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检验工事

2025-08-23 3142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南阳盆地的高粱刚收割完,田埂上就多了一道道新挖的壕沟。张致远站在桐柏山的瞭望塔上,手里的望远镜扫过南阳、信阳、驻马店三地——这片呈“品”字形的区域,是中原腹地的屏障,也是日军南下的必经之路。他在地图上画了三个红圈,笔尖重重落下:“南阳是根,信阳是门,驻马店是锁,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南阳核心区:钢铁防线的“心脏”

南阳是整个布防的“中枢”,既要守住钢铁厂、炼油厂、兵工厂这些“命脉”,又要作为预备队的集结地。张致远在这里布下“三层防御网”:

- 外围警戒圈:以卧牛山、石佛寺为支点,部署第一师和后备师的两个团。在通往南阳的六条要道上,修了“地堡群”——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壁厚一米,每个地堡配一挺重机枪、两个射击孔,能封锁方圆百米。地堡之间用交通壕连接,壕沟里埋着“南阳造”地雷(踩上去才炸,误伤率低),卫三特意在引信上装了“反拆装置”,日军想排除都难。

- 核心防御带:围绕钢铁厂、炼油厂、机场,修了“环形战壕”,宽三米、深两米,内壁用木板加固(防坍塌),每隔五十米设一个“避弹洞”(能藏一个班)。第二师的主力驻守在这里,重炮旅的150毫米榴弹炮藏在桐柏山的山洞里,炮口对着平原,能覆盖南阳周边二十公里——试射时,炮弹精准落在日军模拟营地的正中央,张致远在观测镜里说:“这炮要当南阳的‘门神’。”

- 机动预备队:装甲旅(三十辆装甲车)和骑兵营部署在南阳城西的开阔地,随时准备“堵漏”。张致远给他们的命令是“哪里告急冲哪里”,为此专门修了三条“应急公路”(用碎石铺的,雨天也能跑),确保装甲车两小时内抵达信阳或驻马店。

南阳的布防藏着“藏”的智慧。钢铁厂的烟囱被涂成和山体一样的灰绿色,炼油厂的储油罐伪装成“蓄水池”(上面种着芦苇),机场的跑道旁挖了“飞机掩体”(用钢板盖着,上面堆土种菜)。连兵工厂的车床声,都被故意混在纺织厂的机器声里,日军侦察机飞了几次,都以为这里只是“普通工业区”。

信阳前沿:淮河岸边的“铁门栓”

信阳扼守淮河上游,是日军南下的第一道关。张致远把最擅长防御的第三师放在这里,布防的重点是“淮河防线”:

- 水上封锁:在淮河信阳段的浅滩,用桐柏山的巨石和钢轨筑起“水下暗坝”(露出水面半米,撞沉过日军的巡逻艇);在深水区布“水雷阵”(卫三用铁皮桶做的,里面装炸药,触网就炸),还派了“炮艇队”(用渔船改装,装两门迫击炮)巡逻,白天打信号弹,晚上点马灯,像串在河上的“警戒珠”。

- 两岸阵地:河南岸修了“阶梯战壕”——从河滩到山腰,分三层,每层都有射击孔,日军就算突破第一层,还得面对第二层、第三层的火力。最妙的是“反斜面阵地”:把机枪和迫击炮藏在山背面,日军的炮弹打不到,等他们冲上来,就从侧面“包饺子”。第三师师长周卫国在战壕里住了半个月,总结出“三打三不打”:“打领头的,打机枪手,打指挥官;不打散兵,不打空枪,不打疲劳战。”

- 侧翼牵制:在信阳以东的鸡公山,藏了一个团的“游击部队”,配备迫击炮和“南阳造”狙击步枪(射程八百米)。他们的任务是“袭扰”——白天在山上放冷枪,专打日军的哨兵和通讯兵;晚上摸进营地炸卡车、剪电话线,让日军睡不安稳。有次日军派一个营搜山,被他们用“滚石+手榴弹”打懵,丢下十几具尸体狼狈下山。

信阳的百姓成了“编外守军”。淮河岸边的渔民帮着划炮艇,山民们把家里的红薯窖改成“隐蔽洞”(能藏一个班的士兵),连私塾先生都带着学生,在日军可能经过的路上用石灰画“陷阱标记”(圆圈代表有地雷,三角代表有伏击)。张致远给信阳的布防总结了八个字:“以河为盾,以山为矛。”

驻马店枢纽:平汉铁路的“铁锁头”

驻马店是平汉铁路的关键节点,守住这里,就能切断日军的铁路运输线。张致远把新编的第五师放在这里,布防的核心是“铁路破袭+据点防御”:

- 铁路绞杀:在驻马店段的铁轨下埋“爆破装置”(用钟表零件做的定时引信),日军火车一来就炸;还备了“拆轨队”(两百人的工兵营),能在一小时内拆毁五公里铁轨,钢轨被运回南阳炼钢,枕木劈了当柴火,让日军修都没法修。为了迷惑日军,他们还修了“假铁轨”(用木头做的,刷上黑漆),真铁轨则藏在路基下,等日军以为安全时再铺回去。

- 据点防御:在驻马店市区的制高点(教堂钟楼、银行大楼)修了“堡垒”,墙里嵌着钢板,窗户改成射击孔,储备的弹药够守一个月。第五师的士兵们练“立体防御”:楼顶架高射机枪,楼道里堆街垒,地下室当指挥部,连下水道都派人守着(防止日军钻进来)。师长王铁山笑着说:“咱把驻马店变成了‘刺猬’,谁来扎谁。”

- 骑兵机动:从后备师调了一个骑兵营,部署在驻马店周边的平原,专门负责“追袭”——日军火车被炸毁后,骑兵就冲上去收拾溃散的步兵;日军修铁路时,骑兵袭扰他们的工地,放几枪就跑,让对方不得安宁。骑兵们的马是从蒙古买来的战马,速度快,耐力好,在平原上能日行百里,张致远说:“这是咱的‘铁路警察’,专管小鬼子的火车。”

驻马店的布防透着“巧”劲。平汉铁路旁的村庄都成了“堡垒村”,百姓的院墙被加高加厚,能当掩体;村口的碾盘被改成“机枪座”,推到路中间就是路障;甚至连水井都被做了手脚——日军喝了会拉肚子(加了少量巴豆,不致命但能削弱战力)。有个叫李家庄的村子,村民和士兵一起,靠这些“土办法”,愣是挡住了日军一个连的进攻。

三地联动:织成一张“活网”

南阳、信阳、驻马店三地,靠通信系统和机动部队连成一张“活网”:

- 情报共享:三地的雷达站、瞭望哨数据实时互通——信阳发现日军集结,南阳的重炮就提前校准;驻马店的铁路被袭,信阳的骑兵营能赶来支援。通信兵们发明了“接力传信”:在三个地区的山顶上架起“信号塔”(用木头搭的,挂着信号灯),电波传不到的地方,就用灯语接力,确保消息两小时内传遍三地。

- 物资调配:南阳的钢铁、石油通过秘密公路运往信阳、驻马店,弹药、粮食走水路(淮河、白河),用伪装成商船的货船运输,晚上航行,白天藏在芦苇荡里。为了防日军空袭,运输队还练了“快速隐蔽”——卡车能在三分钟内钻进树林,货船能在五分钟内靠岸伪装,卫一笑着说:“咱的物资会‘躲猫猫’。”

- 战术协同:张致远搞了“跨区演练”——让南阳的装甲旅支援信阳的防御,让驻马店的骑兵营配合南阳的反袭,甚至练过“三地同时袭扰”:信阳炸日军的炮艇,驻马店拆铁轨,南阳的飞机轰炸日军的集结地,让日军顾头不顾尾。

1938年春,三地布防全部完成。张致远站在桐柏山的最高峰,看着南阳的烟囱、信阳的淮河、驻马店的铁轨在暮色里连成一片,心里突然踏实了——这片他用六年时间经营的土地,终于成了一道真正的防线。它或许不够先进,不够强大,但它扎根在百姓里,藏在智慧里,活在联动里,像南阳盆地里的红高粱,看似普通,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瞭望塔下,通信兵正在调试新的电台,耳机里传来信阳的报告:“淮河结冰,己准备破冰船。”驻马店的消息也跟着进来:“日军侦察机又来了,己被高射机枪赶跑。”张致远望着远处的星空,知道日军的进攻不会太远,但他更相信,这“品”字形的布防,这三地百姓和士兵拧成的力量,终将像一把锁,牢牢锁住中原的门户,让侵略者知道,有些土地,他们永远踏不进来。

夜色渐深,三地的岗哨亮起了火把,像三颗连在一起的星星,在中原的大地上闪烁。它们守护的,不只是三座城,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它藏在战壕里,藏在淮河上,藏在每一个南阳、信阳、驻马店人的心里,坚定,且不可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