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多元化战略高调启,启航剑指地产金融

2025-08-21 3441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启航科技,这家以硬件和软件技术闻名于世的巨头,如同一艘高速行驶的战舰,突然调转了航向。

一份公开发布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公告》,在资本市场和科技界同时引爆了一颗重磅炸弹。

公告内容言简意赅,却字字千钧:启航集团将成立独立的投资部门,正式涉足房地产开发、股权投资及资产管理三大领域。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疯了吧?一个搞芯片和系统的,跑去盖房子炒股票?”

“李强这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想当全能神?”

“跨界等于自杀,坐等启航跌落神坛。”

质疑声铺天盖地。

三天后,启航集团总部,新闻发布会现场。

闪光灯汇成的银色海洋中,李强独自一人走上发布台,身后是简洁的深蓝色背景板,上面只有启航的logo和“新征程”三个白色大字。

我没有带任何讲稿,只是平静地在台前站定,目光扫过台下数百名来自全球各地的记者。

现场瞬间安静下来。

“我知道,大家有很多疑问。”李强拿起话筒,声音通过音响清晰地传遍整个大厅,“一个科技公司,为什么要去碰金融和地产?是不是不务正业?是不是盲目扩张?”

我自问自答,没有给记者提问的机会。

“我的答案是,都不是。”

“启航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基于我们对未来趋势的判断。科技的进步,最终会反映在社会结构的变迁和财富流向的改变上。我们不是在追逐热点,我们是在预判未来经济的底层逻辑。”

一名来自《华尔街纪要》的记者抢到了提问机会,问题尖锐:“李先生,您所说的‘底层逻辑’是否过于空泛?外界普遍认为启航缺乏金融和地产领域的基因,这无异于一场豪赌。您拿什么来保证投资者的信心?”

李强微微侧头,看着那位金发碧眼的记者。

“基因,是可以进化的。至于信心……”我停顿了一下,整个会场的呼吸都仿佛凝滞了,“信心,不来源于空洞的承诺,而来源于严谨的逻辑和即将被验证的结果。我们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战略分析报告,会后会分发给大家。欢迎各位用最苛刻的专业眼光去审视它。”

我的话语间没有丝毫火气,却透着一种不容置喙的强大自信。

发布会结束后,那份长达百页的《启航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宏观经济基础与可行性分析报告》如同雪片般飞向各大金融机构和媒体的案头。

起初,大部分分析师都抱着看笑话的心态翻开报告。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脸上的轻蔑和讥讽,渐渐被凝重和惊异所取代。

报告中没有一句豪言壮语,通篇都是冰冷的数据、严密的模型和清晰的逻辑链。它从全球宏观经济周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新阶段等多个维度,精准剖析了未来五到十年内,资本和产业的潜在流向。

报告得出的结论,与李强在发布会上的发言完美呼应——特定的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以及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的股权,将成为下一轮财富增长的核心引擎。

“这……这不是胡乱扩张,这是一份……一份教科书级别的投资纲领!”一位资深分析师在内部会议上,将报告拍在桌上,语气里满是震撼。

“他们的团队太可怕了,对国内政策的解读和对城市发展潜力的预判,比我们这些专职干这个的还要深!”

“见鬼,他们是怎么做到把科技发展的‘奇点’和房地产的‘拐点’结合得这么天衣无缝的?”

风向,在悄然逆转。

一些原本不看好启航的分析机构,开始发布新的研报,措辞从“激进冒险”变成了“富有远见”,认为启航的跨界“逻辑自洽,值得期待”。

国内几家权威媒体更是进行了深度报道,《风起于青萍之末:解读启航的“未来棋局”》等文章刷爆了网络,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启航新战略的热烈讨论。

“我怎么觉得,李强这是要下一盘大棋?”

“以前觉得启航牛逼的是技术,现在看,人家牛逼的是脑子!”

“虽然启航还没上市,但我己经想预约它的股票了!”

外界的纷纷扰扰,并未影响启航内部的节奏。

就在舆论发酵的同时,一支由郝敏亲自带队的精干团队,己经悄无声息地抵达了西南地区的省会城市——锦城。

他们的目标,是城南一片占地数百亩的废弃工业用地。

在所有人的认知里,那是一块被城市发展遗忘的角落,周围配套设施落后,毫无商业价值。

然而,在李强脑中那幅无形的未来蓝图上,这里,正是锦城未来科技产业走廊的起点。

谈判桌上,王秀英面对着锦城主管招商的几位领导,言笑晏晏,却寸步不让。

“各位领导,启航来锦城,不是来炒地皮的。”王秀英将一份规划图册推到桌子中央,“我们计划投资三十个亿,在这里打造一个集研发、孵化、生产于一体的高新科技产业园。我们带来的不只是资金,还有启航的产业链和技术资源。”

她的话,精准地击中了当地政府最渴望的东西——产业升级。

“我们需要的,是政府的诚意。”王秀英话锋一转,语气柔和却坚定,“土地价格、税收优惠、人才政策,这三点,我们希望看到锦城最大的诚意。”

几轮拉锯之后,协议达成。

启航以一个近乎“白送”的惊人低价,拿下了那片土地长达七十年的使用权。同时,锦城市政府承诺,给予启航未来十年内最高级别的税收减免和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

签下协议的那一刻,连王秀英自己都觉得有些不真实。她看向身边的郝敏,郝敏只是对她点了点头,眼神平静。

这份平静背后,是对李强判断力的绝对信任。

几乎在同一时间,远在总部的郝敏,正通过加密线路,向金融投资团队下达了另一道指令。

“执行‘火种A计划’,目标代码60XXXX,建仓资金五千万,成本控制在12.5元以下。记住,分批买入,不要惊动市场。”

电脑屏幕上,一只名为“东升新能源”的股票正在不温不火地横盘整理,无人问津。

但在李强的“预见”里,三个月后,这家公司将发布一项颠覆性的电池技术,股价一飞冲天。

这五千万,只是探路石,是启航金融棋盘上的第一枚落子。

启航高调的多元化宣言,自然也引起了海外资本大鳄的注意。

纽约,曼哈顿中城。

一家顶级对冲基金的交易室内,基金经理卡尔·艾萨克看着屏幕上关于启航的新闻,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又一个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科技新贵,真以为自己是上帝了?”他对旁边的分析师说,“一个硬件公司,居然敢踏进我们的猎场。”

“卡尔,他们的分析报告我看过,有点东西。”分析师提醒道。

“狗屁!”卡尔不屑地挥了挥手,“逻辑再好,也需要时间和钱去验证。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他最春风得意的时候,给他迎头一击!”

“怎么做?”

“做空他!联系我们在亚洲的合作伙伴,找到一切可以做空启航概念的渠道,无论是关联公司还是供应商。我要让市场看看,挑战华尔街的下场!”

指令迅速传达下去。

然而,半个小时后,卡尔的下属们带来了让他错愕的消息。

“老板……启航集团是私人公司,没有上市,我们无法首接做空它的股票。”

“我们查了它的主要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大部分也是非上市公司,或者合作关系极为稳固,根本没有做空的空间。”

“他们……他们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铁桶,我们找不到下嘴的地方!”

卡尔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蓄满了力,却无处可发。

这种憋屈感,让他烦躁地将手中的咖啡杯砸在了地上。

启航集团,内部会议室。

李强看着眼前的核心团队成员——郝敏、王秀英、猴子、王大柱。

“外界现在很热闹,有捧的,有骂的。这些都不重要。”李强的声音很平静,“锦城的土地和‘火种A计划’,只是开胃菜。我们现在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未来更宏大的布局,积累弹药和经验。”

我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的城市。

“记住,我们的征途,从来都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我们要做的是,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全球经济大变局中,成为那个能制定规则的玩家。”

我的目光深邃,仿佛己经穿透了眼前的钢筋水泥,看到了一个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未来。

而启航,这艘刚刚转向的巨轮,己经将它的船头,稳稳地对准了那片最波涛汹涌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