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童姓姜,名辰,长辈希望这孩童意志坚强,高瞻远瞩,前途如星辰一般璀璨,故此取名。
父亲姜武,三十岁,是村里的一把劳动好手,从县城防军退役回来,也是村里武学堂的老师。
母亲黄英,二十八岁,从十几里外的村子嫁过来的,温柔善良,心灵手巧,是做家务的好手。
兄长姜星,八岁,比他大两岁,对姜辰很是照顾,姜辰和兄长各取“星辰”二字中的一个字为名。
小妹姜月,三岁,己经脱离了跌跌撞撞的学步时间,变得十分的活泼,可以开始在院子里追鸡撵狗了。
正在长身体的姜辰,胡乱地扒拉了两碗饭,便在家人的簇拥下向中央广场走去。
姜辰跟着姜星小跑在前面,姜武和黄英抱着姜月走在后面,姜母不时的喊着:“你们兄弟俩慢点,不要摔跟头了”。
即使知道这两兄弟学武灵活很多,但作为母亲还是担心的唠叨着。
姜辰自打出生记事以来就开始跟着父亲姜武和哥哥姜星一起学武,但是因为姜辰自小性格内向,文静不喜动,身体素质比村里同龄人学武之人要差一些。
幸好,姜星继承了姜武的体质,同龄人中一般都不是他的对手,令很多与姜辰同龄的人不敢轻视体质弱的姜辰。
村子名为清源村,背靠连绵几千里的十万大山,是大靠山的谐音,风水上也隐含有大靠山的意思,村民都姓姜,清源村的开村始祖在一千年前逃难到此处,村民表面上平时都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发展到现在的两千人口的村庄。
今日,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对于宁静祥和的清源村而言,这同样是一个意义非凡、至关重要的日子。
两千多名清源村村民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陆陆续续地从西面八方涌向村庄的中央广场,使得原本宽敞开阔、冷清的中央广场瞬间变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据粗略估计,这片广场足以容纳下六千多人,每逢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事件,这里都会成为全村老小聚集一堂的重要场所。
平日里,孩子们会在这里嬉戏玩耍,大人们则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一派祥和欢乐的景象。
今日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壮观的景象,原因无他----又到了一年一次令人瞩目的新生入学日!
中央广场两侧是两座别具一格的学堂,分别是文学堂和武学堂。
还有广场附近庄严神圣的姜家祖祠,这是清源村对祖上的精神寄托之所在。
这几处建筑堪称清源村中最为重要的公共设施,它们不仅承载着村民们的知识传承与精神寄托,更是整个村庄的灵魂所在。
两座学堂看似功能有别,实则都兼具了学文与学武的功能,只不过各有其侧重点罢了。
文学堂坐落在中央广场的东头,那里绿树成荫,环境清幽,仿佛天生就是为了孕育文人墨客而存在的地方。
走进文学堂,便能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桌椅,墙壁上挂着许多名人字画,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息。
在这里,先生们以文为主业,他们精心教授着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六艺。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艺、书、数。
除了这些主要的课程之外,文学堂还会教授一些基础的武学。
这些武学招式虽然简单,但却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会在学堂的空地上练习这些基础武学,他们一招一式,有模有样,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而武学堂则位于中央广场的西头,学堂里地势开阔,里面有一片空旷的练武场。
练武场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兵器,如刀、枪、剑、戟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寒光。
武学堂以武为主,这里的老师都是出自清源村武艺高强之人,他们都会将姜姓家族的家传武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
清源村姜家武学多样化,有的刚猛有力,有的灵活多变,每一种武学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心血。
同时,武学堂也没有忽视文化的学习,他们兼学六艺,让学生们在习武的同时,也能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内涵。
清源村的先祖深知,一个纯粹的武夫是难以在江湖中立足的,只有文武双全,允文允武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豪杰。
在附近的村子里,人们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要么是忙着做早饭,为一家人的生活操劳;要么是匆匆外出劳作,为了生计而奔波。
然而,清源村的人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时,清源村的男女老少便纷纷地在自家的院子里开始了他们半个时辰的练武时光。
他们精神抖擞,身姿矫健,仿佛每一个细胞都在为练武而欢呼。
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天真无邪的孩童,都沉浸在练武的乐趣之中。
每天半个时辰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清源村的人来说,这半个时辰却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
在这半个时辰里,他们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调整到了最佳状态,为接下来的学习和劳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练完武之后,学生们会兴高采烈地前往学堂,开始他们一天的学习生活,他们带着练武后的精气神,认真聆听先生们的教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或者学习更高深的武学。
而大人们则会扛着锄头,拿着镰刀,前往田间地头,开始他们一天的辛勤劳作。
他们在土地上挥洒着汗水,播种着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清源村的人们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一天不练武,他们就会觉得浑身不得劲。
练武己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入了他们的血液和灵魂之中。
在他们的心中,练武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为了传承先辈们的精神,守护自己的家园,追逐先祖的荣耀!
这样的传统,自清源村建村始祖时就开始有了,以后还会延续下去。
附近很多村子都不明白,清源村在不是特别富足的条件下,清源村的人自小都要进学堂至少学习三年时间,而且清源村学堂还是坚持了如此多年,从未因为荒灾之年而停办过。
殊不知,在这个以习武为荣的清源村村落里,如果谁家的孩子被发现具有武道卓越天赋,那么这家子人在村里行走时,腰杆都会不自觉地挺首许多,就连与人交谈时说话的嗓门也会比平日里响亮不少。
正因如此,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几乎无一例外地全家总动员,怀着满心期待与忐忑不安,前来一探究竟,想亲眼瞧瞧自家孩子究竟是否拥有那份难能可贵的武道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