操作写成《给股票买保险的学问》,详细计算了权利金成本与保护效果的关系。文章发布后,有位用户留言:“按照您的方法,我给特斯拉买了‘保险’,虽然花了 300 美元权利金,但躲过了 1500 美元的下跌损失。”

随着实盘经验的积累,李阳意识到 “美股研习社” 不能只做知识传递,还需要提供更贴近实战的工具。他和赵磊、索菲亚团队开会,决定开发 “个人投资组合诊断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的持仓结构、行业分布、风险敞口,给出优化建议。

系统内测阶段,一位用户的诊断报告显示 “科技股占比 78%,单一行业风险过高”。

“好的工具应该像镜子,不仅能照出问题,还能给出改进方向。” 李阳在产品评审会上说。他要求团队在系统里加入 “行业相关性矩阵”,用颜色标注不同板块的联动性,红色代表高度相关(同涨同跌),蓝色代表负相关(此消彼长)。

这个功能推出后,很多用户反馈 “终于明白为什么跌的时候手里的股票一起跌了”。那位 62 岁的退休教授更是发来自己的优化后的持仓截图,行业分布均匀,相关性低,配文:“现在睡好觉了,不用担心一跌全跌。”

洛杉矶办事处迎来第一位全职员工时,正值春节。新员工是位来自台湾的女孩,名叫陈雨,在美国读的金融硕士,对中概股研究很深。入职第一天,李阳带她去吃川菜,她突然说:“李总,我发现你们的课程里,中概股的分析总是特别谨慎。”

李阳放下筷子:“因为中概股面临中美双重监管,风险确实更高。我们会讲清楚‘可变利益实体(VIE)’的结构风险,也会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不会鼓励盲目抄底。”

陈雨点点头:“我之前在券商实习,老板总让我们推中概股,说‘跌多了就该涨’。但你们不一样,会教用户看 SEC 的问询函和港交所的披露文件,这种专业度很难得。”

陈雨的加入让中概股研究板块迅速壮大。她制作的《中概股退市风险筛查清单》,列出了 “审计底稿能否提交”“主要营收来源地区” 等 10 个关键指标,成为很多用户的投资参考书。有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高管私下联系她:“你们的清单比投行分析师的报告还细致。”

3 月初,美联储宣布新一轮加息,美股出现剧烈波动。标普 500 指数一周内下跌 5%,“美股研习社” 的用户社群却异常平静。后台数据显示,76% 的用户按照课程教的 “定投策略” 继续买入,只有 8% 的人恐慌性卖出。

“这就是我们做教育的价值。” 李阳在跨洋视频会议上说,北京和洛杉矶的团队成员都露出了笑容。杰西举着刚收到的社区感谢信,上面写着:“感谢你们教会我们在风浪中保持冷静。”

那天晚上,李阳独自走到圣盖博谷的山顶,看着远处洛杉矶的夜景。城市的灯光像一片星河,其中有几盏属于华人社区的窗户,或许正有人在看 “美股研习社” 的课程,或许正在用他们开发的工具调整持仓。

手机响起,是林晚发来的视频。乐乐举着一张满分试卷,兴奋地说:“爸爸,老师说我数学进步了,都是因为学投资的时候练了好多计算!” 屏幕里,林晚笑着补充:“国内的用户数突破 10 万了,张敏说要给你发个大大的红包。”

李阳眼眶有些发热。从盛景资本离职那天的迷茫,仿佛还在昨天,而现在,他己经在大洋彼岸扎根,用自己的方式连接起两个市场的投资者。

他对着视频里的家人说:“等暑假,带你们来洛杉矶,看看爸爸在这里做的事情。”

挂了电话,他打开实盘账户,看着里面稳步增长的曲线,以及每笔交易旁标注的 “策略依据”。这些记录不仅是数字,更是他从募资负责人到美股投资者的蜕变印记。

远处的天际线泛起微光,新的交易日即将开始。李阳知道,市场的波动永远不会停止,合规的挑战也会接踵而至,但只要坚持把复杂的知识讲简单,把模糊的风险讲清楚,这条路就一定能走通。

他转身下山,脚步轻快。办事处的灯还亮着,杰西和陈雨正在准备早间市场分析,小林在调试新的翻译软件,马克则在修改最新的合规手册。那束穿越太平洋的光,正在越来越多的人手中传递。

下一章可以围绕平台的全球化协同展开,比如北京、洛杉矶团队联合开发 “跨国投资税务优化系统” 时遇到的技术与文化碰撞,同时李阳在实盘交易中遭遇中概股退市危机,如何运用衍生品工具化解风险,以及用户社群中出现的 “知识共享小组” 带来的新启发。你是否想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创作,或有其他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