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村花妹妹反成全村笑柄1

2025-08-20 1995字 2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柳河村有个说法……

“同胞姐妹,命各分,一苦一富,天注定。”

这句话传了三十年,从族老讲到新妇,从灶头讲到炕头,人人信得真。

苏家这一对姐妹,正好成了这传言的“铁证”。

姐姐苏梨花,出身带病,生下来那年刚开春,全村遭了冰雹,麦子收成全废。

于是村人说,她命里带衰,扫把星投胎。

妹妹苏杏儿,生得皮白唇红,才呱呱坠地,镇上的药材铺新开张、豆腐坊翻倍赚。

全村人便说她“锦鲤下凡,旺家旺财”。

就是因为这话,苏杏儿从小被夸着长大。

这天一早,村口石板路上热闹起来。

“杏儿又去镇上啦?哟,这打扮,今儿准是去见媒婆吧?”

“可不!咱们村花一出门,谁不回头?听说镇上周家公子想登门求亲呢。”

“周家?那可是咱镇头号富户,听说家里有三铺面五田地,娶谁不是娶,偏偏看上杏儿了!”

人群哄笑中,苏杏儿踩着小碎步走出家门,穿着一件新做的绣花粉袄,头上插着两朵红绢花。

“婶子们早啊~”她笑眯眯地抬手招呼,声音软绵,步子轻巧。

村口几个汉子都忍不住咽了口水:“哎哟,这长得,跟画上一样。”

“锦鲤命啊。”

“嫁去周家,那咱们村也能扬名啦。”

而与此同时,后院的柴棚里,苏梨花正卷着袖子,蹲在灶边烧火。

她咳了几声,抹了把额头的灰,往灶堂里塞了几根劈柴,烟气冲得她首眨眼。

“梨花!”门口传来沈氏尖声,“豆腐汆好了没?要是再烧糊了,看我不骂死你!”

“好了。”她起身,端起陶罐,脚步有些踉跄,匆匆进了堂屋。

饭桌上,苏父正拿着鸡腿夹给苏杏儿,边夹边说:“今儿去周家,记得嘴甜些,不要学你姐,一开口就掉价。”

“知道啦爹。”苏杏儿撒娇地一笑,眉眼弯弯。

苏梨花走过去,将豆腐放下。

沈氏皱眉扫了她一眼:“没事别往堂屋跑,一身烟灰味,别熏了你妹的好日子。”

苏父也斜眼看她:“婚事都耽搁三年了,还不赶紧攒点力气干活。别指望谁来娶你。”

苏梨花低声“嗯”了一声,转身退了出去。

院外的菜地里,春草刚冒芽,她蹲下身,继续拔草。

手上的茧在风里泛白,脚边的鞋底己破了线,她低头,一言不发。

不远处,几名村妇正围着说话。

“这苏家的两个姑娘,一个是金枝玉叶,一个是压霉的福袋。”

“你说她们怎么一个娘生的,命却差这么多?”

“那还用说?命苦星一出世就克死小牛,苏家老母也没熬过月子。”

“啧,也不知道她咋还不识趣地滚出家门。”

这些话她听得清清楚楚,却仿佛听了无数遍,连心都听麻了。

她低头拔着草,指甲划破了皮,血沁出来,也没吭一声。

这时候,大门外传来一阵马蹄声。

一辆雕着云纹的软轿停在门口,轿帘一掀,走下个妇人,后头是镇上周家那位周二郎。

“快快快——杏儿姑娘可在?”

沈氏一听,手忙脚乱迎出去:“在在在,今儿特意起早梳头等你们来呢!”

村民们也跟着围过去看热闹,连苏父都满脸堆笑。

只有苏梨花,独自蹲在地里,被人忽略得像一抔土。

周家人进屋坐定,带了一匣糕点、一串铜钱,虽不算隆重,却也不寒酸。

沈氏端茶倒水,一口一个“二郎”,笑得脸上的褶子都不见了。

周二郎也乐呵:“杏儿姑娘这模样,我回去就禀我娘,若成了,必备三金一铺地。”

这话一出,村口炸开了锅。

“哎哟我天,一铺地,三金?这可是招正妻啊!”

“咱杏儿要飞上枝头了!”

“苏家这是要翻身啦!”

沈氏更是嘴都合不上:“那咱就……择个好日子,过几天请媒人正式上门?”

“成!”周二郎当场点头。

而苏梨花那边,连话都插不上。

傍晚,吃饭时,苏父突然抬眼看她一眼:“梨花,你堂叔家的长子,做泥水活的,人稳当,月前托我说亲。”

苏梨花手顿了一下:“他不是……比我大十岁,离过婚?”

“你还挑?人家愿意娶你就不错了。”

沈氏冷声:“你要真有出息,也不至于养在家里三年没人问。”

苏梨花抿紧嘴唇,不再说话。

饭后,她照旧洗碗收拾,苏杏儿换上新衣去了邻家看灯。

路上,有小孩牵着母亲问:“娘,娘,命苦星是啥意思啊?”

那妇人笑了笑:“就是怎么活都苦的人。像你苏梨花姐姐那样。”

小孩点头:“那我要做苏杏儿那样的,漂漂亮亮又能嫁富人。”

夜色沉沉,苏梨花在水缸边搓着碗,水凉透了骨。

她仰起脸,看了看天。

她心里想:我到底做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