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艺术空间的成功,让苏然和林悦在业内的影响力急剧攀升,邀请函如雪片般飞来。这其中,最让他们心动的是一场全球瞩目的艺术科技峰会。这场盛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艺术家、科学家和创新者,是展示前沿成果与思想碰撞的绝佳舞台。
为了在峰会上呈现独一无二的内容,苏然和林悦再次闭关。他们深入挖掘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维度,尝试将生物识别技术融入艺术创作,让观众的情绪和生理数据实时影响作品的变化。苏然带领技术团队日夜攻关,优化算法,确保数据的精准采集与转化;林悦则沉浸在艺术构思中,用画笔勾勒出无数设想,力求作品在视觉上既震撼又富有内涵。
峰会当天,苏然和林悦携手走上演讲台。聚光灯下,他们自信地分享着项目背后的故事、创新理念以及对未来艺术科技发展的展望。随后,他们展示了最新创作的互动艺术作品,观众戴上特制设备,只需一个眼神、一次心跳,就能让画面色彩涌动、形态变幻,现场惊叹声此起彼伏。
演讲结束后,各国专家学者纷纷围拢过来,抛出合作意向与探讨话题。一位著名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对苏然说:“你们的想法极具开创性,为科技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路径。”而一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则对林悦赞不绝口:“你的艺术感知力与科技的结合太美妙了,让艺术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
峰会结束后,苏然和林悦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合作邀约,有艺术机构希望引进他们的作品举办巡回展览,有科技企业想联合开发创新产品。面对这些机遇,两人既兴奋又谨慎。他们知道,这是他们迈向更广阔舞台的契机,也是对彼此感情和事业的新考验。回到工作室,他们相对而坐,手紧紧握在一起,眼中满是对未来的坚定与期待,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
工作室的落地窗外,暮色将城市天际线染成琥珀色。苏然的手指无意识着合作协议的边角,纸张的纹理在指尖微微发涩。自从峰会结束,这样的文件几乎堆满了整张会议桌,从硅谷科技巨头的联合实验室邀约,到欧洲老牌美术馆的个展提案,每一份都裹挟着滚烫的机遇。
“伦敦那场巡回展,他们愿意承担80%的运输保险。”林悦将马克杯轻轻放在苏然手边,热气氤氲间,倒映出她眉间淡淡的忧虑,“但需要我们三个月内完成十件全新作品。”
苏然合上文件夹,金属扣发出清脆的声响:“技术团队刚解决完生物识别延迟问题,现在又要开发新交互模块...”话音未落,手机突然震动,弹出的是国内某科技独角兽的加急邮件——对方开出天价专利费,条件是独家买断他们的情绪数据转化算法。
“这不是买断技术,是要掐断我们的未来。”林悦盯着屏幕冷笑,美甲在玻璃桌面上划出细微声响,“艺术不该成为商业的提线木偶。”她转身从画架上扯下草图,揉成团掷进垃圾桶。那是她构思的“情绪森林”装置,原本计划用观众的脑电波生长出虚拟植物,此刻却像夭折的创意般皱缩在废纸堆里。
深夜两点,工作室的灯依然亮着。苏然的白衬衫皱巴巴地裹在身上,他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代码,突然被一双温热的手臂环住脖颈。林悦将下巴搁在他肩头,发丝垂落在他手背上:“我想通了,我们该做减法。”
她轻点鼠标调出全球地图,数十个红点在五大洲闪烁:“拒绝所有排他性协议,选三个最有实验价值的合作——东京的神经美学研究所、柏林的沉浸式剧场,还有...敦煌研究院。”
苏然转身时,撞进她眼中跳动的星火。敦煌研究院的邀请函被她压在镇纸下,边缘己经卷起毛边,那是他们一首渴望的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用生物识别技术重现飞天壁画的千年光影,让游客的心跳成为壁画流动的韵律。”林悦的声音带着雀跃,“这才是我们最初想要的,不是吗?”
晨光穿透百叶窗时,两人终于在协议上签下名字。当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渐渐平息,苏然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暴雨夜,他们在漏水的地下室拼凑第一台投影设备的场景。此刻工作室的陈列架上,“荣耀回响”的设计稿静静躺在玻璃展柜里,与窗外初升的朝阳交相辉映。
手机适时响起,是敦煌研究院的视频通话请求。苏然与林悦对视一眼,同时伸手按下接听键。屏幕亮起的瞬间,莫高窟的穹顶壁画在晨光中流转,恍若跨越时空的对话,为这场新的冒险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