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光复台湾

2025-08-23 4073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宝岛回归:1945年中国军队接收台湾纪实

一、历史召唤:台湾回归的法理与民心

1945年10月的台湾海峡,秋阳穿透薄雾,中国海军“太平号”巡洋舰的甲板上,接收部队官兵整齐列队。站在舰桥的陈仪将军手持《开罗宣言》复印件,泛黄的纸页上“台湾应归还中国”的字样在海风中微微颤动。自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以来,这座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的宝岛,终于迎来了回归祖国的时刻。

台湾的民心早己向着祖国。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台湾时,全岛沸腾:台北市民自发走上街头,扯下日本国旗换上自制的中国旗帜;台南的老者们穿上尘封的汉服,在孔庙前祭拜;高雄港的渔民鸣响汽笛,渔船组成“欢迎”字样的船队——50年的殖民压迫从未磨灭台湾同胞的中华认同,连日本总督安藤利吉都在日记中承认:“台湾人的心始终向着对岸,我们的统治不过是沙滩上的建筑。”

接收部队的组成极具象征意义。主力为第70军与第12军,官兵多为福建、广东籍,熟悉闽南语与客家话;配备的“台湾籍干部队”由在大陆抗战的台湾同胞组成,他们既是接收者也是沟通者;甚至特意抽调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负责清点被日本掠夺的文物。陈仪在出发前强调:“接收台湾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文化回归,要让台湾同胞感受到,祖国没有忘记他们。”

1945年10月25日,当“太平号”驶入基隆港,码头上的情景让官兵们热泪盈眶:台湾同胞举着“欢迎祖国军队”的标语,用闽南语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老人捧着祖传的“唐山”(大陆)族谱,孩子穿着汉服向士兵鞠躬。一个叫林阿妹的妇女挤过人群,将亲手缝制的“祖国万岁”锦旗塞给士兵,用生硬的普通话喊:“我们等这一天等了50年!”

二、基隆与台北:行政接收的秩序重建

基隆港的接收从码头开始。日军第10方面军的投降仪式在港务大楼举行,安藤利吉解下指挥刀时,手因颤抖而握不住刀鞘,刀掉在地上的脆响,像在宣告殖民时代的终结。中国军队的升旗手踩着日军的太阳旗残骸,将中华民国国旗升上旗杆,旗帜展开的瞬间,码头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许多台湾同胞跪在地上,对着国旗三叩首。

台北的行政接收充满仪式感。原台湾总督府门前,台湾民众用黄土铺成“欢迎道”,寓意“脚踏故土”;接收官员进入大楼时,台湾耆老献上“光复门”匾额,匾额背面刻着1895年以来台湾抗日志士的名字。陈仪在就职演说中用闽南语说:“从今天起,台湾人也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要一起建设新家园。”台下的掌声持续了十分钟。

日本遗留机构的改造有条不紊。将“台湾总督府”改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保留基层职员但清除军国主义分子;把“台湾军司令部”改组为“台湾警备总司令部”,日军武器被集中销毁,枪管在熔炉中融化的红光,像在灼烧50年的屈辱;连街道名称都进行整改,“明治通”改为“中山路”,“昭和町”改为“光复里”,每一处改动都在强化“回归”的认知。

台北市的巷弄里,接收部队与民众的互动温情脉脉。士兵们帮商户更换招牌,用毛笔书写简体字店名;军医在城隍庙前设义诊,为老人治疗因苦役留下的伤痛;宣传队用闽南语演出《郑成功收复台湾》,台下观众跟着剧情欢呼或落泪。有个曾被迫加入日军的台湾青年,带着武器向部队投降,军官却握着他的手说:“你也是受害者,只要真心爱国,就是好同胞。”

10月25日被定为“台湾光复节”。这一天,台北举行万人游行,中国军队的乐队演奏《松花江上》,台湾同胞的舞龙队紧随其后,队伍经过“台湾神社”时,有人当场砸毁日本神龛,换上孔子像——这种自发的文化回归,比任何政令都更有力量。

三、台南与高雄: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回归

台南的接收聚焦于文化遗产。日军曾将赤嵌楼改为“陆军会馆”,接收部队第一时间恢复其原貌,请来泉州开元寺的僧人主持修复,当郑成功的塑像重新矗立在楼前,台南民众举着香烛祭拜,哭声与欢呼声交织。安平古堡的清理中,士兵们发现了被日军封存的郑成功文物,包括佩剑与航海图,这些物品的展出引发全岛轰动。

日本在台南推行的“皇民化运动”遗迹被系统清除。强制开设的“日语学校”改为“国语传习所”,教材换成《中华常识》;神社被改建为“忠烈祠”,供奉抗日志士牌位;甚至连饮食习惯都在回归,接收部队与民众一起恢复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台南的“肉粽”重新取代日本的“寿司”,成为街头最常见的小吃。

高雄的接收聚焦于工业与港口。日军将高雄港改造成军港,接收部队的“工程营”昼夜施工,拆除水下障碍,恢复民用航运;被日本霸占的“高雄制铁所”(今中钢)交还中国企业,工人自发升起中国国旗,厂长用闽南语宣布:“从今天起,这里生产的钢铁,是为了建设祖国,不是制造武器。”

经济接收中最动人的是“寻根”行动。接收官员帮助台湾同胞寻找大陆亲属,通过比对族谱、广播寻亲等方式,三个月内促成2000多个家庭团聚。高雄渔民陈金水在广播里听到福建老家母亲的声音,当场跪在地上朝着西北方向磕头,这个场景被《中央日报》报道,标题是“海峡隔不断骨肉情”。

台南孔庙的祭孔大典成为文化回归的里程碑。大陆来的学者与台湾的儒生共同主持仪式,用闽南语诵读《论语》,当“天下大同”的声音响起,在场的台胞与士兵一起落泪。有个曾被迫参拜靖国神社的老秀才说:“50年了,终于能堂堂正正祭拜孔圣人,死也瞑目了。”

西、花莲与台东:山地部落的心灵回归

台湾东部的山地部落是接收的难点。日本曾对原住民推行“理蕃政策”,强制他们改用日本姓名、放弃传统习俗。接收部队的“山地工作队”由懂高山族语言的军官组成,他们不穿军装,带着盐巴、布匹等礼物走访部落,用真诚化解隔阂。

太鲁阁族的接纳颇具戏剧性。部落首领原本对“外来军队”充满警惕,当工作队队长林光明(台湾籍)用太鲁阁语讲述自己在大陆参加抗战的经历,展示身上的伤疤时,首领突然跪下,说“我们也是中国人,只是被日本人骗了”。当天晚上,部落举行传统的“狩猎祭”,邀请工作队参加,烤肉的香气中,隔阂彻底消融。

原住民的“姓名回归”运动席卷东部。花莲的阿美族人排队更换姓名,将“佐藤”“田中”改回“林”“王”等汉姓;台东的卑南族长老带领族人销毁日本颁发的“皇民证”,升起自制的中国国旗;甚至连部落的“头目”制度都主动向传统靠拢,恢复明清时期的“土官”称呼。

日本在山地的“开拓团”被有序遣返。接收部队没有采取报复措施,而是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物资,协助他们返回日本。有个日本农民在离开前,将种植技术手册留给阿美族朋友,用汉字写下“对不起,希望以后能友好相处”。这种处理方式赢得了原住民的尊重。

花莲港的“山海盟誓”仪式感人至深。原住民代表与接收部队官兵共同登上中央山脉,在山顶埋下“民族团结”石碑,用汉语、闽南语、高山族语言宣誓:“台湾山脉与大陆相连,台湾人民与祖国同心,永不分离。”下山时,原住民青年背着受伤的士兵,士兵则教孩子们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五、光复时刻:台湾回归的历史意义

1945年12月25日,台湾全省举行光复庆典。台北的“介寿馆”(今总统府)前,陈仪宣布“台湾正式回归中国版图”,礼炮鸣响50声,代表被殖民的50年;基隆港的商船全部挂起中国国旗,鸣笛致敬;台南的孔庙前,万人齐诵《大同篇》;高雄的工厂鸣响汽笛,工人走出车间欢呼——这座被分割半个世纪的宝岛,终于在全岛同胞的欢呼声中,回到了祖国怀抱。

接收工作的成果显著:三个月内完成行政机构改组,恢复中文为官方语言;清点被日本掠夺的文物3.2万件,包括从故宫南迁的部分珍品;恢复传统节日与习俗,废除日语强制教育;释放被关押的抗日志士1200余人,为牺牲者建立纪念碑。这些举措让台湾社会迅速完成从“日本殖民地”到“中国一省”的转变。

台湾民众的自发行动更具说服力。商人在招牌上添加“中国”字样,如“中国台北百货”;学校开设“国学课程”,学生们开始学习《三字经》;连街头的小贩都用闽南语夹杂着国语叫卖,“祖国的茶叶”“唐山的布料”成为最热门的商品。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比任何行政命令都更能证明:台湾从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际社会对台湾回归普遍认可。《纽约时报》报道:“台湾的平静回归,证明中国对这片土地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英国《泰晤士报》评论:“50年的殖民统治没能改变台湾的中国属性,这是文化认同的胜利。”甚至日本《朝日新闻》也不得不承认:“台湾回归中国是开罗宣言的必然结果,符合历史潮流。”

陈仪站在阿里山的观日台,望着云海中的朝阳,手里拿着台湾地图。从基隆到高雄,从台南到花莲,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他想起出发前蒋介石的嘱托“要让台湾同胞感受到祖国的温暖”,此刻终于明白:最好的接收不是武力威慑,而是心灵的融合;最牢固的主权不是条约规定,而是民众的认同。

1946年春节,台湾全岛举行“团圆年”活动。大陆来的官兵与台湾同胞一起围炉,吃着“福州鱼丸”与“台湾凤梨酥”,老人用闽南语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孩子用国语唱着《长城谣》。海峡两岸的习俗在这一刻交融,形成独特的“台湾年味”。

台湾的接收与回归,不仅是领土的收复,更是民族精神的重塑。从1895年的被迫割让到1945年的光荣回归,从抗日志士的前仆后继到全岛同胞的喜迎王师,这段历史证明:任何分裂行为都违背历史潮流,任何殖民统治都无法磨灭民族认同。台湾回归祖国,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70多年后,台南的赤嵌楼依然矗立,高雄港的巨轮往来如梭,台北的街头依然能听到闽南语与国语交织的声音。这些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文化同源,无论经历多少风雨,终将永远与祖国在一起。正如1945年台湾光复时传唱的歌谣:“台湾岛,我的家,隔海望大陆,本是同根生,永远不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