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花椒飘香与财报掘金

2025-08-23 3197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大凉山的清晨总是裹着薄雾。李阳站在瓦吾村的晒谷场边,看着吉克大叔的孙子阿依莫把晒干的花椒装进麻袋。小姑娘的辫子上还沾着草屑,却认真地用木棍敲打麻袋,让花椒颗粒更紧实些。

“李叔叔,这些能卖到洛杉矶的川菜馆吗?” 阿依莫仰起脸,手里举着一颗红得发亮的花椒,“比核桃香多了!”

李阳捏起花椒凑近闻,麻味首冲鼻腔。上次回北京时,张敏确实提过洛杉矶的华人餐饮协会想找稳定的花椒供应商,只是花椒的保鲜要求比核桃高得多,海运过程中容易受潮变质。

“我们先做个小实验。” 他掏出手机,给北京的食品研究所打电话,“能不能研发小包装的真空冻干技术?体积要小,保质期至少 180 天,成本控制在每公斤 8 美元以内。”

挂了电话,阿依莫己经召集了十几个孩子,在晒谷场上用玉米粒模拟 “花椒出口生意”。他们把红色玉米粒当花椒,黄色当美元,玩得不亦乐乎。有个男孩突然喊道:“运输成本太高了!我们要涨价!”

这个细节让李阳心头一动。他蹲下身加入游戏,拿起三粒黄色玉米:“这是海运费用,这是关税,这是包装成本。如果你们的花椒质量好,就像这颗最大的红玉米,就算成本高,洛杉矶的餐馆也愿意买。”

孩子们似懂非懂,但 “质量决定价格” 的种子己经埋下。当天下午,李阳就带着团队去考察村里的花椒地,发现很多植株患有叶斑病,产量只有正常水平的六成。他立刻联系西川农业大学的教授,远程指导农户修剪病枝、喷洒生物农药。

“这就像分析公司财报里的资产减值,” 李阳在田间给农户上课,“病枝就像不良资产,不及时处理会拖累整体收益。你们看这棵树,剪掉三分之一的病枝,明年产量能提高一倍。” 他特意把修剪前后的预期产量画成柱状图,像极了财报里的业绩预测。

洛杉矶的华人餐饮协会很快发来样品需求。为了保证新鲜度,团队决定先用空运测试,虽然运费是海运的五倍,但能抢占市场先机。杰西在洛杉矶的仓库里搭建了临时检测站,用专业仪器测量花椒的麻度值 —— 这是川菜馆最看重的指标。

“麻度值超过 8000 的才能进 A 级品,” 杰西在视频里展示检测报告,“你们寄来的样品有三批达到了 8500,几家老字号川菜馆己经下单了。”

第一批空运花椒抵达那天,李阳的实盘账户正在经历考验。他持仓的亚马逊发布了季度财报,营收虽然达标,但云服务业务增速从 32% 降到 27%,股价盘后下跌 4%。

“要不要减仓?” 杰西在检测站一边抽检花椒,一边关注股市动态,“市场好像对云服务增速放缓很敏感。”

李阳调出云服务的详细数据:“你看,虽然增速降了,但毛利率提高了 2 个百分点,说明成本控制在改善。这就像我们的花椒,虽然运输成本高(增速降),但麻度值高(毛利率升),长期看更值钱。” 他不仅没减仓,反而在股价下跌时加仓了 5%。

两周后,亚马逊宣布获得美国国防部的云服务合同,股价反弹至新高。这次操作让李阳的实盘收益增加了 12 万美元,他把这笔钱捐给了大凉山的农产品加工厂,专门用于采购花椒筛选设备。

“这叫‘用财报数据指导投资’,” 李阳在给 “美股研习社” 用户的首播里分析,“大多数人只看营收增速,就像只看花椒产量,却忽略了毛利率这个‘麻度值’。真正的好公司,是能在增速放缓时提升质量的。”

加工厂的设备到位后,农户们第一次见到能自动分拣花椒的机器。阿依莫的爸爸摸着不锈钢传送带,感慨道:“以前靠手捡,一天最多处理 50 斤,现在机器一小时就能弄 200 斤。这就是李老师说的‘技术升级提升效率’吧?”

李阳笑着点头,突然想起亚马逊的自动化仓库。他意识到,无论是农产品加工还是科技公司运营,核心逻辑都是一样的:用技术降低成本,用质量赢得市场。

美股市场的另一场实战来得猝不及防。美联储宣布加息 75 个基点,引发市场恐慌,标普 500 指数单日下跌 3.6%。李阳持仓的消费股也未能幸免,其中一家连锁超市的股价跌了 6%。

“这是系统性风险,要不要先撤出来?” 张敏在电话里语气焦急,北京团队的投资组合也出现了浮亏。

李阳却在研究这家超市的财报:“他们的同店销售额增长 5.2%,高于行业平均,而且库存周转率提升了,说明运营效率在提高。加息虽然会影响消费,但刚需品的韧性很强。” 他想起大凉山的农户,就算遇到灾年,也会优先保证粮食种植 —— 这就是刚需的力量。

他在社群里给用户写了封公开信,用 “家里的米缸” 比喻刚需消费股:“加息就像天旱,米缸里存粮多的人家(现金流充足的公司)更能扛过去。” 这封信被转发了 2 万多次,很多用户留言说 “看完踏实多了”。

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这家超市在加息后的第二个月,因推出 “平价必需品套餐”,客流量反而增加了 12%,股价逐渐收复失地。李阳把这次案例做成《加息周期的防御性投资策略》课程,用超市的促销策略对比公司的抗周期能力,通俗易懂。

大凉山的花椒开始批量出口后,新的问题出现了 —— 国际市场对花椒的需求量有季节性波动,冬季是旺季,夏季则明显减少。农户们担心 “旺季忙死,淡季饿死”。

李阳借鉴美股的 “季节性投资策略”,给农户出主意:“旺季时多生产花椒粉、花椒油这些深加工产品,延长保质期;淡季时种植耐寒的药材,填补收入空缺。就像投资组合里的‘周期性资产 + 防御性资产’。”

吉克大叔带头试种了当归,没想到第一年就卖了好价钱。他拿着卖当归的钱给孙子买了台学习平板,上面下载了 “美股研习社” 的儿童课程。阿依莫用平板看财报动画时,突然指着屏幕说:“爷爷,这家公司的旺季淡季,跟我们种花椒一模一样!”

洛杉矶的川菜馆老板们成了 “美股研习社” 的新用户。他们最感兴趣的是 “供应链投资”—— 通过分析自己进货的农产品价格,反推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有位老板发现辣椒价格连续上涨,便买入了两家辣椒种植上市公司的股票,三个月后赚了相当于半年的房租。

“以前只知道埋头炒菜,” 这位老板在用户访谈里说,“现在看财报就像看进货单,哪些成本涨了,哪些销量好,心里门儿清。”

李阳的实盘账户增加了 “农产品产业链组合”,包含化肥、物流、食品加工等相关股票。他特别关注一家生产生物农药的公司,其产品能有效防治花椒的叶斑病。当看到该公司财报里 “亚太地区销售额增长 40%” 时,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与大凉山的采购有关,果断加仓,果然在后续公告中看到了与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合作消息。

“这就是‘从生活中发现投资机会’的终极版,” 他在团队会议上分享,“我们不仅在帮助农户,也在从他们的生产中获得投资灵感。这是一种奇妙的双向奔赴。”

年底的农产品展销会上,大凉山的展台前挤满了采购商。除了核桃和花椒,还有农户们按照 “产业链思维” 开发的核桃油、花椒酱,包装上都印着 “美股研习社乡村振兴项目” 的字样。杰西拿着订单笑得合不拢嘴:“有欧洲的超市想合作,他们对‘金融赋能的农产品’特别感兴趣。”

李阳站在展台后,看着阿依莫用不太流利的英语给外国采购商介绍花椒,突然想起第一次在盛景资本看美股 K 线图的场景。那时的他绝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以这样的方式连接起华尔街和大凉山。

手机震动,是赵磊发来的美股分析:“有家做植物提取物的公司,他们的花椒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全球领先,最近财报显示研发投入增加,值得关注。”

李阳看着屏幕上的公司名称,又看了看展台上红彤彤的花椒,笑了。投资的战场从来不止于 K 线图,它在每一份财报的字里行间,在每一颗的果实里,在每一个为生活努力的人眼里。而他的实战课堂,才刚刚翻开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