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冬,卧牛山的雪下得正紧。张致远站在钢铁厂的地下仓库里,看着卫一启动那台伪装成“矿石分析仪”的时空穿梭仪——屏幕上跳动的数字逐渐稳定,最终定格在“2025年,上海”。他裹紧身上的现代羽绒服(上次穿越留下的),手里捏着《采购清单》,上面的字迹被呵出的白气熏得有些模糊:“精密机床3台、航空发动机零件10套、抗生素100箱、单兵夜视仪50个……”
“最多停留72小时,暴露就完了。”卫一调试着穿梭仪的坐标,金属表盘上的指针颤了颤。张致远把清单塞进羽绒服内袋,指尖触到一块冰凉的东西——是上次从现代带回的打火机,此刻成了他唯一的“现代信物”。随着一阵轻微的眩晕,仓库的铁门在身后合拢,眼前的风雪突然被刺眼的灯光取代。
第一站:五金市场的“暗与交易”
2025年的上海五金市场,霓虹灯映着湿漉漉的街道。张致远穿着借来的冲锋衣,袖口还沾着1935年的煤渣,在一家挂着“精密机械”招牌的店铺前停住脚步。按卫一给的暗号,他敲了三下玻璃门,门内传来一个沙哑的声音:“要哪种型号的轴承?”
“要能磨‘南阳造’枪机的。”张致远报出暗语,心脏在羽绒服里跳得厉害。店主掀开挂着的帆布,露出三台蒙着防尘布的机床——正是清单上的“数控精密机床”,能加工步枪的枪管膛线,精度比1935年的设备高十倍。“带得走吗?”张致远摸着冰凉的机床外壳,指腹划过“中国制造”的字样。店主递来一个平板:“扫码付款,晚上送你去‘货场’。”
他看着平板上的支付界面,突然想起1935年士兵们用铜钱算账的样子。卫一提前充值的电子账户扣掉一大笔钱后,店主咧嘴笑了:“你们‘南阳老乡’每次来都大手笔。”张致远没接话,只是盯着机床的包装——上面印着“出口专用”,正好能伪装成“进口设备”带回1935年。
第二站:医疗器械店的“紧急采购”
在一家24小时营业的医疗器械店,张致远盯着货架上的抗生素发呆。玻璃柜里的头孢、青霉素被包装成“感冒药”,标签上的“适应症”写着“细菌感染”——这些东西在1935年的战场,能让中枪的士兵存活率提高八成。他让店员打包100箱,对方打量着他沾满机油的指甲:“搞养殖的?用这么多消炎药?”
“山里的牛羊多,冬天容易生病。”张致远指着窗外的雪,突然瞥见货架底层的单兵急救包——里面有止血海绵、弹性绷带、碘伏消毒片,比1935年用的布条和草木灰强百倍。他干脆把货架上的50个急救包全扫进购物车,结账时看着电子屏上的金额,突然想起南阳卫生队的李姑娘曾说:“要是有药,石头就不会死在喜峰口了。”
第三站:军迷店的“意外收获”
转进一条窄巷,挂着“军迷装备”的店铺亮着暖黄的灯。张致远在挂满迷彩服的货架间穿行,手指拂过一件印着“中国陆军”的作训服——布料是防风防水的现代材料,比1935年的灰布军装耐穿十倍。店主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给模型飞机装发动机,抬头看见张致远,眼睛亮了:“要复刻版‘三八大盖’?还是现代夜视仪?”
“要能在夜里看见‘兔子’的。”张致远盯着柜台里的夜视仪,绿色的显示屏能看清百米外的树枝。这东西在1935年的夜战里,能让士兵们像猫头鹰一样捕捉日军动向。他买下50个夜视仪,又指着模型飞机的发动机:“这种‘小引擎’有吗?”年轻人从仓库翻出10套航空发动机零件:“无人机用的,轻便,省油。”
张致远摸着零件上的齿轮,突然想起王小虎牺牲时的那架“飞鹰三号”——要是早有这些零件,或许那架飞机就不会在空中解体。年轻人见他盯着零件出神,笑着说:“你们搞军迷收藏的,比我们还懂行。”他没解释,只是把零件箱抱得更紧了些。
第西站:港口仓库的“时空交接”
深夜的集装箱码头,海风裹着咸腥味扑在脸上。张致远看着三台机床被装进一个标着“废弃机械”的集装箱,旁边堆着抗生素箱子、夜视仪包装盒,还有那10套航空发动机零件——全被伪装成“工业废料”。店主雇的叉车把集装箱往指定区域送,轮胎碾过地面的声音,让他想起1935年南阳的马车轱辘声。
“那边的‘货场’己经清好了。”店主递来一杯热咖啡,蒸汽模糊了他的脸。张致远望着远处的货轮,突然看见船身上的五星红旗,和1935年士兵们缝在军装上的红星重叠在一起。他掏出那个旧打火机,“啪”地打着火,橘红色的火苗在海风里摇了摇:“谢了,下次还来。”
归途:风雪里的“钢铁洪流”
穿梭仪启动时,张致远靠在集装箱壁上,听着现代设备和1935年的雪粒撞击的声音。72小时里,他没敢给家里打电话,没敢看一眼手机里的时间——怕多看一秒,就会贪恋这份和平。当仓库的铁门再次打开,扑面而来的寒气带着煤烟味,卫一迎上来:“都齐了?”
他掀开集装箱的帆布,机床的金属光泽在煤油灯下发亮,抗生素箱子上的“2025”字样被雪盖住一半。最让他心跳的是那50个夜视仪,在暗夜里按下开关,绿色的光晕瞬间照亮了仓库的角落,连墙角的蜘蛛网上都结着冰晶。“能让弟兄们在夜里看清小鬼子了。”张致远摸着夜视仪的按钮,突然想起长城抗战时,那些在黑夜里被日军偷袭的士兵。
钢铁厂的工人们连夜拆解设备:机床被拆成零件,用麻袋装着伪装成“进口钢锭”;航空发动机零件混在1935年的铁屑里,只有卫三能认出那些精密的齿轮;抗生素被倒进陶罐,贴上“南阳中药”的标签——连李姑娘来看时,都没发现这些“中药”能让感染的伤口三天愈合。
三天后,卧牛山的练兵场响起新的枪声。配备了现代膛线的“南阳造”步枪,在百米外的靶纸上打出密集的弹孔;夜训的士兵戴着夜视仪,在雪地里匍匐前进,绿色的视野里,连日军的模拟岗哨都看得一清二楚;卫三带着机械兵,用新机床加工出的航空零件,把“飞鹰西号”的发动机寿命延长了两倍——试飞那天,飞行员说:“这铁鸟飞得比以前稳多了,像长了翅膀。”
张致远站在英烈祠前,看着新刻的石碑——上面没有名字,只刻着“2025年冬,无名者赠”。雪落在石碑上,很快积了薄薄一层,像给那些未曾谋面的现代“战友”盖上了棉被。他知道,这些物资能让1935年的士兵少流血,但真正支撑他们冲锋的,从来不是武器——是那句刻在祠堂主碑上的话:“他们的名字,比石头更硬。”
地下仓库里,穿梭仪的屏幕渐渐暗下去。张致远把剩下的现代打火机放在仪器旁,火苗再次亮起时,映出他眼底的光——既有对现代的感激,更有对1935年的坚定。风雪还在卧牛山呼啸,但钢铁厂的炉火更旺了,机场的飞机开始预热,士兵们握着新步枪的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力。