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国际巨头再评估,李强布局全球化

2025-08-21 4057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纽约,维纳斯集团总部,顶层会议室。

巨大的落地窗外,曼哈顿的钢铁丛林在晨光中显得冰冷而坚硬。

但会议室内的气氛,比窗外的钢铁还要凝重,几乎要凝固成冰。

“所以,各位,谁能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维纳斯集团CEO,德怀特·约翰逊,一个年过六旬、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男人,将一份加密文件狠狠摔在椭圆形会议桌的中央。

文件封面上,用鲜红的字体标注着“启航贸易——最高威胁等级评估报告”。

“我们不是说,他们的‘废料再生’只是小打小闹吗?”

“我们不是评估,他们在高端设备领域,至少落后我们三十年吗?”

德怀特的声音并不高,却带着一种足以让在场所有人脊背发凉的压迫感。

他湛蓝色的眼睛扫过每一位高管的脸,那眼神锐利如刀。

“CEO先生,”技术总监彼得森艰难地开口,他的额头上己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我们……我们确实低估了他们。根据我们在中国的内线和商业卫星图像分析……启航集团在滨海市郊区建立的,确实是一座全自动化……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德怀特冷笑,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用什么?用他们从我们这儿买的淘汰生产线吗?”

“不,先生。”彼得森的声音更低了,几乎像是蚊子在叫,“根据多方交叉验证……工厂里运行的,是他们……自主研发的‘激光刻蚀机’。”

“自主研发?”

这西个字像一颗重磅炸弹,在会议室里炸响。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难以置信地看着彼得森。

“是的,”彼得森硬着头皮,调出了投影屏幕上的几张高糊图片和数据模型,“虽然图像模糊,但通过能量反应和设备轮廓分析,这是一种全新的激光刻蚀技术。我们的专家团队连夜推演,结论是……启航可能在材料学和光学领域,走上了一条和我们完全不同的赛道,并且……他们成功了。”

德怀特缓缓靠在椅背上,十指交叉,放在腹部。

他沉默了。

整个会议室落针可闻,只有众人沉重压抑的呼吸声。

在座的都是人精,他们瞬间明白了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他们构筑了几十年的技术壁垒,那条他们引以为傲的、用来扼杀一切挑战者的“护城河”,被来自东方的对手,用一种他们完全没想到的方式,硬生生炸开了一个缺口。

启航,不再是那个只能模仿和山寨的东方小作坊。

它拥有了从材料到设备,再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闭环能力。

它成了一条可以自己造血、自己呼吸、自己进化的巨龙。

“封锁……己经失败了。”德怀特终于开口,声音沙哑而疲惫。

他看着窗外,眼神深邃,“从今天起,调整对启航的全球战略。停止一切无意义的遏制手段。”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一位副总裁小心翼翼地问。

德怀特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既然无法扼杀,那就……‘拥抱’它。”

他一字一顿地说:“启动‘特洛伊木马’计划。有限度地开放部分技术合作,用我们的标准去渗透他们,用我们的生态去同化他们。我要知道他们技术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参数。当他们离不开我们的时候,我们再一刀……切断他们的喉咙!”

……

与此同时,滨海市,启航集团总部。

李强的办公室内,烟雾缭绕。

我面前的茶几上,摆着一杯己经凉透了的茶。

我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笃”的轻响。

意识里那些乱麻般的信息流渐渐收束,像被无形的手梳理过的蚕丝,沿着脑域褶皱铺展出清晰的纹路。当那幅横贯天地的世界战略图在脑海中定形时,我终于读懂了这股异能的本质 —— 它不是外置的工具,而是长在思维里的 “经纬仪”,是嵌在意识中的 “沙盘”。

我能“看”到,维纳斯集团那艘商业航母,正在调转船头,巨大的阴影朝着启航笼罩而来。

封锁变成了渗透,遏制变成了捧杀。

更阴险,也更致命。

李强掐灭了烟头,拿起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拨通了一个熟悉的号码。

“刘处长,是我,李强。”

电话那头,传来刘处长沉稳的声音:“李强同志,我正想找你。我们收到了情报,维纳斯集团的策略……有变。”

“我知道。”李强开门见山,“他们要跟我们玩阴的了。不过,这正好也是我们的机会。”

我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景象。

“刘处长,堵不如疏。西方世界既然想打开一道口子,那我们就顺势冲出去!”

李强的声音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

“我有一个大胆的构想——‘中国技术走出去’!”

刘处长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显然被这个提法镇住了。

“你的意思是……”

“我们不能只卖随身听,我们要卖设备,卖技术,甚至……卖标准!”李强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感染力,“把我们国产的激光刻蚀机,把我们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推向全世界!尤其是那些被西方技术壁垒挡在门外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要用我们的技术,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我们要用我们的标准,构建一个全新的、独立于西方之外的全球科技生态!”

这番话,如同平地惊雷,让电话那头的刘处长呼吸都为之一滞。

他能想象到,这个计划一旦成功,将对现有的国际格局产生多么颠覆性的冲击。

“李强,你知不知道,这比单纯的技术突破,要难上一万倍!”

“我知道难,但再难,也得有人去做!”李强斩钉截铁地说,“启航,愿意做这个先锋!”

……

国家智能制造实验室。

刺眼的弧光在密闭的实验舱内一闪而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金属和臭氧混合的奇特味道。

周教授摘下护目镜,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操作台上的数据流。

“功率曲线还是不够平滑,激光束的聚焦精度差了0.01微米!就是这0.01微米,决定了我们和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

他懊恼地捶了一下桌子。

一旁,满手油污的王师傅递过来一杯热茶,瓮声瓮气地说:“老周,别急。当年我们搓原子弹的时候,比这难多了。这玩意儿,不就是个光和铁疙瘩的事儿嘛,慢慢磨,总能磨出来。”

周教授接过茶杯,苦笑着摇了摇头:“老王,这次不一样。我们要的不是磨出来,而是要超越!李总的要求是,我们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那个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东西——光刻机!”

“光刻机?”王师傅眼神一凝。

他虽然不懂那些复杂的物理原理,但也知道,这三个字,代表着人类工业制造的巅峰。

“那玩意儿……咱们真能搞?”

“能搞!”周教授眼中重新燃起了火焰,“李总给了方向,国家给了支持,我们这群老骨头,要是连这点硬骨头都啃不下来,怎么对得起人民的期盼!”

他转身在战术板上写下几个大字:“EUV,极紫外光源技术攻关!”

……

财务总监办公室。

郝敏的面前,摆着三台电脑。

一台显示着全球外汇市场的实时波动,一台是各国最新的贸易政策分析报告,还有一台,正在运行一个复杂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型。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一行行数据如瀑布般滚落。

李强的全球化战略,对她这个CFO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极限挑战。

“在东南亚建厂,土地成本低,人力成本有优势,但政局不稳定风险系数为0.6。”

“在非洲建厂,可以获得原材料优先采购权,但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企,风险系数0.75。”

“将国产设备出口,面临目标国关税壁垒和技术标准认证双重障碍……”

每一项决策背后,都是一连串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风险概率。

她必须为李强的雄心壮志,筑起一道最坚实的财务防火墙。

她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端起咖啡灌了一大口。

苦涩的液体滑过喉咙,让她混沌的大脑清醒了几分。

她知道,启航这艘巨轮,即将驶入一片波涛汹涌的未知海域。

而她,就是那个必须时刻校准航向、规避冰山的瞭望者。

与此同时,两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启航集团的大厅。

猴子和王大柱,这两个从启航创业之初就跟着李强的元老,刚刚结束智能工厂的收尾工作,又接到了新的任务。

“国际市场拓展部?”猴子看着公司新挂上的牌子,挠了挠头,“强哥这是要干啥?真要把咱们的厂子开到国外去?”

王大柱拍了拍他的肩膀,咧嘴一笑,露出两排大白牙:“管他呢,强哥让咱去哪,咱就去哪!上次去莫斯科,是卖随身听,这次,咱们去给外国人建工厂!想想都带劲!”

王秀英穿着一身干练的职业套装,从部门里走出来。

她看到二人,微笑着说:“你们两个来得正好,准备一下,下周出发。第一站,越南,泰国。去为我们的海外生产基地选址。”

她现在的身份,是新成立的国际市场拓展部总负责人。

她的眼中,没有了过去的青涩,取而代 之的是一种全球化的开阔视野和商业精英的锐利。

猴子和王大柱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与激动。

他们挺首了胸膛,大声应道:“保证完成任务!”

启航的全球化战略,就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在李强的指挥下,各个部件开始协同运转。

从技术研发到财务支持,从市场开拓到海外建厂,一张覆盖全球的大网,正悄然拉开。

李强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目光仿佛穿透了云层,望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滨海,太小了。

中国,也只是起点。

我要做的,是带领启航,带领“中国芯”和“中国制造”,真真正正地,走向世界之巅。

一场新的、更加宏大、也更加凶险的战争,己经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