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开发桐柏山区的矿藏

2025-08-23 2473字 4阅读
左右滑动可翻页

1936年深秋,桐柏山的晨雾还没散,张致远就带着钢铁厂的工程师、地质队的老兵,踩着没膝的落叶往山深处走。脚下的碎石里,嵌着亮晶晶的金属碎屑——这是勘探队昨天发现的铁矿露头。他蹲下身,用手指抠出一块矿石,在掌心搓了搓,铁屑立刻染黑了皮肤:“这里的矿,够咱造十万支步枪。”

桐柏山区藏着南阳的“命脉”。地质队用从现代带回的“磁力勘探仪”(伪装成“矿石分析仪”)扫过,发现这里不仅有铁矿,还有铜矿(造子弹壳)、钨矿(造穿甲弹)、煤矿(炼钢燃料),简首是座“地下兵工厂”。但开发的难度写在山民的脸上——一个背着柴捆的老汉说:“这山是‘吃人的’,去年有矿师想挖矿,被塌方埋了。”

修路:让矿石走下山

开发的第一步是“劈开山路”。张致远调来了后备师的两个团,带着钢钎、炸药、轧路机,在桐柏山的悬崖上凿路。最险的“一线天”路段,只能容一人侧身通过,士兵们腰系绳索吊在半空,一锤一锤凿出炮眼,卫三改良的“控制爆破”炸药(威力小但精准)炸碎了岩石,却没震塌旁边的山体。

三个月后,一条能通卡车的“矿山路”蜿蜒上山。路面用桐柏山的青石铺成,每隔十米修个“会车坪”,转弯处立着“慢”字木牌(用红漆写的,老远就能看见)。通车那天,第一辆满载矿石的卡车驶过“一线天”时,山民们都凑在路边看,说“这铁家伙比骡子能扛”。张致远让人在路口立了块石碑,刻着“开山不止,富国兴邦”,字是老兵们用钢钎凿的,笔画里还嵌着铁屑。

为了运出矿石,还修了条“轻便铁路”——从矿区到南阳钢铁厂,全长五十公里,铁轨用桐柏山的铁矿炼的钢,枕木是从白河滩砍的硬木。火车头是“南阳造”的蒸汽机车(卫三用现代图纸改的,烧煤省一半),司机是个叫老杨的煤矿工人,第一次开车时,盯着压力表的手首抖:“这铁疙瘩跑起来,比井下的罐笼快十倍。”

采矿:土法加新机,安全第一条

桐柏山的矿洞多是“鸡窝矿”(矿体分散),现代大型设备用不上,张致远就搞“土洋结合”:

- 勘探:地质队带着“磁力仪”满山跑,哪里指针跳得厉害,就在哪里插木牌(红牌是铁矿,蓝牌是铜矿);再让山民当“向导”,谁发现新矿点,奖励五斤粮食——有个放羊娃指着悬崖上的“亮石头”,找到的钨矿够造三年穿甲弹。

- 开采:浅矿用“露天开采”,士兵们和山民一起抡大锤、撬矿石,卫三设计了“手动卷扬机”(用木头和铁链做的),能把矿石吊上陡坡;深矿挖“斜井”(坡度缓,好走),井壁用松木打“支护”(每隔一米架一根横梁),还装了“通风筒”(用铁皮卷的,一头连风箱,一头通井底),解决了“闷死人”的老问题。

安全是头等大事。张致远在矿洞口挂着“三不准”木牌:“不准不带安全帽下井”(安全帽是藤条编的,外面包铁皮)、“不准在井内抽烟”、“听到放炮信号必须躲进避弹洞”。每个矿洞都配“安全员”,多是从煤矿调来的老兵,腰间挂着“急救包”和“哨子”,发现险情就吹三声长哨——这哨声比啥都管用,井里的人听见就往外跑。

有次暴雨冲垮了矿洞的排水沟,积水眼看要淹到巷道,安全员老周带着人,用麻袋装满矿石堵缺口,整整泡了一夜冷水。张致远第二天去看,老周的腿肿得像柱子,却咧着嘴笑:“矿保住了,比啥都强。”后来,每个矿洞都修了“备用排水沟”,用石头砌的,比巷道还宽,张致远说:“宁可多费力气,不能让弟兄们冒险。”

冶炼:把矿石变成枪炮

从桐柏山运出的矿石,先在山脚下的“选矿厂”筛一遍——用磁铁吸走废石(选铁矿),用水冲法分离轻重矿物(选钨矿),最后剩下的精矿,才能送进南阳钢铁厂。选矿厂的工人多是山民,起初不会用磁铁,工程师就举着磁铁在矿石堆里晃:“看,跟着磁铁跑的,就是好东西!”

钢铁厂为桐柏山的矿石改了“冶炼炉”。过去的竖式炉炼不了高纯度铁矿,现在加了“热风炉”(用煤烟加热空气,送进炉膛),炉温提高到1500度,炼出的钢能做枪管、炮管。卫三还搞出“铜矿电解法”——把铜矿石放进硫酸溶液里,通上电,纯铜就慢慢附着在铁板上,用这法子炼的铜,做子弹壳不卡壳,士兵们说“比进口的还好使”。

矿渣也没浪费。碎矿渣拌上石灰,能铺铁路、垫路基;大块的矿渣被石匠凿成“矿渣砖”,盖矿上的营房、仓库,又结实又便宜。张致远在矿渣砖墙上题字:“变废为宝,勤俭兴邦”,字是用矿石粉末调的颜料写的,风吹日晒都不掉色。

带活一方:矿山成了“聚宝盆”

桐柏山的开发,让山民的日子变了样。矿上办了“子弟学校”,学生们背着布书包(用矿石袋改的),课本上印着“铁矿能造枪,铜矿能造弹”;供销社里,除了粮食,还有肥皂、棉布(用矿石换的),山民们用矿石能换“南阳造”的农具(铁犁、锄头),比木农具好用十倍。

有个叫王老五的猎户,过去靠打猎过活,现在在矿上当“安全员”,每月能领三十斤粮,他逢人就说:“张师长不是来挖矿的,是来给咱找活路的。”矿上的食堂里,每天都有山民送来的蔬菜、野味,说“兵爷们挖矿辛苦,得吃好点”。

1937年初春,桐柏山的矿山迎来第一次“大丰收”:铁矿月产量突破千吨,铜矿三百吨,钨矿五十吨,足够南阳的兵工厂满负荷运转。张致远站在矿区的高台上,看着卡车沿着盘山公路排成队,火车头冒着白烟往钢铁厂跑,山民们背着矿石往选矿厂走,心里突然踏实了——有了这些矿石,就能造更多的枪、更多的炮、更多的飞机,就能让南阳的防线更硬,让弟兄们手里的家伙更利。

远处的矿洞口,红旗在风里飘,上面的“开发桐柏,支援抗战”八个字,被矿石的粉末染成了铁红色。张致远知道,挖矿不是为了堆成山,是为了让每个穿灰布军装的士兵,都能握着“南阳造”的步枪,对侵略者说“不”;是为了让这片曾贫瘠的土地,能靠着地下的宝藏,长出守护自己的力量。

下山时,他捡起一块铁矿石,沉甸甸的。阳光透过雾霭照在上面,铁屑闪着细碎的光,像撒在掌心的星星。这些星星,终将在钢铁厂的炉火里,变成枪膛里的光,炮口前的光,变成一个民族站起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