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接收安南

2025-08-23 3787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红河受降:1945年中国军队在安南接收日军投降纪实

一、历史依据: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的授权

1945年9月的红河三角洲,稻浪翻滚的田野间,中国陆军第一方面军的先头部队正沿着滇越铁路向南推进。司令官卢汉将军的指挥车里,摊开着两份至关重要的文件——《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文件中“日本必须将其在二战中占领的所有殖民地归还盟国”的条款,明确赋予中国军队在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接收日军投降的权力。这片曾被法国殖民、后被日军占领的土地,即将迎来正义的清算。

越南的局势在二战末期格外复杂。1940年日军进驻越南后,表面保留法国殖民机构,实则实行军事控制;1945年3月,日军发动“三九政变”驱逐法国人,扶持保大皇帝建立傀儡政权;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越南独立同盟(越盟)在河内发动起义,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形成多方势力交织的局面。中国军队的到来,既是履行盟国义务,也是为了稳定局势、协助越南实现真正的独立。

“我们来越南不是为了取代殖民者,而是为了执行盟国决议,帮助越南人民摆脱侵略。”卢汉在部队动员会上强调。接收部队由滇军主力组成,共10万兵力,配备山炮、装甲车等重装备,同时吸纳了懂法语、越南语的翻译官和东南亚问题专家,制定《越南受降守则》,明确“不干涉越南内部事务”“保护平民与侨民安全”“严格区分日军与越南民众”三大原则。

1945年9月12日,中国军队先头部队进入河内。当“红旗”在滇越铁路桥升起时,河内外侨与越南民众夹道欢迎——华侨们举着“祖国军队万岁”的标语,许多人因激动而泣不成声;越南人则用汉语高喊“感谢中国”,他们知道,正是中国军队在滇西、缅北的苦战,牵制了日军精锐,为越南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二、河内受降:殖民建筑里的正义时刻

河内的受降仪式在原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府举行。这座融合法式洋楼与东南亚风格的建筑,曾见证无数殖民压迫的屈辱,此刻却要见证侵略者的低头。9月28日上午,日军第38军司令官土桥勇逸中将率领参谋人员走进会场,他们的军靴踩在大理石地面上的声响,与窗外越南民众的欢呼声形成诡异的对比。

受降席上,卢汉将军的坐姿端正而威严。当土桥勇逸解下指挥刀放在托盘里时,刀刃反射的阳光恰好照在墙上的世界地图上,越南的位置被红色标记醒目圈出。卢汉用汉语宣读受降条款:“日军须在15日内交出全部武器弹药,释放所有战俘与被押平民,协助中国军队维持治安至盟国安排的过渡政府成立。”翻译官将内容译成越语和法语时,会场内外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受降仪式最动人的环节是战俘释放。中国军队特意将被日军关押的越南独立人士、法国战俘与盟国侨民请到现场,当他们在士兵护送下走进会场,许多人扑向日军军官,被中国士兵礼貌拦下。越南爱国志士阮文追握着卢汉的手说:“中国军队不仅带来了胜利,更带来了正义。”

河内的接管工作展现出大国担当。中国军队严格区分“接收”与“占领”:对日军营房、仓库进行清点登记,贴上“中国陆军接收”封条;在街头设立“军民联络处”,用中、越、法三种语言公布办事流程;甚至为士兵配发《越南风俗手册》,要求尊重当地宗教信仰与生活习惯——当看到中国士兵脱帽向胡志明纪念堂致敬时,越南民众对这支军队的好感度迅速提升。

日军仓库的清理工作颇具象征意义。士兵们在河内郊区的仓库里发现大批被掠夺的物资:从中国云南抢走的锡矿、从越南北方征收的大米、从柬埔寨掠夺的文物,甚至还有法国殖民当局的黄金储备。卢汉当即下令:“中国籍物资登记后运回国内,越南籍物资移交越盟临时政府,国际物资封存待盟国处理。”这种公正处理赢得了越南各界的认可。

三、海防与谅山:边境线上的秩序维护

海防港的接收聚焦于海上通道。这里是日军在印度支那的主要出海口,停泊着大批待销毁的日军舰艇。中国海军“太平号”护卫舰驶入港口时,日军“宇治丸”运输舰正在卸载最后一批武器,中国士兵登船检查时,发现船舱里藏着数百名准备潜逃的日本战犯,当即全部扣押。

海防港的武器销毁现场震撼人心。中国工兵将缴获的200门火炮、500挺机枪整齐排列在码头,当爆破声响起,浓烟与红河入海口的水汽交融,像为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蒙上一层薄纱。卢汉在仪式上宣布:“这些武器的销毁,是对所有在越南牺牲者的告慰,也是和平的开端。”

谅山的接收关乎中越边境稳定。这座位于滇越边境的重镇,曾是日军进攻中国云南的跳板,中国军队第60军在此展开细致的清剿工作:拆除日军埋设的边境地雷,修复被炸毁的界碑,协助越盟建立边境检查站。当中越士兵在友谊关共同升起两国国旗,边境两侧的百姓欢呼着涌过临时通道,亲人团聚的场景让在场官兵动容。

谅山的特殊之处在于混居的民族社群。这里居住着京族、傣族、壮族等多个民族,中国军队特意组建“多民族调解委员会”,由中越双方代表共同处理民族纠纷。当一起因水源引发的冲突被成功调解,壮族长老用铜鼓演奏《友谊曲》,鼓声在山谷间回荡,像在诉说两国边境民族千年的情谊。

西、与越盟的互动:尊重独立的大国姿态

中国军队与越南独立同盟的关系始终保持着克制与尊重。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日军投降后己控制越南北方大部分地区,中国军队抵达后,主动与越盟代表举行会谈,达成“三点共识”:承认越盟是越南人民的代表组织;支持越南实现民族独立,但需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与法国的关系;中国军队在完成受降任务后即行撤军,不干涉越南内政。

河内的联合巡逻成为佳话。中国士兵与越盟游击队组成联合巡逻队,共同维持治安,中国军队的装甲车与越盟的自行车队同行,头盔上的帽徽与斗笠上的红星相映成趣。当巡逻队经过河内大学,学生们高呼“中越友谊万岁”,这种跨越意识形态的友好互动,为两国关系奠定了基础。

中国军队对越盟的物资支持颇具深意。将接收的日军粮食、药品、布匹等物资,按比例分配给越盟用于救济平民;允许越盟在控制区发行报纸、组织集会;甚至为越盟干部提供军事训练,帮助他们提升战斗力。胡志明在会见卢汉时说:“中国是第一个承认越南独立的大国,这份情谊越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文化尊重的细节赢得人心。中国军队在河内保护越南历史遗迹,修复被日军破坏的独柱寺;在学校开设汉语课程的同时,也支持越语教学;甚至在传统节日时,与越南民众一起庆祝。中秋节时,中国士兵与河内市民在还剑湖放花灯,灯笼上写着“中越友好”“世界和平”等字样,灯光在湖面摇曳,像无数颗跳动的友谊之心。

五、受降的意义:战后秩序中的中国担当

越南受降的成果显著:至1945年11月,中国军队共接收日军武器弹药库42座,缴获步枪8万支、火炮300门、汽车500辆;释放战俘与平民1.2万人,其中包括被关押3年的法国总督德古;协助越盟建立地方政权28个,稳定了北纬16度以北地区的局势。这些成果不仅履行了盟国义务,更展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参战国的国际地位。

对中国而言,此次受降是百年来首次在海外执行接收任务,洗刷了近代以来的外交屈辱。从1885年《中法新约》被迫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权,到1945年以胜利者身份在越南接收日军投降,历史的轮回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了质的飞跃。参与受降的滇军老兵李根源感慨:“当年法国人从我们手里抢走越南,今天我们帮越南人把侵略者赶出去,这就是天道轮回。”

对越南而言,中国军队的受降为民族独立争取了时间。在中国制造的缓冲期内,越盟得以巩固政权、扩大影响、组建正规军,为后来的抗法战争奠定了基础。胡志明在《致中国人民书》中写道:“中国军队在越南的受降,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对民族独立的道义支持。”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受降工作评价颇高。《泰晤士报》报道:“中国军队在越南展现出的克制与公正,超出了许多国家的预期,为盟国处理战后殖民地问题提供了范例。”苏联《真理报》则称:“中国在越南的行动,体现了被压迫民族对另一个被压迫民族的理解与支持。”

1946年3月,中国军队开始分批撤离越南。在河内的送别仪式上,胡志明向卢汉赠送“中越友谊”金质奖章,越盟游击队列队敬礼,河内市民沿街摆放鲜花与水果。当最后一列火车驶过友谊关,中国士兵与越南民众隔着车窗挥手告别,许多人泪流满面——这段短暂的相处,虽未改变后来复杂的历史走向,却在两国人民心中种下了友谊的种子。

中国军队在越南接收日军投降的历史,是二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的重要篇章。它既履行了《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的国际义务,也展现了中国尊重弱小民族独立的大国胸怀;既清算日军的侵略罪行,也为越南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支持。红河岸边的受降仪式早己落幕,但它留下的启示至今仍有意义:真正的胜利不是征服,而是正义的伸张;大国的责任不是支配,而是对弱小的扶持。

如今的河内还剑湖,游船穿梭,游客如织,很少有人知道70多年前这里曾见证中国军队接收日军投降的历史性时刻。但中越两国在抗战时期结下的友谊,在红河受降中展现的互信,始终是两国关系的宝贵财富。正如胡志明当年所说:“中越两国山水相连,历史相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像1945年那样,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