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技术迭代加速跑,未来产品初构想

2025-08-21 3732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维纳斯的人走后,李强连庆功宴都没开。

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启航的核心层全员到齐,但气氛却不像刚刚打了一场大胜仗,反而有些凝重。

“都说说吧,怎么想的?”李强掐灭烟头,声音不大,却让每个人都精神一振。

郝敏推了推眼镜,率先开口:“老板,这次我们是把维纳斯给顶回去了,面子里子都有了。但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后续的打压估计会更狠。”

猴子接话,语气带着一股狠劲:“怕他个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不了就跟他们死磕到底!”

李强摆摆手,没有顺着他们的话说下去,反而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愣住的问题。

“随身听,还能火多久?”

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

“智能随身听”现在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订单都排到明年了,老板怎么突然问这个?

李强没等他们回答,自顾自地说道:“火,肯定还能火个一两年。但然后呢?等维纳斯、索尼这些巨头反应过来,用他们的体量和渠道优势,推出类似的产品,我们怎么办?跟他们拼价格?拼渠道?”

“我们会被活活耗死。”

冰冷的事实像一盆凉水,浇在每个人头上。

刚刚击退维纳斯的那点兴奋,瞬间荡然无存。

“那……老板你的意思是?”周教授扶了扶老花镜,他预感到李强肯定有了新的想法。

李强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没有写字,而是画了一个简单的手环。

“下一步,我们要做这个。”

我又在手环旁边,画了一个对话气泡的图标。

“还要做这个。”

所有人都懵了。

这是啥玩意儿?

“老板,你这是……手表?”王大柱憨憨地问。

李强笑了。

“可以叫它手表,但我更愿意叫它‘可穿戴智能设备’。”

“智能随身听解决了‘听’的问题,但人的需求是立体的。未来,我们要解决‘戴’的问题、‘看’的问题,甚至‘交互’的问题。”

我的语速不疾不徐,每个字却像敲在钢板上,震得在场人心头发麻。

这段时间,李强的脑海里像是装了台精密的投影仪。那些曾模糊的技术轮廓,正一点点显影成具体的画面 ——手腕内侧的屏幕随动作亮起,消息像跃动的光斑;抬手时,虚拟界面便悬在眼前,指尖划过空气就能操作;对着虚空说话,会有温和的电子音及时回应。

这些碎片化的未来景象,渐渐拼凑出两个清晰的方向: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而催生这一切的,是他脑中突然变得敏锐异常的首觉,像有双无形的手,总在关键处轻轻推他一把,让那些旁人想不到的念头,自然而然地冒出来。

“周教授,王师傅,”李强转向两位技术大拿,“我需要你们马上成立一个预研小组。目标有两个。”

“第一,可穿戴智能芯片。要求极致的小型化,极致的低功耗。要把我们现在的‘启航芯’,压缩到指甲盖大小,功耗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周教授倒吸一口凉气。

“这……这难度太大了!李总,功耗和性能是天平的两端,要同时做到小型化和低功耗,还要保证算力,这几乎是违反物理定律的!”

“定律是人发现的,也是可以被人利用和突破的。”李强语气平静,“我相信您能做到。”

我又看向王师傅。

“第二,小型化AI语音模块。我不要那种死板的‘是’或‘否’的语音指令。我要的是,能进行简单对话,能听懂大部分日常用语的AI助手。它得能装进我们这个‘手环’里。”

这下,连周教授都沉默了。

芯片的小型化,是工程学难题。

而李强描述的这个AI语音模块,己经是基础人工智能的范畴了!这完全是另一个维度的技术!

郝敏的算盘己经在心里打得噼啪作响,她忍不住开口:“老板,这两个方向,任何一个单拎出来,都是吞金巨兽。研发投入……我初步估算,至少要把我们现在赚的钱全部填进去,而且,可能连个响都听不到。”

“那就把未来的钱也投进去。”李强斩钉截铁。

“我们领先了半步,就要用这半步的优势,去抢占下一个赛道。等别人反应过来,我们己经跑出百米冲刺了!这叫降维打击!”

整个办公室,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李强描绘的蓝图给震住了。

这盘棋,下得太大了!

……

会议一结束,启航这台精密的机器就高速运转起来。

周教授和王师傅一头扎进了实验室,整天不出来。实验室里,争论声和图纸的翻动声此起彼伏。

“不行!这个封装工艺,散热过不去!芯片会烧掉!”

“那用倒装焊(Flip-chip)技术试试?可以缩短连接路径,降低功耗!”

“算法!算法才是关键!没有全新的轻量化神经网络模型,你硬件做得再小也没用!”

另一边,刘处长的电话打了进来,他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激动。

“小李!我刚从部里开会回来!你小子,真是神了!”

李强一愣:“刘处长,怎么了?”

“上面正式成立了‘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发展小组’,还要搞一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区’!你提的那些方向,跟国家的大战略简首不谋而合!部里的领导点名表扬了启航,说我们有前瞻性!怎么样,有没有兴趣,代表民营企业,来牵个头,参与到国家级的项目里来?”

李强心中一热。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有了国家队的支持,这事,稳了一大半!

“刘处长,我们义不容辞!”

……

启航内部,也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王秀英不再仅仅是李强的秘书和翻译,她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命。

“未来技术趋势研究室”,主任,王秀英。

这个听上去有些务虚的部门,却被李强赋予了极高的权限。王秀英带着几个新招来的高材生,开始疯狂搜集全球顶尖科技期刊的论文、各大科技公司的专利布局、行业分析报告……

一份份英文、德文、日文的资料被翻译、整理、分析,最终汇成一份份精炼的简报,送到李强的办公桌上。

郝敏则成了最“痛苦”的人。

她每天都在跟钱打交道,但以前是愁钱怎么花出去,现在是愁钱从哪来。

“柔性显示屏技术,国内京东方和维信诺在搞,但良品率低,成本高得吓人。”

“微型电池,宁德时代那边有点苗头,但能量密度还是不够。”

“传感器、陀螺仪这些小东西,都得从国外进口,随时可能被卡脖子。”

猴子和王大柱领了新任务,不再是单纯地负责安保和后勤,他们摇身一变,成了启航的“供应链先锋官”。

两人带着技术人员,天天往返于全国各地的研究所和工厂,去“淘宝”。

他们要赶在李强的产品成型前,把所有可能用到的、原本依赖进口的零部件,全部找到替代方案并实现国产化。

这天,猴子灰头土脸地从一家小工厂回来。

“强哥,找到一家做柔性电路板(FPC)的,技术还行,就是规模太小,老板都快揭不开锅了。”

李强听完,只说了一句:“告诉他,他的技术,启航要了。他的厂子,启航投了。让他把产能给我扩十倍!”

……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

维纳斯集团的总部大楼里,气氛压抑。

一份来自华夏的情报,摆在了亚洲区总裁的桌上。

“启航……没有扩大随身听生产线?”

“是的,先生。他们反而成立了新的研究室,正在高薪招聘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的专家。”

“情报显示,他们的采购目标,指向了柔性屏幕、微型电池和生物传感器。”

总裁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这些东西,和随身听没有半点关系。

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心中升起。

启航,难道在策划一种……全新的产品形态?

一种他们闻所未闻,甚至想都没想过的东西?

“给我盯死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我要弄清李强到底想干什么!”

……

夜深了。

李强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我没有看那些复杂的报表,而是在看一份简历。

简历的主人叫陈景,三十出头的年纪,中科大博士,现在是某高校一个不起眼的讲师。

他的研究方向,是“深度残差网络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

这个方向过于前沿,在当时国内几乎没什么企业用得上,陈景也因此在学术圈有些郁郁不得志。

李强拨通了陈景的电话。

“陈博士,你好,我是启航科技的李强。”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一个有些疑惑的声音:“启航?做随身听的那个?”

“对。”李强笑了笑,“我看了你在《计算机学报》上的论文,很有启发。我想和你聊聊,不是聊学术,是聊怎么让机器,真正地‘听懂’人话。”

“我们不缺钱,不缺应用场景,我们只缺一个像你一样,敢想敢做的领军人。”

电话那头,陈景的呼吸声,明显变得急促起来。

挂掉电话,李强走到白板前,看着那个潦草的手环草图。

我拿起笔,在手环的草图上,画上了一个小小的麦克风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