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劳苦大众

2025-08-23 3256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1925年的深秋,天津卫的风裹着寒意掠过惠民医院的玻璃窗,张致远正蹲在药房里,教新招来的药剂师辨认系统兑换的“改良版中药饮片”。这些饮片经过炮制工艺优化,药效比传统方法提升了三成,更适合急救时快速配伍。药剂师是个刚从教会学校毕业的姑娘,捧着《中药炮制手册》(用8000点声望兑换),眼里满是好奇:“张先生,这‘蜜炙甘草’真能比普通甘草甜三倍?”

“你尝尝就知道。”张致远笑着递过一小块,窗外突然传来喧哗——是码头的搬运工们扛着个人冲进医院,那人浑身是血,裤腿被压得血肉模糊。“被洋人的运煤车碾了!”领头的工人急得嗓子发哑,“洋鬼子开车就跑,连停都没停!”

张致远心头一紧,立刻推着手术车迎上去。检查伤口时发现胫骨粉碎性骨折,失血己经快到休克边缘。他当机立断:“准备手术!用青霉素防感染,输血袋备着!”这些设备是他上个月刚用15000点声望兑换的“创伤急救套装”,此刻派上了用场。手术室外,闻讯赶来的渔民、商户、夜校学生挤满了走廊,有人攥着拳头骂洋鬼子,有人默默给伤员家属递热水。

三个小时后,当医生摘下沾血的手套说“手术成功”时,走廊里爆发出压抑的欢呼。张致远靠在墙上擦汗,手腕上的银手环突然剧烈发烫,系统提示音在脑海里炸开:【成功救治“涉外伤害事件”受害者,凝聚民众共识,声望+8000(当前53980点)。解锁“法医检测工具”“法律援助站模块”。】

这事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天津卫。第二天一早,华商联合会的商户们就聚在仓库开会,有人拍着桌子说:“洋鬼子在咱们地盘上撞了人就跑,这口气不能咽!”张致远看着群情激愤的众人,突然想起空间里的“法医检测工具”,沉声道:“光气愤没用,得让他们认账。”

他带着法医工具(内含指纹粉、足迹石膏模等)赶到事故现场,在运煤车留下的辙痕里提取到轮胎橡胶残渣,又找到目击者画下肇事车辆的特征。商户们凑钱请了租界里的华人律师,拿着这些证据去英国领事馆交涉。起初领事馆百般推诿,首到张致远让人把伤员的X光片(用系统设备拍摄)和法医报告贴在领事馆门口,引来无数路人围观,英方才不情不愿地让车主赔了医药费和误工费。

赔偿款送到医院那天,伤员的妻子给张致远磕了三个头,额头磕出了血:“您不仅救了他的命,还让咱中国人在洋人面前抬起了头!”张致远扶起她时,看见走廊里挤满了来看望的人——有渔民提着刚打上来的海鱼,有商户送来新做的棉被,连夜校的孩子们都画了画贴在病房墙上。系统提示再次响起:【维护“民族尊严”,推动权益觉醒,声望+6000(当前59980点)。解锁“公众演讲台套装”“民权宣传手册”。】

入冬后,张致远用新解锁的“公众演讲台套装”(含便携式扩音喇叭、折叠讲台)在华商仓库前搭了个简易台子。每周六晚上,阿文和读书会的同学们会站在台上,用扩音喇叭读《民权宣传手册》,讲“劳工八小时工作制”“儿童受教育权”。起初只有几十人来听,后来人越来越多,连租界里的华工都偷偷跑来,站在人群后听得入神。

有次演讲讲到“妇女也能进工厂做工拿工钱”,李婶带着缝纫作坊的妇女们站出来,举着自己做的棉衣说:“咱现在每月能挣五块大洋,不比男人差!”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张致远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空间里那套“工业安全手册”(用7000点声望兑换)该派上用场了——他让人把手册印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分发给所有工厂,教大家“机器要装防护罩”“女工产假照发工钱”。

年底盘点时,商会老会长拿着账本找到张致远,手指在数字上点得飞快:“今年咱华商的生意,比五年前翻了三番!光是冷藏仓库和民生工厂,就雇了两千多工人!”张致远没看账本,正指挥人往惠民医院搬新兑的“疫苗冷藏箱”(用10000点声望),箱子里装着系统解锁的“天花疫苗”。“开春前得给孩子们种上痘,不能再让瘟疫传开。”他说着,突然听见仓库方向传来欢呼声——是渔民们推着改装好的机动船回来了。

这些船原本是摇橹的小舢板,张致远用5000点声望兑换了“小型渔船发动机”,又教渔民们自己动手改装。装上发动机的渔船速度快了两倍,能开到更远的海域打鱼,回来时船舱里的鱼多得装不下。渔民们非要请张致远去船上坐坐,船开到海中央时,老渔民指着远处的灯塔说:“以前咱怕风浪,怕迷航,现在有了发动机,还有你给的‘海水淡化设备’(用8000点声望兑换),在海上待半个月都不怕!”

张致远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突然觉得手腕上的银手环轻了些,像是有什么东西融进了这片海域。系统提示音在他耳边响起时,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温和:【推动“产业升级”,惠及万千民生,声望+10000(当前69980点)。解锁“农业拖拉机(5台)”“电力灌溉系统”。】

1926年的春节来得格外热闹。惠民医院免费给贫民区的人做体检,华商仓库前搭了戏台,李婶的缝纫作坊给孩子们做了新棉衣,夜校的学生们用印刷机印了春联,上面写着“劳工有力量,民生有盼头”。张致远站在人群里,看着渔民们抬着最大的鱼扔上台,商户们扛着酒坛子倒酒,突然被人往手里塞了个热乎乎的窝头——是当年他借住破屋时的那位老太太,如今身子骨硬朗了,正笑着往他手里塞年货:“致远啊,你看这日子,是不是越来越像个样子了?”

张致远咬了口窝头,眼眶有些发热。他抬头看向远处:租界的洋楼依旧矗立,但华商仓库的灯火比它们更亮;码头的吊臂上,挂着“华商联合会”的旗子;惠民医院的窗户里,医生正在给病人量体温。这一切,都从那个雨夜他救下阿文开始,用一点点声望值,一砖一瓦垒了起来。

开春后,张致远用新解锁的“农业拖拉机”和“电力灌溉系统”(共消耗15000点声望)在城郊办了个“示范农场”。他教农民们用拖拉机耕地,用电动机抽水浇地,种上系统兑换的“抗倒伏小麦种”。麦收时,示范农场的亩产比普通农田高了一倍,周边的农户都跑来学技术,连邻县的县长都派人来取经。

有个老农摸着拖拉机的方向盘,手都在抖:“活了一辈子,没见过不用牛就能种地的!”张致远笑着教他挂挡:“以后啊,不光种地不用牛,浇水不用挑,咱们还能自己磨面粉、榨油,把粮食卖得更远。”系统提示音在麦浪里响起:【推动“农业革新”,提升粮食产能,声望+8000(当前62980点)。解锁“面粉加工设备”“食用油压榨机”。】

入夏时,天津卫突然来了群南方的学生,他们背着包袱,神色焦急地找到张致远:“张先生,我们想印些传单,可城里的印刷厂都不敢接。”张致远看着他们手里的《农民运动手册》,想起了当年阿文的读书会,二话不说把他们领进印刷车间:“用最大的机器印,油墨和纸我出。”

传单印出来那天,学生们要给声望值,张致远摆了摆手:“钱不用给,你们把这些道理讲给更多人听,就是最好的谢礼。”学生们走时,给他鞠了一躬:“张先生,您这里就像一盏灯,照着咱们往前走。”张致远望着他们的背影,突然觉得银手环上的“守土”二字,不止是守天津卫这一块土,更是守着这片土地上的希望。

这天夜里,张致远坐在示范农场的麦垛上,看着空间里的声望值:62980点。这个数字背后,是冷藏仓库里的鲜鱼,是惠民医院的灯光,是拖拉机耕地的轰鸣,是夜校学生的读书声。他摸了摸手腕上的银手环,上面的纹路被磨得光滑,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晰。

远处传来火车进站的鸣笛,带着新的物资和消息。张致远站起身,朝着灯火通明的天津卫走去——那里,面粉加工设备等着安装,新招的药剂师等着教人药,学生们印的传单等着分发。声望值还在涨,日子还在往前过,这乱世里的光,也跟着越来越亮。

他知道,只要银手环还在发烫,只要还有人需要他,他就会一首走下去。不是为了那些数字,而是为了老太太手里的窝头,为了农民们摸着拖拉机时的笑,为了每个在这片土地上讨生活的人,能把日子过成真正值得守护的样子。这或许就是“守土”的真意——守着人,守着心,守着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盼头,乱世再长,也终会迎来天亮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