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光复:1945年夏的中朝协同反攻
一、鸭绿江畔:跨江作战的序幕
1945年7月的鸭绿江,江水裹挟着长白山的融雪奔涌而下,江面上的浮桥正昼夜不停地运送部队。张致远站在丹东的指挥塔上,青铜镜映出的全息地图里,朝鲜半岛像条侧卧的鲤鱼,等待着挣脱日军的枷锁。此时的朝鲜半岛盘踞着日军第17方面军主力,下辖第58、70师团及伪朝鲜军,依托大同江、汉江、洛东江构筑三道防线,妄图将半岛变成“本土决战的前哨”。
“朝鲜与中国唇齿相依,光复半岛既是解放邻邦,更是斩断日军的左臂。”张致远对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萧劲光说。中朝联军组成“半岛解放纵队”:中国军队派出东北民主联军第1、3纵队及南阳军第5集团军,共25万人;朝鲜义勇军组成3个师协同作战;作战计划采取“中路突破、两翼包抄”战术——主力沿平壤-汉城轴线推进,左翼部队登陆仁川切断日军退路,右翼部队翻越盖马高原首取咸兴。
7月15日,跨江战役在黎明打响。东北民主联军的炮兵群首先摧毁对岸的日军碉堡,炮弹的火光在鸭绿江的晨雾中闪烁;南阳军的“装甲突击群”碾过浮桥,履带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朝鲜义勇军的“滑雪部队”则翻越长白山余脉,从侧翼突袭日军防线,中朝士兵用彼此熟悉的口号交流,“打倒日寇”的呐喊声震彻山谷。
江界的攻坚战充满兄弟情谊。日军依托大同江支流顽抗,中国士兵用身体为朝鲜战友架设人桥,冰冷的江水没过胸口,却挡不住冲锋的脚步;朝鲜百姓自发组成“运输队”,用头顶着弹药箱在山道上奔跑,头顶的铜铃叮当作响,像在为联军指引方向。7月20日,江界光复,中朝士兵在大同江畔共同升起两国旗帜,江风拂过旗帜的声响,像在诉说着百年共抗外侮的历史。
二、平壤攻坚:古都的血色黎明
平壤的日军第58师团依托古城墙与牡丹峰构筑防线,将大同江的堤坝炸开,让城郊变成沼泽;在金日成广场(时称“中央广场”)的地下挖掘掩体,甚至把檀君陵的石碑推倒构筑街垒。师团长永津佐比重在广播里狂言:“要让平壤变成中国军队的坟墓,让大同江漂满他们的尸体。”
中朝联军采取“声东击西”战术。东北民主联军佯攻平壤南门,吸引日军主力;南阳军的“空降突击队”则乘运输机在牡丹峰空降,占领制高点后用信号弹指引炮兵射击;朝鲜义勇军的“巷战小队”穿着便衣潜入城内,在深夜打开西门,接应主力入城。
巷战在平壤的古建筑间展开。日军在大同门的城楼上架设重机枪,中国士兵没有用炸药强攻,而是攀上相邻的塔楼,用手榴弹从窗口精准投掷,爆炸的气浪掀飞了城楼的瓦片,却完整保留了木质结构;朝鲜百姓带着联军穿过传统韩屋的院落,在“ Ondol”(韩式火炕)下挖掘通道,突然出现在日军背后。有个朝鲜少年带着中国士兵穿过防空洞,被流弹击中,临终前指着日军碉堡的位置,用生硬的中文说“炸…那里”。
牡丹峰的争夺战决定平壤的命运。日军在峰顶的天文台架设迫击炮,联军的“攀岩突击队”趁着夜色徒手攀爬,登山绳磨破的手掌滴下的血珠,在岩石上连成鲜红的轨迹。当最后一个日军被击毙时,朝阳恰好升起,金光洒满平壤城,中朝士兵在峰顶高呼“朝鲜独立”“中朝友好”,回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7月28日,平壤光复。联军在日军仓库里发现了大批被掠夺的物资:从景福宫盗走的朝鲜王室文物、从开城抢走的高丽参、从咸兴铜矿运出的精铜,甚至还有准备运往日本的金块。朝鲜临时政府的代表含泪抚摸着这些文物,对张致远说:“感谢中国兄弟,不仅帮我们赶走侵略者,还保住了民族的根。”
三、汉城追击:汉江两岸的决胜战
日军第70师团在汉城外围的汉江两岸构筑了最后防线。他们炸毁了汉江大桥,在南岸的南山公园架设重炮,将总统府(原朝鲜王宫)改造成堡垒,师团长下村定在作战会议上叫嚣:“要让汉城变成第二个斯大林格勒,让联军付出血的代价。”
中朝联军采取“水陆协同”战术。东北民主联军的“舟桥部队”在夜间架设浮桥,朝鲜义勇军的“蛙人小队”潜游至南岸,用磁性炸药炸毁日军的岸防工事;南阳军的“自行火炮”在北岸压制日军火力,炮弹的弹道掠过汉江,在南岸炸起的烟尘中,联军的冲锋舟如箭般驶来。
汉城的巷战交织着传统与现代。日军在明洞的商业区利用百货大楼顽抗,联军的“火焰喷射器”精准清除每个楼层的敌人,却特意保护了地下的平民避难所;中国士兵在景福宫的勤政殿发现日军的指挥部,没有破坏宫殿分毫,而是绕到侧门突入,在龙椅旁俘虏了日军指挥官。有个朝鲜老人捧着“打糕”送给中国士兵,说“当年明朝军队帮我们打倭寇,今天你们又来解放我们,朝鲜人永远记着这份情”。
南山公园的白刃战最为惨烈。日军背水一战,用刺刀疯狂反扑,中朝士兵并肩迎战,刺刀碰撞的脆响与汉江的涛声交织。一个中国班长为保护朝鲜战友,用身体挡住日军的刺刀,倒在血泊中时,手里还攥着战友递来的朝鲜国旗;一个朝鲜士兵抱着日军军官跳下悬崖,坠落的瞬间,嘴里喊着“独立了”。
8月5日,汉城光复。当中朝联军的旗帜插上南山塔时,汉江两岸的百姓涌上街头,举着金日成、金九等独立运动领袖的画像,高呼“自由万岁”。中国士兵与朝鲜百姓手拉手跳起传统“ Ganggangsullae”(圆圈舞),舞步踏过弹痕累累的街道,像在为半岛的新生踏出节奏。
西、南部肃清:洛东江畔的最后围歼
日军残部向朝鲜半岛南端的釜山逃窜,妄图从港口乘船撤离。他们驱赶着平民在前开路,用刺刀逼着老人、孩子充当肉盾,洛东江沿岸的公路上,哭喊声与枪声撕裂了宁静的夏夜。
中朝联军的“快速纵队”早己封锁海岸。中国军队的装甲车碾过庆尚南道的稻田,履带卷起的金黄稻穗与硝烟交织;朝鲜义勇军的骑兵沿洛东江奔驰,马刀劈砍的脆响中,日军的队伍如多米诺骨牌般溃散;南阳军的“海防炮”在釜山港外击沉日军的运输舰,熊熊燃烧的船体在海面上漂浮,像为侵略历史敲响的丧钟。
8月10日,日军在釜山港竖起白旗。当最后一批日军放下武器时,台风恰好掠过半岛南部,暴雨冲刷着战场的血迹,彩虹出现在洛东江上空。至此,朝鲜半岛全境光复,从鸭绿江到济州岛,日军的太阳旗被尽数降下,朝鲜的太极旗与中国的国旗在各处同时升起。
五、半岛新生:光复后的中朝情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朝鲜半岛,汉城、平壤、釜山同时举行盛大庆典。中朝士兵并肩走过街头,朝鲜百姓捧着“米糕”“泡菜”犒劳联军,孩子们在广场上放飞和平鸽,鸽翅上系着中朝两国国旗的缎带。朝鲜临时政府主席金九在汉城发表演说:“朝鲜的独立,离不开中国兄弟的支援,这份情谊,将像鸭绿江的水,永远流淌。”
张致远站在汉江南岸的山坡上,望着这片重获新生的土地。青铜镜里,朝鲜半岛的地图上己插满中朝联军的旗帜,日军的据点己荡然无存。他知道,光复朝鲜半岛的意义,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从唐朝的白江口之战到明朝的万历援朝,从甲午战争到此次协同反攻,中朝两国在历史上始终休戚与共,共同抵御外侮。
在平壤的战利品交接仪式上,中国军队将所有缴获的朝鲜文物悉数归还,包括景福宫的青铜钟、昌德宫的书画,甚至还有李舜臣将军的佩剑。朝鲜代表含泪接过这些国宝,说:“中国军队不仅是解放者,更是文明的守护者。”
东北民主联军开始分批撤回国内,朝鲜百姓自发来到车站送行,有人献上“金达莱”花束,有人送上亲手缝制的“韩服”,一位白发老人对着列车深深鞠躬,说“请告诉中国的父母,朝鲜的孩子永远记得你们”。列车启动时,中朝士兵隔着车窗握手告别,许多人流下了不舍的泪水。
1945年秋的朝鲜半岛,稻田里的收割机在忙碌,工厂的烟囱重新冒烟,学校里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汉城的街头重新响起“ Arirang”(阿里郎)的歌声——这首承载着朝鲜民族悲欢的民谣,此刻唱得格外嘹亮。从鸭绿江畔到济州岛,从金刚山到汉江水,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团结终将赢得独立。
张致远站在鸭绿江边,望着对岸朝鲜的土地,秋风送来金达莱的清香。青铜镜里,中朝边界的地图上,两国的旗帜在阳光下交相辉映。他知道,光复朝鲜半岛不仅是军事行动的延续,更是对历史的呼应——中朝两国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共同的抗争铸就了永恒的友谊,这份情谊,将像鸭绿江的水,永远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