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开春,南阳盆地的麦田刚泛出绿意,张致远就带着地质队钻进了唐河岸边的芦苇荡。手里的“重力测油仪”(从现代带回的轻便设备,伪装成“水位计”)正发出轻微的嗡鸣,指针在表盘上跳动——这是勘探队连续三个月的第27次测量,终于在这片淤泥地里捕捉到了“油层信号”。他蹲下身,抓起一把黑褐色的泥土,指尖能捻出细微的油星:“这里的油,够咱的坦克跑十年。”
石油是南阳的“软肋”。过去汽车、坦克、飞机全靠“外援”——从现代采购的汽油、钢铁厂提炼的粗制燃油,勉强够维持日常训练,真到战时根本不够。一次演习中,三辆装甲车因缺油趴在路上,士兵们只能推着走,张致远看着那三道车辙,在师部黑板上写:“没有油,铁家伙就是废铁。”开发南阳盆地的石油,成了比造枪造炮更急迫的事。
一、找油:用“土洋结合”探出黑金
找石油的队伍是“混搭”的:有带着现代设备的地质队,有世代生活在盆地的老油匠(过去采过浅层煤油),还有从钢铁厂调来的钳工。他们的装备更是“新旧杂糅”——
- 现代利器:“重力测油仪”能测地下岩层密度(油层密度比岩层小,指针会偏),“地震勘探仪”(用炸药引爆,通过声波反射判断油层位置)被伪装成“修路炸石头”,每次放炮前,都让老油匠吆喝“炸山取石喽”,掩人耳目。
- 土法验证:老油匠们有自己的“看油经”——看地势(“凹地存油,高地跑气”)、辨泥土(“黑土带油星,必有油层”)、听水声(“油层上面的水,敲着像闷鼓”)。一个叫马老栓的老汉,指着唐河拐弯处的水泡子说:“这水漂油花,底下准有油。”后来的钻探证明,那里正是油层最厚的地方。
勘探队在盆地里插满了木牌:红牌标“重点钻探区”,黄牌标“可疑区”,白牌标“无油区”。三个月跑下来,木牌在麦田、河滩、荒坡上连成线,最终圈出三块“富油区”——唐河凹陷、新野斜坡、南阳坳陷,足够建三座炼油厂。张致远在地图上给这三块地起名“油源一号”“油源二号”“油源三号”,铅笔圈出的范围,比三个师的防区还让他上心。
二、钻井:在黄土地里打“油井”
钻井队是从钢铁厂和矿场抽来的“硬骨头”。领头的是卫三,他带着人把现代“旋转钻井机”的图纸改成“土版”——用槐木做井架,用蒸汽机(钢铁厂造的小功率款)带动钻头,用麻绳代替钢缆,居然真能在地里钻出三十米深的井眼。
第一口井选在唐河岸边的高岗上。开工那天,马老栓带着山民送来“开井礼”:一坛老酒(给机器“开光”)、一块红布(系在钻头上)、一把新铁锹(“挖开地皮,油就来了”)。卫三没信这些,只是让人在井架西周打了西根“地锚”(防止井架倒塌),给钻工们发了“防喷面罩”(用铁皮做的,挡泥浆)。
钻井的苦藏在泥浆里。钻头每往下钻一米,就得用“泥浆泵”(用木桶和杠杆做的)往井里灌泥浆(防井壁坍塌),钻工们浑身都是黑泥,只露两只眼睛,吃饭时得先用水冲三遍手。最难的是“起钻”——把几十米长的钻杆一节节拉上来,全靠人力转动绞车,一个班八个人,干一小时就累得首不起腰。有次绞车的麻绳断了,钻杆差点砸伤人,卫三连夜让人换成铁链:“宁肯多费铁,不能伤了人。”
钻到第二十八天,钻头突然“空了”——绞车的拉力骤减,井眼里冒出带着油味的气泡。马老栓趴在井口闻了闻,突然对着天空喊:“出油喽!老祖宗显灵喽!”钻工们扔下工具就往井边涌,看着黑色的原油混着泥浆慢慢渗出,有人用搪瓷缸接了半缸,点火一试,蓝幽幽的火苗“腾”地窜起来,映红了半个河滩。
第一口井每天能产油三十桶(每桶约一百五十斤)。张致远让人在井旁立了块石碑,刻着“油井一号,民国二十六年”,碑座用的是钻井时换下的旧钻头。钻工们轮流在石碑前站岗,说“这是咱南阳的‘聚宝盆’,得看紧了”。
三、炼油:让原油变成“战争血液”
原油刚抽上来时是黑糊糊的“油泥”,含着泥沙和水分,必须经过提炼才能用。张致远在唐河岸边建了“南阳炼油厂”——厂区被芦苇荡围着,烟囱藏在土坡后(怕被敌机发现),蒸馏塔是钢铁厂用无缝钢管焊的,像几座瘦高的铁柱子。
炼油的流程是卫三“偷师”现代工艺改的:
- 脱盐脱水:把原油倒进大铁锅,加温水煮,泥沙沉底,水分蒸发,剩下的就是“干净原油”;
- 分馏:用蒸馏塔加热,不同温度分离出不同产品——180度以下蒸出汽油(供飞机、摩托车),180-300度蒸出柴油(供卡车、坦克),剩下的重油用来烧锅炉,沥青则铺公路(耐磨)。
最缺的是“分馏塔填料”(让油气充分冷却),卫三想了个土办法:把碎瓷片、焦炭塞进塔内,效果居然和现代填料差不多。炼油工们编了段顺口溜:“烧火要匀,看表要准,馏出汽油清,柴油亮,才算真本事。”
为了隐蔽,炼油厂只在夜里开工。蒸馏塔的火光被芦苇荡挡住,烟囱的黑烟混着晨雾散去,白天看起来就像片普通的洼地。山民们知道这里“造能让铁家伙跑的水”,却没人对外说——有次日军侦察机低空掠过,田埂上的农夫们立刻放下锄头,举起草帽挡住视线,飞行员什么都没看见。
到1937年4月,炼油厂每月能产汽油五十吨、柴油一百吨,足够南阳的摩托化部队、空军和装甲车满负荷运转。更重要的是,卫三在残渣里提炼出了“润滑油”(过去靠进口),涂在机枪、炮栓上,能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里保持灵活。士兵们摸着润滑如新的枪机,笑着说:“这油比猪油还管用!”
西、护油:把油井变成“铜墙铁壁”
石油成了日军的“眼中钉”。情报传来,日军侦察机多次在南阳盆地低空盘旋,显然盯上了这片“黑金之地”。张致远立刻给油区加了“三层防护”:
- 外围:在唐河沿岸修了“隐蔽战壕”,伪装成灌溉渠,里面藏着重机枪,控制所有通往油井的道路;
- 中层:钻井队和炼油厂的工人都配了步枪,卫三给他们改了“土炸弹”(装满原油的玻璃瓶,扔出去能着火),说“就算打不过,也得烧了油井,不能留给鬼子”;
- 核心:油井和炼油厂的关键设备旁,都挖了“应急销毁坑”,藏着炸药包,一旦失守就引爆——张致远在油区大会上说:“油是咱的血,宁肯流干,也不能让鬼子喝到。”
护油的不只是士兵。马老栓带着山民组成“巡逻队”,背着猎枪在油井周边转悠,说“这油井是咱的命根子,谁来抢跟谁拼命”;炼油厂的工人家属,每天都往厂里送“情报”——谁家来了陌生人,哪个路口有可疑的脚印,全记在心里,再悄悄告诉守
张致远站在油井旁,看着原油从管道里汩汩流出,黑得像墨,却比黄金还珍贵。他知道,这点石油还不够支撑一场大战,但它像一粒种子,在南阳盆地的泥土里扎了根。有了它,摩托车不用再省着油跑,坦克不用再靠人推,飞机能飞得更远——这些流动的“黑金”,终将变成南阳子弟兵脚下的速度,枪膛里的火力,变成对抗侵略者的底气。
夕阳把蒸馏塔的影子拉得很长,像给这片土地插了根能量棒。钻工们还在打第二口井,绞车的转动声混着炼油厂的机器轰鸣,在南阳盆地的风里传得很远。张致远捡起块沾着油星的泥土,在掌心搓了搓,突然觉得,这片土地的力量,不仅藏在山脉里、河流里,更藏在这黑色的原油里——它沉默,却蕴藏着改天换地的能量,就像那些沉默的南阳人,终会在战火里爆发出钢铁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